搜索
 

善行义举铸就“好人之城”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新闻网 2016/5/23 11:40

从2008年6月淮北二中教师朱兴剑入选首批“中国好人”开始,到今年4月相山区东山社区居民刘广平荣登中国好人榜。淮北,这座仅220万人口的小城,“中国好人”总数已达到120位,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国前列,入选人数和城市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在转型发展中,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任务,注重放大“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的“好人效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人口不多好人多,面积不大贡献大”的淮北,处处彰显出“小城大爱”的城市品格。

2013年6月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在淮北调研时指出:淮北市多年来文明创建锲而不舍,效果明显,实现了由淮北好人到好人淮北,由盆景到风景,由景观到现象的转变,为全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创建树立了典型,作出了典范。

【一个好人,就是一支火炬。他(她)传递温暖,点燃激情,放飞梦想!全市120位“中国好人”默默敬业奉献、坚持诚实守信、积极助人为乐、敢于见义勇为、践行孝老爱亲……他们的敬业奉献,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他们的诚实守信,用一诺千金的行动诠释人生真谛;他们的助人为乐,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他们的见义勇为,在德行善举中弘扬社会正气;他们的孝老爱亲,彰显了人间大仁大爱的真情】

在市文化中心一楼,有一座专门为当代平民英雄建立的场馆——淮北好人馆。

400平方米的展厅,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从“淮北好人”评选到建设“好人之城”中理念提升、内涵深化和活动拓展的工作历程。

它和位于市体育场西侧由一排灯箱组成的“好人长廊”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好人”群像的“双子星座”,搭建了淮北人新的精神地标,时刻传递着向上向善的能量。

2013年5月,淮北供电公司职工张涛——这位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的普通工人,恰好站在了我市第100个“中国好人”的节点上。

时年40岁的张涛,在淮北供电公司已工作了20年。20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一个岗位——输电运检,30米高空高压带电作业。20年的风雨岁月,张涛的青春年华就是在这样高压高险高难的高空中,挥洒给了一种畅通和保障。

张涛说:“这个岗位,不可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那就怀着大爱做小事,并且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得圆满,就是一种成功。”

把小事做得圆满,甘于平凡而又不止于平凡。正是因为“爱这个岗敬这个业,就得让它高高在上”,张涛才能在工作中锲而不舍,用创新的观念开拓事业、挥洒激情。

依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张涛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了不凡的业绩。而另一位“中国好人”石宗宏,则用绿化荒山的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当代内涵。

五月的老妈山,一派郁郁葱葱、枝叶繁茂的景象。而这座绿意盎然的山头,16年前还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为老妈山披上绿装的,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办事处北山村退休教师石宗宏。

对于76岁的石老来说,退休以后每一天都是植树节。不管风吹日晒,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13年过去了,石老一个人就绿化荒山400余亩,栽植苗木近两万株。他开垦的那片山头,早已是“山上松树成林、山下果树飘香”。

世外桃源,有人在苦苦寻找,有人却在脚踏实地创造。在石宗宏的带动下,北东村及紧邻的北西、南山、下圩等山村几年来共绿化荒山3000余亩,栽植各类松树、小杂果几十万株,昔日的老妈山、南山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而说起助人为乐的好人,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她就是周凤珍,淮北市环卫处的一名普通工人。近20年来,她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目前献血量已达8万多毫升,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志愿献血女状元”。她3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并荣获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朴实爽直的周凤珍话不多,嗓门很大,说话时总是以笑声结尾。在她眼里,“好人”的头衔和荣誉证书只是一种证明和鼓励,做一桩好事、救一个人比啥都重要。2012年8月17日《安徽日报》的一篇报道评价周凤珍“血管里流淌着‘道德血液’”。

有些奇迹是在长期的平凡坚守中孕育,有些却注定是在电光石火间产生。

2013年12月2日,面对正在实施抢劫的歹徒,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一家箱包厂打工的淮北小伙姜恒,勇敢冲上前与之展开搏斗,最终赶走了歹徒,但不幸身中两刀,导致一根肋骨被刺断,肺部出血。这位来自淮北杜集区石台镇的23岁小伙子,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彰显了淮北人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的风采,被中央文明办授予见义勇为“中国好人”。

在相山区东山街道办事处东山社区,流传着一段关于痴心丈夫四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妻子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不久前被评为孝老爱亲“中国好人”、今年71岁的东山社区居民刘广平。

妻子王桂兰1976年因重症中毒导致全身瘫痪、无法言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刘广平并没有因此抛弃王桂兰,他不离不弃陪伴妻子走过了艰难的人生道路,喂饭、喂药、按摩、擦洗身子……四十年如一日,像伺候孩子一样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他用无私的爱唤起妻子活着的信心,用宽阔的肩膀担起家庭的重担,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之歌。

自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以来,淮北入选“中国好人”的人数和城市人口的比例高达十万分之四,在全国遥遥领先,这就形成了“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的淮北好人现象。

对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表示,因为“淮北好人”这一群体的出现,淮北正以引人瞩目的道德群像,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风向标城市。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他(她)感召一批,影响一片,带动一方!市委、市政府鼓励来自各个行业的“中国好人”立足工作岗位,通过示范引领,实现好人由个体向群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的强大力量,营造好人受羡慕、受尊敬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好人带出一批好人”的雁阵效应】

在淮北,以中国好人、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李子明命名的“李子明便民服务热线”可谓家喻户晓。

开始是李子明一个人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千家万户,后来是他带着十几个人的供水服务队走街串巷,他把对供水事业无限的爱都转化为用户一次次的答谢声。

供水工作连着千家万户。30多年来,李子明把用户当亲人,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不分白天黑夜、何时何地。他在媒体公布自己的住宅电话和手机号码,他每到一户就留下一张便民服务卡,现在已累计发放了4万多张。2008年12月,“李子明”成为我省首个以全国劳模名字注册的商标。

2013年5月,李子明退休了。退休后的老李并没有闲下来,他一边与爱心人士一起对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进行定期帮扶,一边协助市运管处做好“李子明出租车精细服务班”的筹备工作。

“人不能闲着。只有为大伙做点事儿,心里才会快乐。”退休也无法阻挡李子明奉献社会的满腔热情,他要把对事业无限的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2014年7月,由驰方出租车公司8台出租车、8对夫妻驾驶员组成的“李子明出租车精细服务班”正式成立了。李子明对服务班进行培训、指导,言传身教,服务班人员以劳模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车内每天消毒,随车配备服务卡、小药箱、雨伞、方便袋、纸笔等便民物品。该班组常年坚持“四个不收费”:路遇伤者,救死扶伤不收费;发生交通事故,中止服务不收费;车辆出现故障,造成不便不收费;违章操作,乘客不满意不收费。在交接班时,不忘在挡风玻璃处放上一块“温馨提示牌”,写明顺路带客的方向地点。

患有尿毒症的幸福社区居民征先生每星期去医院透析三次,因为居住地比较偏,要等半小时才能打到车。“李子明出租车精细服务班”成员长期坚持自购慰问品前去看望,并提供24小时免费接送服务。

在 “李子明出租车精细服务班”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市出租车行业相继成立了党员出租车、最干净出租车、女子雷锋服务班、拥军车队、巾帼爱心服务班、免费点歌、“三免”的哥等特色服务集体和个人。我市出租车在他们的影响下,争先比服务、比环境、比文明,出租车也逐渐成为淮北一张流动的名片。

2015年3月份,“李子明出租车精细服务班”以其出色的成绩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命名为“安徽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爱,还在延续;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014年10月,市城乡建委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好人”李子明的模范带动作用,发起成立了 “李子明志愿服务队”,服务范围由单一的供水拓展到供气、园林绿化、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建筑装饰装修管理、建设法律法规咨询等多个方面,固定的志愿者也由原来的15人猛增到520余人,建委机关和市供水总公司、淮北华润燃气公司、市城建处、市建管处、市园林局、市政工程处等单位的技术能手、业务骨干都参与其中。

他们的身影奔忙在城市的各街道、社区,提供燃气安检维修、水管检修、草坪绿篱修剪、树木病虫害防治、房屋工程质量安全等便民服务,开通12319便民服务热线,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建议。

李子明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大大提升了淮北公共服务领域服务群众的整体水平,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也获得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

今年2月,李子明志愿服务队被中央文明办评为 “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在全省三家获奖志愿服务组织中排在首位。

从李子明到供水服务队,再到出租车精细服务班,再到出租车行业各种特色的服务班,再到李子明志愿服务队,这中间的每一次传递都是温暖的呼唤,都是爱心的接力,都是奉献精神的传承。

市委、市政府鼓励“中国好人”立足工作岗位,通过示范引领,实现好人由个体向群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的强大力量,营造好人受羡慕、受尊敬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好人带出一批好人”的雁阵效应。

近年来,我市以“中国好人”为主体,成立了“中国好人”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爱心义诊、义务支教、生态文明、帮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城管王小勇大队、李子明便民志愿服务队、方国胜煤机检修操作劳模培训工作室、燕飞志愿服务队、艳艳服务班等多支“中国好人”领衔的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红旗团队,感召着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这些志愿服务组织根据居民需求,组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渠道,使志愿服务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单一”走向“多元”,做到把握居民需求,做到“量体裁衣”。

成立于2005年,目前成员达4000人的淮北师范大学薪火义务支教社,以义务支教、爱心资助为主,为61所农村小学义务授课11万余课时,为农村困难中小学生提供衣物文具3.4万多件,超过1.5万名农家孩子受益……填补了农村学校相关课程的空白,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关心未成年人创新案例奖。

创新党员志愿服务载体,建立“周五志愿服务日”制度,机关党员干部一周一活动,走街串巷开展清扫保洁、文明劝导服务。实行党组织到所在社区、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双报到”制度,121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5万名党员主动到社区注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十万名党员、十万个雷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淮北市区有14.6万名志愿者,占市区总人口的14.05%。爱心集结号、燕飞服务队、爱心车队、薪火义教社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达20多类、近1000支,各类志愿服务小分队多达3100余支,也催生出爱心服务班、蒲公英志愿者等党员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志愿服务站,服务类别包括帮困扶贫、助教、科普、环保、法制、文化、卫生等。

【一个好人,就是一座丰碑。他(她)树立标杆,引领风尚,启迪未来!我市把“淮北好人”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示范者、推动者,坚持以德育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又引发了“淮北好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和“淮北好人”现象的不断升温,“淮北好人”的品牌力量被不断激发、传递和扩大】

2015年10月28日上午,淮北好人馆开馆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结对传帮带、共创文明城”活动启动仪式举行。这是一次对好人群体的表彰行动,更是再次放大好人效应,坚持以德育城、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再动员、再部署。

时间拨回到2012年11月1u8pBo;中国好人”档案库揭牌仪式在市行政中心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市委书记肖超英为淮北“中国好人”档案库揭牌。

贺懋燮指出,淮北在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能在全国叫响文明创建的品牌,难能可贵。特别是“中国好人”档案库的设立,别开生面,内涵丰富,体现了淮北人的精神张力。

在此之前的2012年10月15日,市委书记肖超英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谈到淮北的好人现象时,肖超英说:“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培育好人文化。”“培育”二字,把淮北好人现象提升到一个社会管理学的层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早在1995年,我市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把全市人民文明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市把每年的3月确定为“公民道德素质活动月”,颁布实施了淮北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了“感动淮北十佳人物”“淮北市道德模范”评选等多项培养全民道德素质的活动。

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依托中国文明网,在全国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荐评选活动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擦亮好人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切实把好人精神转化为一种导向、一种理念、一种动力,更好地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

当年6月,淮北二中教师朱兴剑入选首批“中国好人”,紧随其后,石宗宏、蔡士兵、王小勇、王怀芬、周凤珍、荐雪梅、刘旸、倪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开始让淮北人反复提及,他们的故事在江淮大地,甚至在更大的版图上被一遍遍传扬。

那是2011年,正当我们的社会为一个老人倒了扶与不扶而纠结的时候,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一辆正在行驶的公交车承载着淮北人民的英勇和骄傲:来自淮北的四青年在公交车上勇斗歹徒,体现了淮北人的正气、勇敢和担当。

2011年1月10日,上海市举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来自淮北的四位勇士,因在上海729路公交车上勇斗歹徒,荣获“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被当地市民赞为“平民英雄”。《新民晚报》这样报道:上海人因感动记住了这样一串人的名字:王东、王方、张海燕、余永峰。

淮北四勇士在上海公交车上勇斗歹徒的事迹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报道后,他们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和道德力量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彰显了淮北“小城大爱”的城市品格。

一提起城管,人们可能会想起管理者和商贩之间的“猫鼠游戏”。这也凸显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去年6月30日,新华社播发系列报道《永远扎根于人民中间——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详细介绍了“中国好人”、我市城管支队副支队长王小勇与一位残疾人的故事。

六年前,王小勇在巡查时发现一个残疾人占道摆摊,上前管理时,他的抵触情绪很严重。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个名叫宿献军的人双腿残疾,独自养大了女儿宿慧敏,一家生计全在这小买卖上。

王小勇心情很沉重,决定把“管理”变成“帮扶”——

听说宿献军会修鞋,王小勇送他一台修鞋机;为了解决他占道摆摊的问题,王小勇跑遍大半个市区,替他找到一个既不影响市容、人流量又大的经营地点;一年后,宿慧敏上初中交不起钱,王小勇带他们父女俩去找校长,免掉了孩子的所有费用;过了三年,女孩考上了卫校,又是王小勇设法帮她免了学费,还申请到贫困助学金……

这样的热诚,什么样的坚冰融化不了?王小勇成了宿献军掏心窝子的朋友。

“他真是个党员的样子,是真为人民服务。”宿献军这么说,许多商贩也都这么说。

在淮北,王小勇是街头巷尾的“民”星。小区卖西瓜的、摊群点做面条的、高架桥下开锁修鞋的,这些曾经的“对头”,如今都变成了王小勇乃至整个城管团队的朋友。有的商贩办喜事请他去;有的孩子从外地寄来家信,通过王小勇转交……

真心帮扶、亲情执法,王小勇给城管执法队伍树立了一面旗帜。“有困难,找城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多年来,他带领城管队员们为困难市民和经营者排忧解难1万余件,对身边的弱势群众实施救助300余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好人”的崇高品格,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开创了一条城市管理的新路。

在平凡的日子里,与道义同行;在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传递的是人间正能量,展示的是时代风向标。“中国好人”的称号,是对他们最朴素、最诚挚的勉励和褒奖。

为倡导志愿精神,近年来,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志愿活动专项经费;每年表彰100名优秀志愿者,让“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有好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制定实施《淮北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管理办法》,在市文明办设立好人基金,对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困难的身边好人,给予积极帮助扶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每年重大节日,由市几大班子负责同志带队,专门开展慰问好人活动,并组织他们参加春节团拜会,营造了当好人受尊重的浓厚氛围。

2011年,中央文明办在我市举办了“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2012年5月,全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市隆重举行。我市先后3次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作了《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发挥党员在志愿服务中的模范作用》的经验介绍。

2012年8月21日,在全国“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座谈会上,淮北市作了题为《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言,介绍了我市的成功做法。党员带头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成为影响全国的品牌,有效扩大了淮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3年初,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亲临我市指导工作,评价淮北“环境美、百姓乐、好人多、站位高”。

多年来,我市把“淮北好人”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示范者、推动者,坚持以德育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又引发了“淮北好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和“淮北好人”现象的不断升温,“淮北好人”的品牌力量被不断激发、传递和扩大。

一个好人就是一支火炬,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好人就是一座丰碑。“淮北好人”以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精致淮北,照亮了江淮大地,也照亮了泱泱中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