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一大早,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第一书记葛鹏程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这两天,不少朋友、同学打电话求“组团”到太和村赶场。这一切都因为他在朋友圈晒了20日上午在太和村组织的“生态太和村——网友亲子游活动”。当天,在太和村主街道的“临时集市”上,村民将自家地里的红苕尖、藤梨、柿子、生姜等农产品都摆了出来,来到这里参加亲子游活动的家庭选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玩得不亦乐乎。
葛鹏程到太和村贫困户兰华明家探望
今年76岁的村民刘怀林说,他上次见到那么多人还是30年前了。而这一切,皆得益于从市委宣传部下派到太和村的第一书记葛鹏程。
走社入户摸家底 制定脱贫计划
太和村地处泸宜两市交界处,是纳溪区10个贫困村之一。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增收致富乏力,村民想要赶集只有到5公里外的宜宾留耕镇甚至更远的地方。7月27日,葛程鹏正式下派到纳溪区大渡口太和村后,便吃住在村上。为尽快摸清家底,葛鹏程在对全村干部情况、党员情况进行了初步解后,展开了两次调研活动。
“有些地方只有摩托车可以进去,我就只有搭别人的。”葛鹏程说,他用了两周的时间,和村两委干部一起通过步行、骑摩托的方式,以社情、道路、产业为主题,重点走访了通社毛坯路沿线的群众、种养殖大户等,对全村9个社全部进行了实地调研摸底,形成了以社为单位的《太和村村情台账表》,涵盖地理人口情况、道路情况、产业情况、社长情况、问题打算等。并综合发展潜力,对各社评定了“发展指数”,为下一步制定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打下基础。
同时,以贫困户为主题,对全村66户、269名贫困户全部进行了实地走访,形成了《太和村贫困户台账表》,涵盖家庭情况、致贫原因、需求、帮扶措施、照片等。结合实际情况,对每户贫困户评定了“脱贫指数”,为下一步制定脱贫规划打下基础。
“在我两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太和村的板栗、花生、生姜等农产品的有机性很突出,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由于道路原因,外面想购买农产品的人进不来,村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在入户调查摸底过程中,葛鹏程发现村民自家富余的农产品销不出去,柿子、梨子烂在地头。出路在何方?于是,葛鹏程便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建立“临时集市” 打开农产品的销路
葛鹏程是一名80后,在工作、生活中对互联网的接触比较多,也深知互联网的优势。“近几年来,近郊亲子游非常火爆,我就在思考能不能依托自己身边的力量,并拓展到更多的网友,以此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葛鹏程说,他思考再三,决定结合太和村自身的优势,在太和村主街道上搭建起“临时集市”。随后,他联系一家本地媒体组织百余名网友、微信达人到太和村赶场,活动的主题就是邀请城里的网友们来村里摘柿子、采板栗、挖红苕,购买土特产……
20日是“临时集市”第一次开市,当天便销售猪肉约360斤、土鸡土鸭160只、土鸡蛋1000个,以及花生、柿子、板栗、白酒、蜂糖等2000余斤。太和村2组的刘怀林是一名留守老人,在活动当天,将家里的两只鸡卖了出去,收入100多元。“以前都是到留耕去卖,要走个把小时,价钱也差不多,现在方便多了。”
李子英是太和村5社的村民,今年栽种了很多生姜。“我听说要组织赶场,就想挖点生姜来卖,但害怕卖不完,就只挖了十来斤,没想到很好卖,一共卖了五六十斤。”李子英说,她的生姜地离“临时集市”单边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第一次挖的生姜卖完之后,她便叫老公在家帮忙挖姜,第二次卖完之后,她一路小跑回去继续挖,一共跑了3次,收入了200元左右。除了卖出了几十斤生姜,李子英连从地里随手扯的红苕尖都卖光了。
易飞是一名网友,在微信上看到太和村的亲子游活动后,便携家人前往。“以前我都是开车到龙车镇去买农产品,这次在微信上看到之后,才知道太和村有那么多原生态、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特别好,我们能够买到纯天然的东西,村民也能销售他们的东西,希望以后还能够组织这样的活动。”易飞说道。
解决交通问题 积极探索“互联网+”
与刘怀林、李子英不同,太和村五社的李子良是一名种植大户,已经从事种植业20多年了。两年前,太和村的村道还没有修通,他便自己挑藤梨到留耕镇卖,有时还请人帮忙挑。如果遇到藤梨产量比较高的时候,还需要用马将藤梨运出去。村道修通后,李子良便将藤梨搬到村道上,用汽车运到留耕卖,今年他家藤梨产量高,因为交通不便,1万多斤藤梨只卖了6000多元。“有时候实在搞不赢,就只有等东西烂在地里面,就算能够卖的话,人工费、车费扣掉之后,收入就很低了。”李子良说道。
为了解决太和村道路不通的问题,葛程鹏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目前有2条公路已经争取到资金,处于规划设计阶段,1条道路尚待批复,社道建成后,3000亩竹林将变成金山,农民到聚居点卖农产品更加方便。“4、5、9组3.43公里泥石路硬化项目已经上报,年底就可以开工,明年一些农户卖梨子就方便了。”葛鹏程说。
葛鹏程在太和村任内的目标还不只这些。他说,他要把太和村的农产品做成品牌,注册商标;还要开通“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平台,把太和村的农产品推销出去;每个月组织城里人到太和村赶场。“今年赶场的时候我的滕梨已经卖完了,但葛书记到我家里面了解了情况,说可以探索新的销售模式,用互联网将农产品卖出去。”李子良说。
“现在我们打算的是将‘临时集市’延续下去,争取一个月一次,然后就是用互联网来销售农产品,比如成立一个太和赶集网或者打造‘太和牌梨子’这种形式。”葛鹏程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