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横跨于赤水河上游支流倒流河的鸡鸣三省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连接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和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百姓开车过桥仅需1分钟。
大桥全长286.4米,总投资5900万元
作为全省渡口改桥工程建设项目,鸡鸣三省大桥由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由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由四川铁投所属四川路桥负责施工。项目工程估算总投资5900万元,并于2016年7月3日组建成立工程施工项目部,随后开工建设。
大桥采用二级公路等级,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桥梁长为286.4米,主桥净跨为180米钢筋混凝土上承式拱桥,主拱圈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工艺。桥面宽度11.5米(9米行车道+两侧1.25米人行道),四川岸桥头引道全长637.88米,云南岸桥头引道全长140.6米,路线全长1041.3米,双向两车道。
21日,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民李发银,早早赶到鸡鸣三省大桥,想见证大桥通车时刻。他说:“这座桥,大家盼了几辈人……”
采用上承式拱桥设计,养护简单结构刚度大
在桥型方案设计上,大桥设计为上承式拱桥,具有养护简单、结构刚度大等优点。同时,大跨径拱桥与该处“U”型河谷山区更加协调。 建设过程中,根据运输条件差、地形陡峻、吊装困难等特点,大桥采用了四川公路设计院开发的挂篮悬臂浇筑拱桥技术,在两岸架设操作平台,将主拱圈分为若干节段,从两岸向跨中循序渐进的逐段浇筑混凝土主拱圈的施工工艺。
为应对桥位处存在滑坡、危岩、卸荷等不良地质对桥梁基础安全带来的极大影响,保证拱座的安全距离,设计中采用深挖埋置拱座的方式;同时,为防止开挖出现大的临空面和滑坡,采用抗滑桩、框架锚杆、框架锚索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还对开挖边坡进行预加固,以保证桥梁施工和运营安全。
对细节的精细化设计上,采用在拱圈外周设防裂钢筋网、闭合箍筋体系等结构措施,改善了主拱圈耐久性,解决了主拱圈施工期早期裂缝问题;设置斜拉扣挂体系,对拱圈进行线形、内力、偏位调整,既保证施工精度,又改善受力状态;设置抗风缆保证悬臂施工过程中主拱圈的抗风稳定性等。
地质情况复杂工艺繁杂,施工面临各种难度
当然,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难点,首先就是地质情况复杂:大桥所在位置地形陡峭,地面顺层横坡在15°—20°,岩层破碎,节理发育、滑坡风险较大,拱座开挖方量较大,四川岸和云南岸总计开挖方量达12万方,施工区处于鸡鸣三省大峡谷景区内,无法修筑便道。
施工工艺繁杂:全桥采用悬臂扣挂施工的钢筋混凝土上承式拱桥,主拱圈采用1—2#节段采用梁柱式现浇支架施工,3—15#节段采用悬浇挂篮施工,16#节段采用合拢吊架施工。主拱圈施工周期长,扣锚体系受自然气候、风荷载、振动荷载等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面窄,安全风险高。为此,工程组采取了锚碇、索塔、挂篮、扣挂系统等施工措施,环环相扣。
施工条件艰苦:四川岸至云南岸跨越鸡鸣三省大峡谷,需布设缆索吊装系统及载人索道,全桥起重吊装作业全靠吊装系统施工,弃土需垂直调运出渣,基坑开挖后将在四川岸形成高度近47米高边坡,云南岸形成近43米高边坡,基坑开挖过程需逐级开挖逐级防护,工期长,约耗时7个月。
大桥建成改善两岸交通,开车过桥仅需1分钟
鸡鸣三省大桥的建设意义非凡,作用巨大。大桥建成后,为两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将彻底改变百姓渔船过河的出行方式。以前,百姓要到对岸,需绕道走坛厂、水田、坡头等乡镇,开车需两个半小时,爬山渡河需一个半小时。建成后,开车过桥仅1分钟到达对岸,步行距离仅300米,大大节省了出行时间。
同时,有利于促进两岸三省的经济发展。大桥建成有利地落实交通扶贫政策,将进一步带动沿岸经济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死角”全部“盘活”;将进一步助推乌蒙山区脱贫奔康,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将进一步补充优化四川与云南的省际通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另外,有利地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承,进一步促进当地红色旅游发展。
通车当天,四川省叙永县交通运输局和云南省镇雄县交通运输局达成通客车的框架性协议,
开行了3辆“情满旅途”爱心包车。
接下来,两地交通运输部门将尽快开行叙永县水潦乡至镇雄县坡头镇的定制客运。
泸州日报记者 肖婷 牟科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杨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