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精品景区 建设旅游强县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宜宾市旅游外侨局 2017/10/26

一、景区基本情况

四川省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渝旅游黄金节点。僰王山景区距兴文县城22公里、成都350公里、重庆290公里、宜宾100公里、泸州100公里、宜叙高速公路僰王山站3公里,与将于2018年底通车的成(都)贵(阳)高铁兴文石海站距离18公里。景区区位优势突出,在兴文石海、蜀南竹海、李庄古镇共同构成的川南精品旅游环线上。

僰王山景区由飞雾洞、黑帽顶、道洞、寿山湖、宝盆谷、桫椤群、瀑布群等七个主要景观群组成,景区总面积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50米,主峰黑帽顶海拔达1180米。山上覆盖8万亩天然楠竹林,植被葱翠,竹海茫茫,清幽静雅,形成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山间由南向北发育五条沟谷,形成峡谷、溪流、瀑布、湖潭、洞穴等山水景观。4.4亿年前古生代志留纪所造就的奇异千层岩、险峻嵯峨的奇峰异石和桫椤树遗留在僰王山。景区内山、谷、溪、瀑、洞、石、竹完美组合,山水相依,景点密集,环境优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教科书式地质景观”的四川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兴文石海的四大园区(石海、僰王山、太安石林以及凌霄城)之一。

僰王山是古僰人主要聚居和繁衍生息之地,山上至今还保存着僰人所留下的大、小寨门、古城墙、古城堡及战场遗迹等。僰王宫、僰都酒店、香格里亚等建筑也都充分展示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色彩,僰人赛神节(即僰人槌牛节)至今仍每年在此举行。

2015年3月,兴文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僰王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成立专项的项目组,通过两年半的努力,于2017年9月18日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强化服务指导

市旅游发展委在僰王山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过程中,加强与省旅游发展委和兴文县沟通协调,对照景区创建相关标准和创建工作要求,多次深入景区现场指导,全过程为景区创建工作服好务。

(一)指导形成创建工作机制。4A景区创建工作是系统工程,涉及交通、环保、邮政、电力等多个部门,必须由县委、县政府统筹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到人,倒排创建工期,围绕创建时间节点进行工作督查。

(二)规划引领创建工作进程有序。景区规划不仅是软件资料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景区建设、保护、开发等工作的指南。僰王山景区规划以4A景区为主导,兼顾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以生态保护优先,围绕完善旅游服务,充分发掘僰苗文化元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景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辅导创建工作内容。各项创建工作必须以各项标准为要求,具有很强专业性,市旅游发展委在认真指导的同时,协调省旅游发展委派遣专家到景区进行实地指导,并建议景区聘请实力强的专业公司全程辅导,积极助推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按时完成。

(四)创建带动涉旅产业发展。景区的建设、管理、营销要以服务游客为核心,以促进种养殖业、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等产业发展为落脚点,带动僰王山镇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旅游特色小镇。市旅游发展委加强指导太安村差异化发展,建设配套旅游景区,融入僰王山景区宣传营销体系,促进旅游扶贫。

三、着力品牌创建

按照新时期对旅游规划、创A标准的要求开展工作,主要开展了五个推进。

(一)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一是省旅发委派遣专家团队专业指导。省旅游发展委派遣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石应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设计院副教授李如嘉对僰王山景区进行现场调研,详细了解了僰王山景区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地质资源、文化资源情况,对僰王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出良好的优化方案建议。对停车场、游步道修缮与改造、补充安全防护栏、观景点、各节点综合服务点等游览服务设施建设提出明确的改造要求。

二是市旅游委全程全方位加强督导。市旅游发展委对照4A级景区标准,从景区创建工作机制、创建工作内容及景区软硬件建设、文化挖掘应用、服务人员培训、迎检指导等全程参与创建。

三是兴文县委县政府强化工作领导。成立了以兴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16个县级相关部门和僰王山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四个旅游工作组,并印发了《关于印发《兴文县僰王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和《僰王山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僰王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关于印发《僰王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迎检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等7个文件,统一了各级各部门发展旅游的思想和决心,对全县旅游发展进行决策,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充分的财力支持,确保了创建任务快速推进、有效落实。专门成立了由僰王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景区公司,景区所在的博王村,楠星村村委共同组建综合协调小组,加大4A级景区创建宣传,维护良好建设秩序。

(二)外引内派,精准推进

一是在多家创A辅导单位中遴选了川达柏槐公司对创4A进行辅导。课题组根据现场考察情况,对照4A级景区建设标准,从景区建设、环境整治、软件资料、全员创A、迎检安排等方面对创A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并多次安排人员到景区对创A工作进行现场辅导。

二是兴文县优选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省旅发委挂职学习,搭建桥梁,把握创建要求,加强创建工作联络汇报,争取关心指导。

(三)统筹兼顾,快速推进

一是景区管理局、创A综合协调组、创A辅导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在游客中心合署办公,畅通对接机制,做到现场商议,现场解决,立即推进。

二是按照多动脑、少动土,多用心、少用钱的创建原则,结合僰王宫酒店区位,酒店规模,将僰王宫作为游客中心进行打造。盘活闲置资源,减少大修大建。

三是综合协调组走访景区内700多农户、30多家农家乐,加强创A工作宣传,进行思想引导,让老百姓积极支持。同时用好本村劳动力,做到就近用工,创A期间共涉及本地用工60余人。

(四)提升品质,科学推进

一是僰文化打造。以僰人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文化元素的归纳、筛选、提炼及总结,在景区旅游公路沿线、游客中心和景点以及旅游标识牌、旅游导向系统、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休息设施等为载体将抽象的概念元素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元素。

二是石文化打造。在停车场景观水池、仙女池、二级休息平台等节点充分体现“千层岩”元素,彰显世界地质公园的特色、亮点。

三是竹文化打造。景区主干公路农房风貌、旅游公厕、游道栏杆、休息设施采用竹结构和竹装饰进行建设、装饰。直观形象地体现景区竹文化背景。

四是水文化打造。将景区内飞雾谷景片内仙女池、三泉叠瀑、春雪瀑、婚纱瀑、飞雾洞等点位水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并增设景物介绍牌。

(五)产业融合,创新推进

一是旅游+农业。指导贫困户将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包装成旅游商品,并在景区内主要节点规划建设旅游商品销售点,免费提供给所在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由当地村民和贫困户进行农副产品等地方特产销售。

二是旅游+商贸。新成立旅游商品公司,以僰人文化为核心,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茶等旅游商品,开发设计贾氏微刻文创产品,僰人服饰旅游纪念品。进行创4A广告制作及对外扩展广告业务,建立微信网上商城、APP,开展网络销售。

三是旅游+服务业。对景区公司入股的沙湾综合旅游服务区项目风格风貌、内部设备建设和服务品质进行指导。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对景区内酒店、农家乐等服务行业开展宣传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景区服务理念。

四是旅游+扶贫。景区在创建过程中,将游客大厅和门禁系统前移,将景区内大部分农家乐划出景区参观游览范围,构建景区和农家乐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随着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收获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旅游扶贫效果明显,通过景区带动,景区相邻的永寿村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太安村2017年将实现整村脱贫。兴文旅游扶贫模式已经列入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中心案例,开创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新局面。

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打造了一个精品景区

以飞雾谷景片为核心区开展4A景区创建工作,缩小核心景区,扩大缓冲区。一是打造以僰王宫为游客中心,设置旅游咨询、售票、投诉、医务、影视等功能室,同时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AAA级旅游厕所等。二是建设大石包旅游集散中心,并完善该节点旅游咨询、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三是对飞雾谷景点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增设游线范围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四是新建飞雾洞换乘站及游步道。形成飞雾谷精品游线。

(二)培训了一支旅游队伍

一是以创4A和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开展依法治旅,加大旅游法制建设,在兴文县设立了两个环境资源和旅游法庭,其中之一在僰王山镇设立,依法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在新成立旅游警察大队下设僰王山中队,依法规范旅游秩序,妥善处置涉旅纠纷。二是通过创建工作,在景区公司以及县级相关部门都培养出了一批熟悉流程和操作的创A队伍,为兴文县创建下一批A级景区做好了人才储备。

(三)构建了一套营销体系

一是多渠道开展宣传营销工作。在《中国国家旅游》7月刊、《再发现四川》、《四川航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些刊物也是省旅游发展委送达国家部级单位,省委、省政府,省内外重大旅游节会,重要旅游会议,境外旅游组织,境外推荐会等的重要资料;将景区创A工作推进情况,旅游扶贫发展成效等主动推送到四川旅游,四川微旅,美美四川,今日头条,新浪,省旅委政务网等自媒体平台,均得到了较好的推送,提高了兴文县在四川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二是与邻近的兴文石海、竹石林、夕佳山、蜀南竹海等景区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共同研发旅游纪念品、开展票务合作、品牌联合推广等。特别是加强与石海景区的合作,在对外宣传上借助石海景区的影响力带动景区宣传,实现共同推广、多方共赢。

(四)解决了一批群众就业

一是景区公司和子公司联合周边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涉旅企业在人事招聘过程中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景区内30余家酒店、农家乐旺季可解决用工180余人。在大石包游客集散点、换人站等节点增设与景区背景相协调的摊位、商品房等设施,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次,人均收入超过1200元/月。二是积极指导贫困户将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包装成旅游商品,在景区内主要节点规划建设旅游商品销售点,免费提供给所在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由当地村民和贫困户进行农副产品等地方特产销售。三是成立旅行社分社,将景区周边正在创4A景区的永寿、太安等贫困村纳入宣传营销和线路推荐。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民俗体验、鲜果采摘、休闲垂钓等项目将游线延伸至贫困村,做活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扶贫。2015年至今,景区向周边贫困村累计输出游客达12万人次,贫困群众4000余人次通过劳务报酬、农产品销售和餐饮接待等方式从中受益,人均增收300余元。

五、获得了有益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和省旅游发展委高度重视,市旅游发展委全程指导,兴文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54个县级相关部门和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僰王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保督查及扶贫等一系列工作。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对景区的创建起了关键性作用。

(二)多方统筹是根本。景区在创建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配合。按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原则,全县上下齐心、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兴文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专门的创建方案和工作推进方案,把创建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部门、乡镇、企业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财力支持,确保了创建任务快速推进、有效落实。

(三)人才队伍是核心。通过中山大学的县校合作,构建了创A顾问指导常态化机制。西部博士服务团派来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何莽任兴文县委常委、副县长一年,分管兴文旅游工作,为兴文旅游发展带来了先进经验、专业指导以及多方资源。

(四)氛围营造是助力。僰王山景区在创建前期及创建过程中高度重视创建氛围营造工作,一是通过宣传标语、户外广告、宣传手册、微信、旅游媒体大力宣传创建工作,通过《中国国家旅游》和《中国国家地理》整版推广兴文旅游、省旅发委硬广告推广兴文旅游、网络大V推广兴文旅游、制作僰王山VR全景进行微信推广等,宣传兴文旅游和僰王山景区,实现宣传全覆盖,提高知晓率。二是动员全民参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在全县范围交通节点设兴文县全域旅游志愿服务站,其中僰王山景区设置了全域旅游志愿服务点,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文明旅游和安全出行知识,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僰王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对正在逐步形成的“横向成链,纵向成群”兴文全域旅游发展态势增加一个引擎。景区将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对A级旅游景区的管理要求,紧跟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一是加强景区交通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二是探索景区管理机制,加强景区原住民管理,优化景区农房风貌。三是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制定宣传计划,对外推广,传播僰王山文化,充分展示景区的主题形象。四是完善景区各类数据的采集和统计等基础工作,对景区网站、微信平台内容进行提升,增加一些更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五是加强景区常态化及人才培养管理,不断提升景区服务品质,提高游客满意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