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芳华,一路求索,一路收获,一路高歌。
站在“十三五”的起跑线上,回望忙碌充实的过去5年,城市转型亮点频现,精致淮北建设步履铿锵。放眼相城大地,理论武装引领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磅礴力量,淮北好声音更加响亮,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走向全国弘扬时代精神……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凝聚“淮北力量”,展示“淮北形象”,发出“淮北好声音”,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构筑了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筑牢思想基础,强化转型发展文化支撑
“相山秀,南湖美,一片精致好山水……”《淮北是我家》这首歌在相城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为我们描绘出精致淮北的美好画卷,在增强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同时,更激发了我们建设精致淮北的热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市建设精致淮北的过程,也是以文化物、以文化人的过程。培育精深文化,打造“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文化精深之淮北,是建设精致淮北的灵魂工程。
把好“一个总开关”,筑牢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央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道路,极端重要。我市始终把“两个巩固”作为根本任务,在抓好“两论工作”的同时,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用优秀文化滋养城市、用主题活动弘扬践行、用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公民素质不断提升。
加强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致淮北建设和“三严三实”等重大主题,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组织理论宣讲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领导干部集中培训班、市委中心组专题研讨、征文比赛和“精致淮北十大事件”评选等活动,坚持不懈地用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建设精致淮北的生动实践统一思想、引领群众。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全市各级各类道德讲堂、开放式党校等平台,举办“中国梦”、中国好人和道德模范等主题宣讲;成功举办“感动淮北最美人物颁奖典礼”;扎实开展经典诵读、“好人剧场”、好人评选等活动,目前我市已有122位“中国好人”,居全省之首。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艺精品齐头并进,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意见》,设立了专项资金,为打造精深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文化“走下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精心策划举办市民文化节、文化惠民消费季等大型活动;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乐园的文化堡垒作用,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加快文化“走出去”。与台湾、深圳、兰州等多地联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创排了大型音舞诗画《相风汉韵》,现代戏曲《石榴花儿红》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市合唱团在中国老年合唱节上屡获大奖。
在对外宣传上,我市大力实施“精致淮北形象提升行动”,集中对外展示精深文化与精致淮北建设的亮点成效。《安徽日报》整版报道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经验,中央电视台、凤凰新闻、台湾媒体等多次来淮拍摄专题片,相继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推出一批重头稿件。
去年初,我市又创新思路,着力打造“城市之间”外宣活动品牌,先后与扬州、沧州、连云港结对开展城市互动宣传,让精致淮北和精深文化的声音、文字和画面传播得更远,人民网、新华网和省委宣传部先后对这一创新举措作了报道并给予肯定。
理顺体制机制,保障文化“走得远”。在深化改革上,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成立报业文化传媒(集团)公司和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公司;淮北发布政务微博、微信开通;文广新局、旅游局、体育局“三局合一”,文化跨领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在队伍建设上,积极开展“两走三提升”活动(宣传队伍“走下去”、宣传文化“走出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宣传干部工作水平),大力推行“突出抓重点、创新出亮点、同比有特点、会干找支点、及时查缺点”的“五点工作法”。
好人文化声名远播,道德建设迈上新高度
“从2008年参与‘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8年间,淮北平均每年有15人之多入选‘中国好人榜’。这个人口只有218万的皖北小城,每十万人中就有约5.6名‘中国好人’,是全国比例的8.2倍,淮北的‘好人指数’全国领先。”今年8月14日,《连云港日报》头版以《淮北“好人指数”全国领先》为题,浓墨重彩报道了我市的好人现象,好人之城同样感动连城。
近年来,我市将道德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工程,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好人之城”。在“精致淮北”建设进程中,全市涌现出的“中国好人”数量位居安徽省第一,名列全国地市级城市第二;入选人数和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首屈一指。
如今,“好人文化”正润泽着“精致淮北”建设,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
淮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道德传承源远流长,相传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淮北历史上就有二十四孝之一蔡顺“拾葚供母”的美谈,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一座“煤城”,煤炭“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品格正是淮北精神的精准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历久弥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淮北人。
淮北地处皖北平原,这里的人民豁达、豪爽、心地善良,这里民风淳朴,重孝道,重感情,具有互助精神,用当地话来说就是“讲究”。
新时期的淮北人,积极开展寻找“最美淮北好人”活动,深入挖掘勤人善行,培育好人典型,放大好人效应,着力营造学习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关爱好人的浓厚氛围。
“有困难,燕飞来。”孙燕飞,这个名字不仅在淮北家喻户晓,在安徽省内也被人所熟知——她是燕飞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之一,也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服务队就是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的。
燕飞志愿者服务队自2009年成立以来,迄今已有队员近300人,募集爱心捐款4万多元,通过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帮助留守儿童、义务清扫垃圾等志愿活动,将爱心撒向社会,为文明创建添彩。
“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优秀文化引领下,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关注弱势群体,成立了燕飞志愿者服务队、李兵光明服务队,孙燕飞、李兵、张涛、杜长举4名职工先后入选‘中国好人’,公司荣膺全国文明单位。”淮北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林说,“在好人文化的熏陶下,在好人精神的引领下,淮北供电公司的‘中国好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曾对淮北“好人文化”给予高度评价:“淮北市多年来文明创建锲而不舍,效果明显,实现了由淮北好人到好人淮北,由盆景到风景,由景观到现象的转变,为全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创建树立了典型,作出了典范。”
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多了“金字”名片
2014年6月22日,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遗产。这也意味着,凭借柳孜运河遗址遗产区入选其中,成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的淮北,有了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
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中国大运河,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总长超过3200公里。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非她莫属。
隋唐大运河由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永济渠四部分组成,在我市濉溪县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属于通济渠,全长41.5公里,沟通着黄河和淮河。淮北作为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能源城市,从远古走来,历经各种磨难发展到今天,呈现出在建置沿革上时升时降、在经济走势上大起大落的历史特点。
而在关乎淮北盛衰的诸多要因中,除了自然灾害、战乱、人口迁徙以及都城变迁之外,还受到水利事业特别是运河改道的深远影响。
于是乎,大运河成为了淮北这座古城的摇篮,见证了历史繁华与千年记忆的柳孜运河遗址,更是城市赋予广大市民的荣耀、宝藏。
作为安徽省唯一一处大运河遗产点,包括了隋唐运河柳孜桥梁遗址与隋唐运河柳孜遗址段“一点一段”的柳孜运河遗址,也是整个隋唐大运河遗址本体上的最具价值的考古发现。不仅为确认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提供了有力证明,起到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更对研究运河交通、运河经济有着典型的意义。
泗永公路、百善镇柳孜村,柳孜运河遗址现场。沿着木质台阶,深入运河遗址底部。堤岸土层中的古瓷、兽骨和桥墩石料上的花纹清晰可见,散落在河床上的石锚、石磨也依然保持最初的姿态,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着人们大运河往昔的繁荣景象。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今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淮北更令人向往。
以保护运河遗址为基础,以利用运河文化为抓手。精致之城淮北将在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下,以柳孜运河遗址为着力点,做强、做大柳孜隋唐运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进定位于科研、游览、观光、休闲等功能的柳孜隋唐运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世人展示历史的、真实的大运河文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