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旧小区改造记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新闻网 2016/12/12 11:14

于7月20日启动的相山区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日前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工程。坑坑洼洼的道路被铺填一新,斑驳的墙面披上了靓丽的“新衣”,楼前楼后的小菜园、垃圾带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和健身小广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相山区42个老旧小区的居民,见证了生活环境的“大变脸”。

城市文明程度如何,老旧小区面貌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市委、市政府部署指导下,今年以来,相山区打响老旧小区整治攻坚战,大力提升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将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完善基础设施,大环境有“大变脸”

东街道八号桥社区九号小区,正是这42个得以“旧貌换新颜”的小区中的一个。小区房星巷里的居民楼已有几十年历史,巷道里的道路不平整,一下雨经常有积水;楼房的外墙墙皮不时有脱落现象,既影响美观,又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不仅维修了小区道路,疏通了下水管道,整理了空中管线,还对房屋外观进行了整治,并安装了休闲设施。居民们住的还是老地方,感觉却像是新家了。

通过分期分批实施零星局部修补改造及提升改造,让老旧小区逐步实现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出行方便、整洁美观、安全有序。截至目前,第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竣工并验收完毕,走进东街道、西街道、相南街道等7个街道的改造小区里,你总会惊叹于这里或那里发生的变化。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居民幸福和谐。为实施好这项民生工程,相山区建立区领导包保项目责任制,明确包保领导、各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总结。审计部门在施工前就派驻审计小组,对所有小区改造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工程公开透明。围绕工作目标,相关部门列出时间表、推进表、跟进表、督查表,按照省、市、区文明委督查及基层上报计划排出基础设施改造具体方案,以时间、任务“双倒逼”,不断加快工程进度,并认真把好材料进场关、施工安全关、工程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改造质量,让居民满意。

新华巷100号小区,14栋彼此相邻的小楼里居住着372户约1110名居民。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小区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车辆乱停乱放,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被列入第二批整治改造老旧小区后,社区道路修整随即启动。前一阵子,由于道路施工,这里人员、车辆通行都有不便,但居民们非常理解、支持社区的工作:“过不了多久,我们的小区也会变漂亮了。”

做好“加”“减”法,小细节提升居民幸福感

停车难、晾晒难、流动摊贩屡禁不止……但凡在老旧小区居住过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在提升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困扰老旧小区升级的诸多难题,也正在被一一攻破。

曾几何时,“热闹”的春秋巷让辖区居民不胜其烦。短短三四百米的小巷,各个方向出入口多达21个,给了流动摊贩“钻空子”的机会。以往,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从南到北巷子里小摊小贩满满当当,连个下脚的空都没有,行人要想从中穿过基本都是靠“横着走”。“菜叶子乱扔,卖鱼剩下的污水随地一泼,鸡啊鸭啊留下的粪便臭不可闻,早晨要上学的孩子们更是经常被吵得睡不着觉。”春秋社区党总支书记侯勤山对以往的情况记忆犹新。

前期,社区曾对“骑路菜市”进行过整治,但仍存在部分摊贩不守规矩、打“流动战”的现象。以此次整治改造为契机,春秋社区提出“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公安民警和城管队员日常走访、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网格员、志愿者熟悉掌握社区情况,也更容易从居民口中获取信息。如今,社区里的流动摊贩已基本绝迹。

最近,春秋社区还通过征求意见进一步细化便民举措:地上,改草坪砖为面包砖,明确晾晒区域,配套晾晒设施;地下,对排水管道进行改造;空中,对管线进行集中捆扎整治。数月前造访过这里的人再次前来,总会惊叹“这个小区变化太快了!”

扰民困民的因素从源头上剔除了,各项惠民利民的“加法”也正在探索实施。

曲阳街道电力社区相山家园小区居民杨志,就真切地感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全新变化:“以前想在小区里找个停车位特别麻烦,只要回家晚一点就找不到停车位,只能把车子停在小区外面。”改造中,社区合理布局,重新施划并增加50多个停车位,方便了居民,因为停车而产生的矛盾、纠纷也少了。“现在早晨很少听到楼下有人大叫‘挪车’了!”杨志说。

在不少社区,光照充分又不妨碍车辆出行的公共地段,都新增了衣物被褥晾晒点,过去绳子拉得东一条西一条的现象大大减少了。阳光普照的日子,居民们乐呵呵地拿着衣被下楼晾晒,一起晒晒太阳、说说家常话,重拾昔日邻里无隙的亲密时光。

创新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面子”好看了,如何从“里子”里规范起来,是摆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75岁的老党员、义务督查员王钦荣,每天习惯在社区里转上几圈。哪儿出现小广告了,谁随手乱扔垃圾了,是否又有占道经营的摊贩了,他都得管一管。“小区从脏乱差变得整洁有序,政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我们每天生活在这里,更有责任维护好今天的好环境啊!”在王钦荣的带动下,社区党员、志愿者、工作人员组建起志愿服务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环境卫生开展巡查,成为社区里的一道风景。

结合整治改造,“党员志愿者服务区建设”成为助推和谐文明小区创建的重要力量。各社区在职、退休党员和社区党员工作人员,以所在楼栋为责任片区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

每周开展一次清扫楼栋卫生、清理楼道杂物、清洁楼梯扶手、清除小广告、美化居住环境的“四清一美”活动;自觉打开自家楼道灯,照亮行人路;带头革除街头烧纸、乱扔乱倒垃圾等陈规陋习……在发放至每位党员服务区志愿者的倡议书中,明确了责任义务。一些社区还在楼栋入口处设置了党员服务指示牌,片区由谁负责、日常服务做得到不到位,无形中起到了监督和推动作用。

按照既有方案,对已经改造但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相山区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属地化管理职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小区道路、绿化、下水道、路灯、健身器材、窨井盖等进行日常化维修养护和常态化管理,保障小区各项设施的正常安全使用和运行。对改造后有条件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由社区成立物业服务中心,规范物业管理,并逐步走向市场化管理。

“以民生社区为例,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成立物业服务中心,把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工作相结合。中心的许多工作都由社区里的党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共同完成,一些水电维修工作也是由辖区内懂修理的居民兼职承担,百姓只需花小钱就能享受好服务。”相山区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像这样的先进物管模式,将越来越多地在老旧小区中推行,以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使小区由外而内呈现崭新面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