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泸州被列入在“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转型成效突出的地方”类别中。
泸州市转型发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通报》指出,为进一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促进形成担当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结合国务院大督查、专项督查和部门日常督查情况,经国务院同意,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激励支持措施。
《通报》共列出30个类别,在“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转型成效突出的地方”类别中,泸州赫然在列。泸州在受到表扬的同时还享受到国家部委的奖励支持政策:2019年,国家对泸州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先行先试,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增加资金分配系数;中央财政在安排年度补助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这些支持措施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是覆盖泸州市全域、支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机遇,有力地推动了泸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下一步,泸州将以此次督查激励为契机,以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着力落实“六大攻坚行动”系列部署,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延伸阅读>>转型发展,泸州“有方
泸州被国务院列为“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转型成效突出的地方”。在上述领域,泸州市究竟有何成效和经验?
酒城泸州,除了白酒,还有什么产业?答案是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由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组成的新兴产业。“泸州市不断培育转型内生动力,持续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变酒业‘一业独大’局面。”近年来,泸州市精准对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16+1”产业细分领域,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攻坚行动,打造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与此同时,泸州市强力推进十大现代服务业梯次发展,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区域文旅会展中心;强力推进农业八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创建西南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长江上游优质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西南山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和新型多功能农业创新发展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转型成效显现: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1.5:53.3:35.2调整到2018年的11.2:52.1:36.7。去年,泸州高新技术产值达381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50亿元,拉动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创建为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列入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被确定为四川省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泸州市秉承转型发展初心,坚持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去年,泸州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2%;城市规模加速拓展,两江新城快速推进;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摩尔商场等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七次复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9221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5%;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实现58775人脱贫、86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9%,合江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摘帽先进县,叙永县健康扶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危房改造竣工13304户;新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建成渡改桥8座;新建77个贫困村文化室、160个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所、公办中小学校5所。
泸州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入泸州,满眼苍翠。在泸州中心城区,4500多亩的张坝桂圆林,被誉为绿色会客厅,是市民喜爱的锻炼场所。15000余株百年以上的桂圆树与2013年建成的长江首座生态防洪堤,共同见证着泸州市与环境共生的发展历程。泸州市利用资源枯竭倒逼机制建设绿色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江城、山城、酒城、港城。答好城市绿色发展“考题”,泸州善做“加减法”。做好“加法”,为生态环境提供更多“肺活量”。泸州市发挥好市域内有山有水、山水相连的特点,分层次精心布局和打造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融山水于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间,构建以城市公园、“两江四岸”为支撑,以道路绿化为骨干,以街头景观为节点,以公共绿地、庭院花圃、楼顶绿化为点缀,以一环路、二环路、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绿化带为呼应,以近郊田园风光为补充的山水绿色城市生态体系。如今,泸州市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3个国家级“生态名片”。到去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6%。中心城区更是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系统和“处处见绿、四季见花”的城市生态景观。做好“减法”,泸州市把治污变成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为大气、水、土壤全面松绑,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泸州市攻坚转型发展难点,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原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时遗留的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医保、“老工伤”人员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天然气化工及关联产业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棚户区改造以及历史遗留环境污染等转型发展难点均得到有效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泸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