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叙永县以严标准、严措施、严纪律坚决反对“四风”,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发挥监督检查的“前哨”作用、处理违纪的“警钟”作用和制度建设“预防”作用。同时,该县实行的一把手“三不直管”和村务公开措施取得良好成效,让党风廉政之风吹遍基层。
村务公开 让群众明白村里事
20日下午,叙永震东乡西湖村2社村民商金文,站在村委会的村务公开栏前,浏览村里三资管理情况和救灾救济款的使用情况。“自从村务公开后,有什么补助之类的都清楚了。”商金文说,村务公开栏公开的内容,让村民进一步了解了村里的资金和救灾款发放人员情况。
近年来,由于党务村务财务不公开、公开不具体、公开不真实,导致群众产生猜疑。 今年,叙永县制定出台《村(社区)党务村(居)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强化监管措施,以责任追究倒逼乡镇和村(社区)严格规范开展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
“原先公开的项目比较简单,现在根据我们村的情况进行了增加。”西湖村村支书聂发林告诉记者,自村务公开后,没有村民反映账目不明确情况。记者看到,村务公开栏重点公开了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救灾救济、城乡低保等群众关注的民政资金使用情况。据介绍,村(社区)两委须经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公开。在公开时间上,做到一般事项季度公开,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根据农村农忙、外出务工情况,择重大节假日公开。
“三个严禁”
紧盯干部“八小时”之外
每天下班后,叙永镇党政办副主任朱向前,会带着上4年级的女儿到县体育中心去跑步。而在几个月前,朱向前下班后有时会去茶馆打麻将。这一改变,得益于叙永县“三个禁止”活动。
“以前下班后,同事之间会约打牌,现在没有了。”朱向前说,现在下班后陪女儿的时间多了,女儿的笑脸也多了。
今年,针对公职人员“八小时”外存在的遗风陋习,叙永县明确提出严禁公共场所打牌、严禁酒后滋事、严禁编传不良信息等三项纪律要求,对公职人员“八小时”外行为严格规范,力求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个严禁”明确规定:严禁公职人员在向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学习等地点,参与麻将、大贰和扑克等牌类娱乐活动;严禁酒后滋事等不注意公众形象、不符合身份的言行;严禁编造或传播有损党和政府形象、意图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污蔑损害公民人格名誉的信息及其他低俗文化。对违反禁令的人员,按相关党政纪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并通过电视台等形式通报。
叙永镇东外社区居民孙守秒告诉记者,以前偶尔能在茶馆发现公职人员打牌或酒后不顾形象的情况,现在再没看到了。
叙永县的党员干部业余时间干什么去了呢?叙永县文体广电局局长颜强告诉记者,县里请了专业老师,在县宣传文化中心免费培训健身操、民族舞等,县体育中心免费向所有人开放,随时都在组织篮球、足球等活动。
出重拳整治“吃空饷”
“对全县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处理,并不是走过场,现在已进入常态化。”叙永县人社局纪委书记叶天富告诉记者,去年4月开始,叙永县通过县级领导公开承诺不打招呼、单位一把手公开承诺负总责、面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及地址等形式,重拳清理打击在编不在岗及瞒报、漏报行为。截至目前,全县共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256名、分类处理256名,其中责令限期回原工作单位上班104人,解聘59人,辞职(退)5人,退休(病退)17人。同时,对清理过程中瞒报、漏报不在岗人员的5名责任领导及在调查过程中作伪证的1名教师给予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其中某镇中心校校长李某被免职。
叙永县纪委副书记何荷告诉记者,通过专项整治,各类公职人员‘吃空饷’现象得到有效纠正。各乡镇、各单位进一步规范了人事和编制管理,维护了人事工作的正常秩序和权威性、严肃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动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