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明追梦十八年之三·生态文明篇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3/7/22 10:21

7月的淮北,蓝天艳阳之下,那有水依偎的连绵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从那葱翠欲滴的相山脚下,从那碧波粼粼的濉水河畔,一座绿水青山环抱的生态之城已翩然而至。

 “绿色淮北”“生态淮北”到“美丽淮北”,创建文明城市的18年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淮北一脉相承,在这个有着50年历史的资源型城市慢慢延展,并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于是,一座城市的生态文明之花,绽放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

 20069月,淮北被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授予淮北“安徽省石质山造林绿化突出贡献奖”;2011年,相山风景区建设项目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20125月,淮北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石质山,灰白色,由于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投资成本高,在很长时间内作为非宜林地而未纳入造林绿化范畴。

 淮北有石质山地19.8万亩。

 伴随着文明城市创建18年的脚步,淮北人“石头山上造林”创造出人间奇迹,一片片灰白色变成了成片的绿色,一座座“秃山”变为森林公园。

 为解决石质山种树不成活的难题,淮北人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到了路径,使石质山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5%

 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看似简单的7个步骤,每一步都要付出许多人力、财力和精力。

 局部试验成功后,由点及面。18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抓手,攻坚克难实施石质山造林。

 通过荒山常规造林、雨季造林、封山育林、点播乡土树种和引导沿山村民承包荒山造林等多种形式,淮北至今已累计绿化石质荒山12万多亩。

 仅相山,就先后实施了4次大规模的绿化工程,目前相山森林覆盖率达90%

 渐渐地,翠绿的侧柏在西山绵延成片;茂盛的刺槐、合欢在相山舒展枝叶;东部新城的连片山丘上,石缝间新植的树苗抽出新枝,从山脚到山顶,一直延伸开去。

18年来,淮北人对于绿色的执着追求有了回报。城市园林绿化三大指标由原来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分别提高到43.03%41.35%13.22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淮北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0年,相山风景区获得“AAAA级国家风景区”称号;2011年,相山风景区建设项目获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环境美了,人的心灵也得到净化,不文明行为消失了,整个城市文明向上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尤其是全民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促进了治城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那造林、护林的一个个普通百姓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石宗宏,杜集区北西村的一位老人,自2001年从教师岗位退休以来一直承包荒山植树造林。

 他用锤砸锹挖的办法移石填土、筑埂整穴,几年下来在200亩荒山上种植柏、松、杨9000多棵,石榴、杏、枣、核桃4000多棵,树下套种瓜类、蔬菜,现在他每年仅果树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石宗宏的带动下,全村1500亩荒山“归零”——全部被村民承包用于造林。

 周启峰,相山区绿化管理所的一名护林员,这个身影孤单的人,每天用双脚丈量着30多里的山路,用心看护那片生命的绿色。

 小树有没有大面积倒伏,山羊有没有上山,有没有人在林区乱搭乱建,这些都是他巡山的内容。

 10年来,他用双脚踏遍了林区数万亩的沟沟坎坎,记录下了十多万字的巡山日记,成功处置突发火灾十多起。

 如今,他还坚持走在护林的山路上。

 在淮北,还有许多石宗宏、周启峰,他们没有惊人的言语,只有积极的行动,为的是淮北美丽的家园。

 谈及淮北人的荒山绿化,省委原书记王金山2009830日来淮调研时这样评价:“这是愚公移山的工程,是制造青山绿水的工程”。

 20125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淮北“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此前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曾授予淮北“安徽省石质山造林绿化突出贡献奖”。

 2012109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斌在启动会议上对淮北石质山造林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2013216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超英等几大班子领导和全市党政机关干部2000余人参与义务植树,把淮北绿化进一步推向深入。

 320日,肖超英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署名文章《安徽:淮北石山的层层绿装》上这样说到:我们决心坚定不移地实施石质山绿化工程,持之以恒地绿化美化家园,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品位,让淮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更美好!目前,淮北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截至目前,淮北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区15.5万亩;淮北湿地面积每年都有增加,目前总面积达到了11200多公顷;洪庄村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得到联合国的充分肯定;2009525日,《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城市生态修复宣言》在淮北诞生。】

 塌陷区,煤矿采煤之后留下的下陷地域。一直以来,其综合治理普遍被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

 淮北是一个典型的煤矿城市。截至2011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土地已达28万余亩,且每年以约8000亩的速度递增;失地农民达30余万人;400多个村庄因塌陷而破坏。

 如今,这个难题在淮北却迎刃而解。淮北在塌陷区治理上像“石质山造林”一样创造出了奇迹。

 时间拨回到2009525日,那一天,《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城市生态修复宣言》在淮北诞生。

 来自亚、欧、美、澳等国际一流城市的生态建设专家,及国内19个省市、109家单位的407位代表一致呼吁:世界各国同行一起行动起来,开展类似淮北的城市生态修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摸索推广可供借鉴的规划方法、转型途径、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

 一座年轻的煤城,何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如此关注和肯定?专家们的大会发言给出了明确答案——淮北一直按照城市生态建设原理,通过修复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工业生态资产,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

 如今,淮北人令国内外专家们折服的“两大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治理模式”的塌陷治理成功经验,被相同地质结构的其他城市加以学习应用推广。淮北洪庄村作为生态农庄的典型,其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还得到了联合国的充分肯定。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叙述方式,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其实,早在18年前,淮北人就一直在为生态修复而探索,为子孙后代谋取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淮北对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逐渐由土地复垦为主转变为以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为主。这其中,市委、市政府决策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20096月,淮北完成了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修复规划,开始通过对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建设多个平原湖泊,并将湖泊之间、河道之间、湖泊与河道之间连通,扩大蓄水能力,相机蓄引近郊河流雨洪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为了将淮北人的掌上明珠——南湖景区打造为淮北市旅游品牌,淮北市政府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有序地对南湖景区进行了规划与建设,并委托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南湖景区详细规划》,对景区的保护与开发作出了科学规划,并多次与设计单位就具体的项目建设进行沟通对接。

 对于南湖的规划,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超英十分关注,2013528日,她在调研南湖规划情况时强调:“要倾力打造精品工程,让南湖成为全市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改造、提升的典范。”走进十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和国家矿山公园——南湖湿地公园,满目葱绿,飞檐亭畔、芦苇边际,处处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沁人画卷。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但凡想起这块湿地的旧时模样,当地的百姓都会发自内心地微笑。

 昔日城市之南这块因杨庄矿采煤塌陷形成的荒草废滩,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成为了人们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如今,南湖湿地公园绿化面积高达19.8平方公里,占南湖生态城核心区总面积的66%;南湖的蓄水量与杭州西湖差不多,300余种植物在此生长,100余种野生鸟类在此繁衍。

 离南湖湿地公园不远,华家湖一带,2011年秋冬之际,由北方飞来了数百只天鹅。

之后每年的这个时候,一幕幕美丽场景会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摄影师们用镜头一次次定格,封存在一张张照片中,也永远地停留在淮北人美好记忆里。

 其实最初,华家湖只是一个季节湖,是2004年的“引闸入化(华)”工程将闸河水引入了湖中。过不了多久,它还将承担淮水北调工程的部分蓄水任务。

 何止是华家湖,东湖、相湖都有天鹅造访的痕迹。由塌陷区治理衍生的一个个水域,灵动了淮北这座城市。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候鸟迁徙过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与全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因采煤塌陷的特别市情,湿地面积每年都有增加,总面积达到了11200多公顷,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当然,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看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美丽生态家园。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区15.5万亩,新增耕地8.3万余亩,新增建设用地2万余亩,新增养殖水面2万余亩,新增沟渠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用地2万余亩。

 除此之外,我市龙湖工业园区、温哥华城市居民新区、洪庄新村等都是在塌陷废弃地基础上开发建设的,有效解决了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市健康发展。

2007627日,大唐淮北发电厂1号、2号机组冷水塔实施定向爆破;先后关停火电103.5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23.4万吨;201111月,淮北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2年,淮北非煤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2013年,淮北成为安徽省首家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湖水碧波荡漾,野鸭水鸟在追逐游戏;堤岸垂柳婆娑,赋闲垂钓的人们三三两两,即使是蝉鸣声也没有打破村庄的宁静。这是烈山区洪庄村夏日的一个周末。

 面对此情此景,谁会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是生态环境糟糕、村民人均收入仅200多元的“穷窝窝”。

 1986年开始,洪庄村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塌陷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经济圈、立体生态农业、省级农业示范园、绿色种植基地、农家乐旅游成了洪庄村生态发展的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以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猛增到如今的近万元。

 洪庄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土地复垦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淮北市小康示范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村”,并获得“联合国全球500佳生态村提名奖”。最为关键的是,生态理念已经深入洪庄村村民的心。

 2001年时,洪庄村想发展高科技产业,但听说项目建成后有污水排出,村民们坚决投了反对票:“水受到污染,土壤迟早也会受污染,我们种的蔬菜就会受到污染,就不会卖出好价格。再说,我们这儿塘里的水如果是黑的臭的,怎么养鱼呀?也没人来村里垂钓。”生态理念又何止体现在乡村。

 “濉水萦回,浑似青罗之带”,这是纪健生先生在《淮北赋》中对濉河的描写。

 濉河生态公园北起西山路桥,南接濉溪县濉河公园,整个绿地分为“松风听涛”“古河新柳”等5大景区,是淮北人爱去的休憩场所。

 凤凰山庄的王先生在风和日丽的傍晚来这里散步时,总不忘带上一个塑料袋,这样可以随手捡起路边淘气孩童遗落的果皮,“经常是用不着的,因为生态文明的滋养渗入到煤城的每一寸肌理每一个细胞,大家都在自觉地爱护身边的环境。”其实,提起生态可持续发展,淮北人记忆深处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淮北第一爆”。2007627日,大唐淮北发电厂1号、2号机组冷水塔一声巨响轰然倒地,成功实施了定向爆破。这也是我市节能减排第一个被关停的小火电机组。

 随后,我市先后关停火电103.5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23.4万吨,依法取缔、关闭小造纸、小化工等“十五小”企业60多家。

 今年年初,李彤放心地把老母亲送回了烈山区马场的老宅。

 以前,李彤家老宅附近有几个小水泥厂,“离这些水泥厂里把路,就得拿袖口堵住嘴,路上一踩一脚脖子的灰,更不用说开窗户,那里根本没法住人。”1990年代,烈山区的小水泥厂多达几十家。

 老百姓的切肤之痛让烈山区痛下决心,坚持不要污染的GDP,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石灰土立窑、小水泥厂、石料厂、粘土砖厂、重污染企业等专项整治行动。仅2011年就拆除了石灰土立窑54门,取缔28家水泥厂、58家石料厂。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烈山区不断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宝迪工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已验收并达标排放,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并联网,对松山水泥厂原立窑进行GT技术改造,为4家陶瓷企业配套除尘设施……

 “淘汰落后产能,不仅没有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反而为新型替代项目腾出了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成为绿色GDP的助推器。”烈山区负责同志说。

 今年32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晓武前往烈山区考察,在充分肯定其“不要污染的GDP”的理念时,再三强调“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淘汰关闭小煤矿等落后生产力,宁可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也不能危及群众生命安全、降低群众的生活质量。”陈金标,20062月来淮北杜集区投资建设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的浙江永康人。谈起当初来淮北的顾虑,他毫不掩饰:一个北方煤城,肯定是个灰蒙蒙的地方……五六年过去,陈金标见证了一座北方煤城的转变:“政府的办事效率很高,市民素质更是出乎我意料,过斑马线时即便是没有车,也都等到绿灯亮……”看中此地一方热土的陈金标还把家乡几十位企业家带来考察、投资兴业。近两年,落户淮北市的浙江商人就有5000多人,兴办企业超过220家。

 城市转型和城市生态建设,本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为此,2000年以来,淮北从推进城市转型入手,结合文明创建,在产业发展上,立足资源型产业由初级产品向复合加工延伸、优势产业由中端向上下游延伸、主导产业由单一资源型向多元化延伸。

 在结构调整中,通过做大做强煤电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矿山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业等替代产业,形成煤电、煤化工和非煤产业“三足鼎立”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在社会生态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淮北加快了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城乡安全饮用水工程、城乡新能源建设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清洁家园工程的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24个省级生态村、23个市级生态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成为淮北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201111月,淮北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在全年总天数的占比始终保持在95%以上。

 2012年,淮北非煤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65%;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规模总量双双超过200亿元。

 2013年,继20046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安徽省唯一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之后,我市成为安徽省首家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在此期间,淮北还列入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

 一个绿色的、生态的、美丽的淮北成为中国大地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良好环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磁场效应,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慕名而来、落户淮北。淮北先后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10大亲商城市。

 淮北,飞驰起来的山水生态城市的动车,冲在了黄淮海城市群的前列。这班动车摆脱了轰轰隆隆黑烟磅礴地动山摇的传统模式,绿色静音更符合现代标准。

 淮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皖北江南开出的生态文明之花,美得令人心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