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8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绩”出炉 泸州获得优秀等次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新闻网 2019/10/29

泸州市已连续4年获此荣誉

近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2018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结果,泸州再次获得优秀等次。这已是泸州市连续四年获得此项荣誉。

泸州市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据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从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以来,泸州市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路径和模式,以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瓶颈问题为突破口,以产业转型为主线,以构建集聚有序的空间结构为前提,以完善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生态系统恢复和环境治理为保障,以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为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突破路径依赖、由天然气枯竭的工业城市转型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以平台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

经济跨越升位实现新成就。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512.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694.97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由第九上升至第六,十年年均增长12.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11926元增长至2018年的39230元,十年年均增长12.07%,均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新动能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泸州围绕“调高调新调优调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低”到“高”、从“无”到“有”,传统产业由低端化向多元化、循环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千亿白酒产业、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组成的千亿新兴产业纷至沓来。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发展。泸州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建成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国家高性能液压件、先进工程机械、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32个创新平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孵化链基本建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形成新格局。泸州市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定位,推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67公里增长到455公里,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三位、川南第一位;泸州云龙机场航线越来越多,成为全省第三大航空港;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的62.5%;成功争取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入国家“双两百”规划,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绿色转型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泸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加减法”,即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拥有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443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0.6%;围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攻坚,累计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60多亿元,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全面下降,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成效显著。

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新提升。泸州市通过加大民生支出投入,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相关机制,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人口市民化进程。目前,泸州市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36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7%;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目标;财政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稳定在70%以上。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