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泸州市开放引领攻坚行动提质又提劲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新闻网 2019/12/23

今年,泸州市“六大攻坚行动”之一的开放引领攻坚行动取得新成效:开放通道建设加快,开放平台日趋完善,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这是记者近日从市商务和会展局开放引领攻坚办公室获悉的。

今年,泸州铁路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泸州高铁枢纽站“路改桥”变更、站房初设获批取得突破;渝昆高铁增设泸州东站;隆叙铁路扩能改造上升为国家战略取得突破;蓉遵高铁泸州至遵义段获得省上积极支持;泸州“十”字型高铁枢纽正在构建,四川南向铁路货运大通道正在形成,高铁短板正在补齐。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新建成叙古高速公路(古习段)、G8515高速公路两条出川通道,全市高速公路建成里程突破500公里;完成泸永高速和古金高速两条出川高速公路通道的招商引资;新开工建设白沙、河东长江大桥。水运航空大力提升。泸州港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验收。东向稳定优化水运扶持政策,推动上下水货源对流,南向积极引入台湾万海、新海丰等海运航线资源,助力稳定开行“泸州-广州”铁海联运班列,1至11月,泸州港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44482标箱,同比增长49.84%。云龙机场积极开辟新航线,国内通航航线达38条,为四川第三大航空港和川滇黔渝结合部航空运输中心。综合运输持续优化。今年,我市公交“家庭助安”活动荣获全国公交行业十大专项创新奖;泸州全域公交线路入选全国“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全国仅10条。

在开放平台建设方面,今年4月泸州港再次获批临时开放口岸功能,为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成功获批泸州中海粮油“专用型保税仓库”,成为全省首个进口粮食“专用型保税仓库”;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正式验收并投入运行,成为川滇黔区域内唯一水运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并成功引进厦门建发集团开展大洋洲、美洲、欧洲等地进口冰冻肉、冰鲜肉贸易。

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强平台服务,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泸州成功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成为全国30个、四川唯一一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云龙机场临时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申创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获得国省口岸联检单位、海关总署等相关单位支持。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长江沿线、周边区域等20余个城市建立口岸物流合作关系,建立成都、昆明、攀枝花等物流“无水港”7个,建立荣昌、赤水等城市候机厅,泸州物流服务向腹地纵深发展。

在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上,今年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全国排名已经上升至第14位,争创国家综合保税区力度加大,正在着力打造三大临港中心:临港进出口加工中心、临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临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我市引进厦门象屿、浙江和润等全球500强、全国民营500强骨干企业,大力开展大宗商品加工。其中,春华秋实50万吨/年大米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和润粮油90万吨/年粮油加工生产线即将投产,正合力推动泸州打造临港出口加工中心;依托水公铁空聚合优势,推进实施西南建材产业物流港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核心区”。今年截至目前,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完成总额2.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成功培育西南商贸城、海吉星两个百亿级专业大市场,成为川渝滇黔结合部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一站式批发采购交易中心。

我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度创新再创新高,川南临港片区制度创新成效显著,2019年已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4项,在全市新增复制推广32项,其中全国首创11项,“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川南临港片区承接的427项省、市、区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一窗通办”,其中“一章办结”达310项、占比72.6%,“最多跑一次”事项达327项,获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企业开办时限最长不超过18小时、最短1小时办结)获国务院发文通报表扬。我市还探索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成功办理企业注销登记500多件,办理效率明显提升。其中,龙马潭区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务院通报激励。

泸州日报记者 戴国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