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四铺镇周陈村贫困村民刘红兰,在濉溪县丰林农业苗圃基地务工,每月收入1200元。在周陈村,像刘红兰一样,通过实施就业扶贫,2016年全村脱贫23户。
“通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多元化扶贫工程,2016年周陈村如期实现村出列、人脱贫目标。”周陈村村委会主任陈雷告诉记者,目前,周陈村集体经济收入由空白转为稳定,达到十余万元,贫困发生率低于2%。
周陈村扶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只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一个缩影。如何确保困难群众如期脱贫致富,我市在“精”字上寻良方,在“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破难题,在“细”字上下功夫,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施脱贫之策,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冲锋号。
2015年12月25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淮北扶贫开发工作史册。当天,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我市脱贫攻坚总目标:“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通过两年努力,到2017年底全市总体上达到脱贫标准;再通过三年巩固,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市上下按照“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高”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淮北市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按照省级“1+N”脱贫攻坚配套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等14个配套文件,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提高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市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落实“单位驻村、干部包户”制度,对贫困村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制定帮扶责任人。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四送”活动,健全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制度,强化考核评比,切实做到贫困村不出列、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和责任人不脱钩。为增强脱贫攻坚力量,今年5月,我市从市直和部分驻淮单位新选派44名干部,作为第七批先期进入人员,派驻到联系帮扶的贫困村,加强与帮扶贫困村的联络对接工作。这些选派干部结合“入户连心”大走访,重点摸清贫困户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
我市启动“民企帮村”精准扶贫行动,22家民营企业与22个贫困户签约并结成帮扶对子。濉溪县帛润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传承传统手工艺为主的编织品制造民营企业,这种手工编织技术不需要高学历,仅需要进行简短的培训即可上手,操作简单,多劳多得,还可以带回家做,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2016年10月,四铺镇政府联合濉溪县帛润有限公司举办招工暨培训会,定向对四铺镇628名6至59周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进行招工培训,当天成功吸纳300多名贫困人口达成就业协议。
2016年12月16日,在濉溪县百善镇桥头村原文甫小学,伴随着六排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嗡嗡”声,一股股电流由四根导线传入60千瓦逆变器,再转变成与电网相匹配的交流电,并入国家电网。
桥头村地处百善镇西部,人多地少、资源缺乏,无集体经济收入,是全县2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6年初,桥头村积极申报,顺利争取到光伏发电站项目,并于4月初开工建设,12月初建成并网发电。这一项目的建成不仅为该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填补了濉溪县村级光伏发电的空白。
在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八大推进行动中,我市引导带动贫困户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推进光伏扶贫工程,目前,濉溪县22个重点贫困村建设的光伏发电站均并网发电,每座电站设计装机容量60千瓦,总装机容量1320千瓦,按照25年的收益期计算,预计可从中获得总计3000万元以上的扶贫收益。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发展潜质、资金需求、还款来源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的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
从去年7月1日起,我市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520元提高到3150元,增幅达25%,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 “双线合一”。2016年,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08年的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54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5%,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5万元降至5000元,大病保险统筹补偿最高保险金额提高到40万元。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领导郑重宣布:2016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首战首胜。濉溪县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达到101%;三区也完成了市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