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古蔺县26个乡镇中24个属于喀斯特地貌,1878平方公里的溶岩区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9%,其中石漠化面积1238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8.9%,涉及农业人口37.4万人。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古蔺县有五分之二的幅员面积患有“生态癌症”之称的石漠化病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土地荒芜、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严重区域甚至土地上只见石头不见土,寸草不生,群众生存生活成为了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古蔺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生态癌症”的治理该如何对症下药?
从碎石拦土、背土填地,到生态移民、植被恢复,再到产业发展,古蔺县大力实施“增绿、护绿、爱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规模化生态建设,集约化产业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 古蔺县委、县政府坚持“强基础、抓产业、兴旅游、建新村”的工作思路,狠抓石漠化治理,采取“植被恢复、种养结合、乡村旅游”三种综合治理类型,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土地整理、种草养畜、生态移民、发展乡村观光农业等措施,做大特色农业,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立体治理、产村一体、文旅交融的新路。
上世纪90年代伊始,古蔺县已经积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2011年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后,为科学统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编制了《古蔺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2011—2013年)》,并结合国家乌蒙山区区域连片扶贫开发工程,站在全县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编制了现代林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专项规划。
在中高山陡坡地区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植被恢复型综合治理,在赤水河沿岸干热河谷等中低山地区,发展核桃、甜橙、赶黄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干果、水果、中药材等基地种植,推动以生态畜牧、特色果蔬、山地烤烟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指导石漠化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落实见效。
石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到全县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古蔺县为此专门成立了石漠化治理领导组,并对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扶贫、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进行力量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整村推进,成片治理,以求达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确保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目标的和谐统一。
十多年前,箭竹乡乌龙山还是一片岩石裸露的中度石漠化荒山,通过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1000多亩土地如今已披上浓浓绿装。坡改梯、生产便道、排灌沟渠、蓄水池、输水管道、泵站、滴灌系统等水利水保工程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治理区林业植被恢复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石漠化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退耕还林,以林保土,以林富农,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吃饭、燃料等基本生存问题,让他们从毁林开荒的破坏性生活模式之中脱离出来,有效防止农民因灾返贫等问题。
分类施策 富民惠民 脱“蔺贫”之靴
石漠化,是造成古蔺县贫困人口较多、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主要因素,也是自然灾害之源,更是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治理石漠化,不仅要治“石”、治“漠”,更要治“穷”,石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交织 、恶性循环。通过对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发展,是古蔺县“在乌蒙山片区率先脱贫、建设四川经济强县、打造中国名县”奋斗事业中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基础工程的同时,古蔺县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石漠化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产业发展—助推石漠化治理”的循环治理模式。土壤条件允许的地方,优先选择经济利益高、适宜区域种植的树种;生态养殖服务上,从圈舍改造、牧草种植、养殖管理、防疫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统一组织,集中育肥、粪污处理、沼气供应、还田肥草,最大限度降低养殖农户的成本和风险。
箭竹苗族乡团结村龙埃洞项目区根据自身实际,坚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于2012年成立了箭竹乡红格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散养户养母牛繁小牛,规模牛场集中育肥,合同制订单生产”的养殖模式,以及社员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股份制管理模式,使养殖户真正实现了低风险、高效益。在专合社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下,专合社现已发展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社员386户,常年养殖肉牛1200余头。自专合社成立以来,已销售肉牛1055头,实现销售收入1150万元、利润322万元,社员户均增收8300元,比项目实施前户均新增收入4000元。
“种草养牛牛儿肥,生态循环环境美。”“草—畜—沼”生态循环的石漠化治理新路采取人工种草、以草固土、用草养牛,并将污粪集中处理生产沼气做生活燃料,最后将沼液输送到草地用作肥料,还田肥地,变废为宝,既实现了人畜分离,有效缓减了通过封山育林后给群众带来生产生活所需能源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畜牧、山地烤烟、绿色高粱、特色果蔬、地道中药材”等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生态效应、经济效益双重凸显,不断丰富特色农业体系内涵,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再造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古蔺奇迹”,同步实现小康大业。
乡村如画 文旅交融 生幸福之根
一片桃花林,香了苗寨;数片经果林,绿了荒山,富了百姓。如今,“赏花海竞相争艳,品瓜果农家风味,游画里乡村风景”的乡村特色观光农业正在古蔺县箭竹、双沙、大寨等乡镇快速发展。
2014年箭竹乡上寨项目区千亩桃林就将正式投产挂果。“相比其他树种,种桃树不仅经济效益更高,还可以利用桃花的欣赏价值发展乡村旅游。”箭竹苗族乡副乡长曾祥国告诉记者,箭竹苗族乡正逐步探索利用春季粉红桃花漫山遍野、夏秋香果鲜嫩多汁的品质优势,以“领养”的形式与游客进行充分的互动,并依托大黑洞景区和苗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苗族风情旅游业。“箭竹苗家风情节”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苗乡旅游,改变了转一圈就走的状况,让远方来客走进来、住下来、玩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建好了,我们不用投入太多钱就能开个农家乐,再也不用辛苦地天天在地里刨食,我们也要好好地利用大自然给苗家人的馈赠。”家住上寨的村民邵琴正在心中勾勒着美好蓝图,待到明年桃花盛开时,将有许多游客坐在她家“幸福茶园”的院子里喝茶赏花。据了解,目前上寨已有6家农家乐和茶庄、下寨4家季节性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乡村观光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上寨项目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3567元,增长到目前的5899元,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型石漠化综合治理道路。
古蔺县坚持文旅交融,着力构建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红色体验、名酒品鉴、民俗风情、乡村旅游为重点,产业体系完整、文化主题突出的综合旅游经济,未来古蔺,必将呈现出五彩缤纷、瓜果飘香、人乐年丰的繁荣新气象,成为辐射川黔渝及周边地区度假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