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晓武: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

2020年10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 2017/6/17 10:21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晓武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对牺牲环境搞开发的代价有着切肤之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积极寻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打开转型崛起之门的“金钥匙”,坚持不懈推动淮北由资源消耗型向绿金生态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

一、突出理念等高对接,在创新思路中提供绿色发展引领。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在落实五大新理念中实现淮北转型崛起”奋斗目标和“闯出七条转型崛起新路”工作举措。为确保顺利实现转型崛起,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金理念,借助国家级智库,谋划确立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形成了转型崛起“一二三四五”总体框架,即:一大发展战略(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两个动力引擎(招商带动、创新驱动),三个“绿水青山”(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四化”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五大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目前,转型崛起“四梁八柱”特别是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广泛共识。得益于科学战略的引领,在近年来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普遍困难的大背景下,淮北发展反而呈现速度持续回升、质量效益改善、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向好态势。下一步,我们必须以争创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国家创新驱动试验区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围绕绿色做文章,聚焦低碳谋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全国率先闯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崛起新路。

二、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在两动并进中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注重从源头降低消耗、减少排放,通过招商带动、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更加符合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要求,努力在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加快招商带动。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发展方向,加大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度,优先引进陶铝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健康养老、互联网+新业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截至去年底,非煤产业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增加值占比达71.7%,从2011年至今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占到GDP的36.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淮北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加快创新驱动。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双创”平台,承办“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单项赛全国总决赛并成为永久举办地,100多个创新团队入驻“双创”平台、70多家风投机构参与创新创业,绿色环保的技术密集型、科技驱动型企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0家、科技型企业达2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15.4%、24.6%。比如,我市相邦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的陶铝新材料,被称为“世界材料史上轻量化的革命”,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金龙电子生产的手机马达,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去年实施项目162个,完成技改投资192亿元,总投资54亿元的平山电厂二期1×135万千瓦新型高效发电机组开工,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能,近年来先后淘汰7台5-20万千瓦发电机组,取缔小电镀10多家、小化工小造纸40多户以及小水泥、采石场、石灰窑等200多家,压减煤炭过剩产能489万吨,去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86%。下一步,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园引制,加快建设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着力打造苏鲁豫皖交汇区域开放创新新高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和低碳环保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突出环境综合治理,在统筹推进中建设山水生态城市。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抓手,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打造绿水青山。为全市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依山而建相山公园4A、四季榴园4A、南山3A级等众多风景区,大力发展石榴、苹果等经果林产业,获得全省唯一的“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统筹实施南湖、中湖、东湖治理,推进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城市规划区内湖泊湿地面积占比超过40%,彰显半城山水半城绿的城市风貌。着力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加大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监控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促使城区水体化污为清、减黑增绿。改善空气质量。深入推进治超、治污、治安、治税“四治”联动,去年265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完成,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打赢翻身仗,PM10浓度较2015年下降3.3%,蓝天白云天数持续增长。塑造秀美城市。坚持拆迁建绿、建园添绿、沿路补绿、见缝插绿,不断扩大海绵体面积,近三年建设城市公园、街头游园28个,完成31条新建道路绿化,改造和新增绿地473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3.56%、44.86%和15.21平方米,完全颠覆传统煤城“脏乱差”落后形象。6月4日、5日,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连续播出《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系列报道,讲述了我市相山从荒山秃岭到“世外桃源”的嬗变。下一步,我们必须全力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重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森林增长工程、水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倾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使淮北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四、突出群众积极参与,在共建共享中开创绿色低碳生活。践行生态文明,不仅要靠政府主导,更要广泛发动群众,不断强化群众绿色环保理念和参与意识,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在全市累计投放公共自行车7100辆,设置站点211个,形成覆盖市、县、区的服务网络,日均使用量达5万余次,市民持卡率、单车周转率领跑全省。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日处理餐厨废弃物达到100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绿色建筑达79万余平方米。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入选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集中建成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六大中心,与网上办事大厅互补,打造集成化智慧化便民利企服务圈;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延伸到全市174个社区、276个行政村,下沉231项具体事项,变“群众跑路”为“数字跑腿”,有效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打造融合45个部门6亿余条业务数据的市级大数据中心,建成全省唯一的市县镇三级公务员一体化公务网,760多家单位、近万用户同网办公,信息互联互通效率更高、消耗更少。提升市民综合素质。22年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涌现1.3万名各级各类身边好人,133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市拥有3200支志愿服务队、近2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清理等志愿服务,持续推动“淮北环保世纪行”、生态环保专题宣传周等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使低碳节能、惜水护绿成为市民自发行为。下一步,我们必须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蔚然成风、环境面貌持续向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