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秀,南湖美,一片精致好山水……”《淮北是我家》这首歌在相城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为我们描绘出精致淮北的美好画卷,在增强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同时,更激发了我们建设精致淮北的热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市建设精致淮北的过程,也是以文化物、以文化人的过程。培育精深文化,打造“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文化精深之淮北,是建设精致淮北的灵魂工程。
两年来,在《关于建设精致淮北的意见》的引领和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我市精深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把好“一个总开关”,筑牢建设精致淮北的思想基础
“一个总开关”即意识形态工作。中央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道路,极端重要。我市始终把“两个巩固”作为根本任务,在抓好“两论工作”的同时,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用优秀文化滋养城市、用主题活动弘扬践行、用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公民素质不断提升。
加强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致淮北建设和“三严三实”等重大主题,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组织理论宣讲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领导干部集中培训班、市委中心组专题研讨、征文比赛和精致淮北十大事件评选等活动,坚持不懈地用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建设精致淮北的生动实践统一思想、引领群众。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全市各级各类道德讲堂、开放式党校等平台,举办“中国梦”、中国好人和道德模范等主题宣讲;成功举办“感动淮北最美人物颁奖典礼”;扎实开展经典诵读、“好人剧场”、好人评选等活动,目前我市已有113位 “中国好人”,居全省之首。
实施“三步走”策略,强化建设精致淮北的文化支撑
我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艺精品齐头并进,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意见》,设立了专项资金,为打造精深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文化“走下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精心策划和举办市民文化节、文化惠民消费季等大型活动;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乐园的文化堡垒作用,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加快文化“走出去”。与台湾、深圳、兰州等多地联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创排了大型音舞诗画《相风汉韵》,现代戏曲《石榴花儿红》获安徽省 “五个一工程”奖,市合唱团在中国老年合唱节上屡获大奖。
特别是在对外宣传上,大力实施“精致淮北形象提升行动”,集中对外展示精深文化与精致淮北建设的亮点成效。《安徽日报》整版报道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经验,中央电视台、凤凰新闻、台湾媒体等多次来淮拍摄专题片,相继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推出一批重头稿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超英《谋在实处利在民生》《志愿服务彰显小城大爱》等署名文章分别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发表。
今年初,我市又创新思路,着力打造“城市之间”外宣活动品牌,先后与扬州、沧州结对开展城市互动宣传,让精致淮北和精深文化的声音、文字和画面传播得更远,人民网、新华网和省委宣传部先后对这一创新举措作了报道并给予肯定。
理顺体制机制,保障文化“走得远”。在深化改革上,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成立报业文化传媒(集团)公司和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公司;淮北发布政务微博、微信开通;文广新局、旅游局、体育局“三局合一”,文化跨领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在队伍建设上,积极开展“两走三提升”活动(宣传队伍“走下去”、宣传文化“走出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宣传干部工作水平),大力推行“突出抓重点、创新出亮点、同比有特点、会干找支点、及时查缺点”的“五点工作法”。
打造“四个文化品牌”,增添精致淮北的独特魅力
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开展思想引领、实践养成、典型遴选、关爱礼敬四大行动,涌现出了一批 “中国好人”和道德模范。8月5日,皖北煤电集团“华江7”海轮在黄海成功施救4名落海渔民,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社会正气。这些“中国好人”都来自基层、来自群众,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凡人义举同样感人至深,汇聚了澎湃向上的道德力量。
在好人文化宣传上,我市抓广度也抓深度,讲故事也讲道理,重报道也重引导,一群好人、满城新风,“好人之城”已经成为淮北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14年度“感动淮北最美人物”颁奖典礼,得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的高度评价。
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去年争取资金4000万元用于柳孜遗址保护,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我市有了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市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古镇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对双堆集烈士陵园、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进行改造升级,并开通红色旅游线路;数字电影《血战小朱庄》拍摄完成并投放院线。
石榴文化红遍全国。连续举办六届石榴文化旅游节,精心打造 “四季榴园”4A级风景区,中国第一座石榴博物馆建成开放。刚刚闭幕的石榴文化旅游节,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四大主要网站分别给予了报道,中央电视台安排11人的摄制组来淮采访,在迎国庆大型直播栏目“大秋收·秋实中国”中直播我市的石榴丰收景象。今年第六届石榴文化旅游节上,“互联网+石榴”系列活动,是本届石榴节的一大特色。主办方开通了 “四季榴园”微信公众号和微商城,现已有多家企业通过“四季榴园”淘宝商城销售产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