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培育城市文化个性 助力精深文化打造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3/11/21 10:53

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建设精致淮北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育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精深文化之淮北。作为全市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物博物、新闻出版和著作版权工作的主管部门,市文广新局将怎样结合自身职能工作,为建设城市精深文化助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治江。

“打造精深文化之淮北,对文化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与挑战、是压力与动力,更是责任与荣誉。”王治江首先表示,全力发挥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淮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是要唱响精致淮北好声音。市文广新局要把大型现代豫剧《石榴花儿红》作为打造淮北好人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继续打磨,使之成为既弘扬主旋律又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同时,集中全局力量,精心创排音舞诗画《相风汉韵》,让其成为弘扬淮北悠久历史、宣传淮北精深文化的一台综合晚会,继续组织‘优秀文化进万家’群众文化活动,配合举办好每年一届的石榴文化节,以文化艺术精品支撑城市文化个性、推动精致淮北建设。”淮北历史悠久,各个历史时期,在相城大地都留下大量的文化遗迹,这也构成了淮北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与人文传统。

“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迹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责任。”王治江介绍说,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无疑是我市文化遗迹翘楚中的翘楚。自2008年我市与浙江杭州等35个城市一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以来,全市上下群策群力。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莅临我市,对大运河申遗工作进行了一次取得预期效果的现场考察评估,这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申遗只是一个途径,为的还是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文化遗迹,提升淮北精深文化的影响力。市文广新局将抓住此次机遇,把握好国家对此次申遗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同时加强宣传,提高我市市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全市已完成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16个农家书屋、30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那如何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我市文化建设的成果?“所以说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精致淮北的迫切需要。”王治江说。下一步,市文广新局将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继续实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内容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管理养护,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和水平。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强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好农民文化乐园。

此外,市文广新局还将通过创建平安文化市场,为建设精致淮北凝聚正能量。组织开展“文化创新年”活动,推动全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让创新贯穿在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管理与繁荣并重,推动文化市场管理升级改造,拓展文化市场监管网络,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群防群治管理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努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制度,积极构建完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出版物市场、印刷市场的监管工作,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制假印刷行为,强化版权保护与执法工作,深化软件正版化工作;继续推动图书报刊、文艺演出、影视剧等文化产品走出淮北,加大文化外向发展力度,提高淮北文化对外影响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