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泸州发布9月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等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发布 2020/9/2

8月31日

泸州市疾控中心组织专家

对9月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

专家们认为,9月重点关注事件为

学校、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


开学季,学校要当心传染病和食品安全事件     

9月,全市学校、托幼机构相继开学,学生聚集,学校常见传染病(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腮、感腹、肺结核和水痘等)的传播和流行进入高风险时期。

开学后,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的小餐饮如管理不到位,学校及学生发生食源性疾病风险将大幅度上升。

专家评估认为,9月份学校/托幼机构出现常见传染病(包括新冠肺炎)聚集、暴发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较大。

专家建议:

学校务必严格履行学校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防控的主体责任,利用开学第一课强化卫生防病知识,落实晨午晚检、师生假期健康状况追踪、因病缺勤缺课病因追踪、室内通风、洗手、预防性消毒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同时,落实部门责任,加强联防联控。

教育、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防控安排部署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学校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级医疗卫生和食品监管机构要与学校/托幼机构加强沟通协作,加强相关信息报告,指导学校落实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的小餐饮管理,疾控机构及基层卫生机构要积极组织相关疫苗进行查漏补种和预防接种。

疾控机构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监测,及时规范处置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


泸州仍存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输入的风险

专家分析说,9月人员聚集和流动增大,增加疫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泸州仍然存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境外或国内重点地区输入的风险。

专家建议:

严格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和应急管理相结合的防控措施。落实“四早”要求,一旦出现可能或可疑疫情,要以科学精准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继续强化疫情监测,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疾控机构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海鲜市场、农贸市场等冷链、集市重点人群、重点环境、重点商品的监测指导,对全链条从业人员进行筛查、扩大监测,前移监测防线。

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疫情监测“哨点”作用,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哨点医院和发热门诊的监测能力和报告时效,强化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同时,推进重点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


九月是蚊密度高峰期,登革热传播风险极高     

专家称,九月仍是泸州蚊密度高峰期,登革热传播风险极高,同时随着对入境管制的逐渐放松,输入疫情的风险也将增大。

泸州存在发生乙脑疫情的风险,尤其在免疫规划相对较弱的部分农村地区发生疫情风险相对较高;9月泸州发生本地感染登革热的风险较大,尤其是城区花草、农贸市场和公园等蚊媒密度较高的场所是高风险场所。

专家建议:

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蚊灭蚊知识入户宣传,广泛发动群众清除蚊媒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加强适龄儿童的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及时发现病例,加强医疗救治。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指导群众做好防蚊灭蚊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手足口病风险较大,市民小心毒蕈中毒     

专家分析认为,9月手足口病疫情上升风险较大,托幼机构存在发生聚集、暴发疫情甚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玩具消毒,开展健康教育,教会幼儿洗手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医疗机构要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医疗救治。

9月,泸州天气炎热潮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易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同时,9月也是雨季,属于野生蘑菇快速生长的时期,古蔺、叙永为泸州毒蕈中毒高发地区,发生毒蕈中毒的风险仍然较大。

专家建议:

提倡不购买或食用腐败变质及过期食品,注意皮蛋的加工与保存,不食用隔夜食品,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

加强辖区学校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同时做好病例救治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