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乌金城市绿金发展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8/12/13

■ 记者 陈洪 通讯员 俞晶娜

本报讯 行走在东湖宜园,抬头便是湛蓝的天空,低头可见清澈的河水,还有不时映入眼帘的河塘、生态水系,让人有一种身处江南水乡的错觉……这是我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以来,我市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城市水系连通工程、强化水生态保护及修复、打造水景观和传承水文化,全力构建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城市面貌和生态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河湖相通、城水相融、人水和谐、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的宜居宜业城市,并于近日顺利通过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

截至2017年,我市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百年一遇,城市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面率11.7%,迹地恢复治理率超过9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4.2%,林草覆盖率44.3%,万元GDP用水量为47.6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9.8m3。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推进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水务、环保、发改、财政、林业、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每年制定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建设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帮助解决拆迁、资金、土地等实际问题,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规划引领方向,谋定而后动。我市立足水生态功能和特色,从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编制了《淮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淮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淮北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2017-2030)》等一系列规划和方案,形成了系统的水生态文明规划体系。

水生态文明建设,绝非“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将憧憬化为现实。为此,我市实施了城市河湖连通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初步构建了健康和谐的水生态体系,确保了重要河湖生态水量得到保障,维持了河湖的生态和环境功能。

实施城市河湖连通工程,完成南湖、东湖、绿金湖、乾隆湖等采煤沉陷湖泊综合整治,形成总库容约6100万m3,调蓄库容约3900万m3。实施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老濉河生态环境整治、南湖生态修复、绿金湖治理等工程,主城区重现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美景。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整治黑臭水体,水污染防治效果显著,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6%。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杜集区完成水土保持项目5.24平方公里,烈山区完成水土保持项目2.06平方公里,超额完成省水利厅下达的水土保持目标考核任务。

建好更要管好。我市全面推进河(湖)长制落地见效,先后出台《淮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淮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市级会议制度》《淮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督察制度(试行)》《淮北市河湖保洁清理专项工作方案》等制度,建立健全河(湖)长制工作长效机制,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工作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四级河湖长公示牌961块。完成市、县区、镇办三级工作方案的编制及河长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工作督察、考核问责与激励、验收等制度建设,为我市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管理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为此,我市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大节点,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成果,倡导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惜水、科学用水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氛围,公众参与成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