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距县城约35公里,南邻国家AAAA级景区——僰王山,北接世界地质公园——兴文石海,村内拥有中国地质年代史上最古老、形成于4.9亿年前的奥陶纪喀斯特地质景观——太安石林,属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四大园区之一,极具科考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素有“绿色石林”美誉,是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如何发挥旅游优势,推进脱贫奔康?在市委组织部、市旅发委等联系帮扶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太安村围绕“群众靠山、产业在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思路,打造“绿色石林、康养太安”乡村旅游品牌,推进脱贫奔康与乡村旅游发展“十个融合”,探索以党建为引领,旅游开发、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的小康之路,力促“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一、基本做法
(一)脱贫规划与旅游蓝图融合,既保证按期脱贫,又谋求长效增收。太安村作为山区贫困村,共有农户502户2027人,其中少数民族71户320人,奇特的旅游景观和淳朴的苗族风情“深藏闺中无人识”。太安村结合旅游发展需要和脱贫攻坚任务要求,把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与2018年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深度融合,把全村划分为太安石林景观区、游客休闲聚集区、富硒农业生产区、苗族风情聚居区、田园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区,做到一张图纸一体规划,同向部署同步落实,推动脱贫攻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二)通村通畅与游山步道融合,既保证生产便利,又提升进入条件。坚持把产业路建设与景区旅游道路建设融为一体,建产业路即建旅游路,提升游客可进入条件。在太安石佛等核心景观区与富硒农业生产区修建3公里长、1.5米宽的观光游道和产业路;在山洪沟治理、稻田建设中嵌入旅游景观打造,使用太安独特的山石、鹅卵石等修建水渠、游道,注重旅游观光效果;将2.53公里长通村通畅道路工程提高标准到6.5米宽来建设,打造为连接“两海”通道的黑化景区快速通道,太安村到宜叙高速僰王山互通车程缩短至20分钟,到僰王山景区车程缩短至30分钟,距石海景区车程缩短至40分钟,基本上破除交通瓶颈,使太安石林真正融入兴文全域旅游大格局。
(三)党群中心与游客中心融合,既保证服务功能,又发挥集散作用。整合党建、医疗、旅游、文化等项目资金,按照苗族风貌设计,在靠近石林景观区新建占地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暨游客集散中心。综合考虑党建元素和游客体验需要,通过设置游客接待室、景区展览室、停车场,放置旅游图册,播放宣传影片,组建党员服务队,提供旅游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党群服务中心充分承载游客集散中心的功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新村建设与特色民宿融合,既保证住有所居,又提供度假养生。突出民宿旅游特色,在太安新村建设中参考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进行设计,22户易地搬迁户进入新村聚居点,在聚居点建设中植入苗族文化元素,点缀苗族图腾,绘制民俗壁画,把贫困群众的移民聚居点打造成为别致的民宿村落,让游客充分感受太安村独特的乡土和人文风情;村“两委”统筹管理聚居点内空余房间,提供游客度假养生服务,增加群众收入。
(五)农业基地与田园观光融合,既保证产业增收,又增强农家体验。把农业产业基地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合社为“龙头”,发动广大群众,建成翠冠梨、绿兰豆、富硒猕猴桃、苦竹笋等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发展山地乌骨鸡、原生态生猪和肉牛等养殖业;以田园风光、绿色康养、农事体验等为主题,组织有条件的群众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六)山村土货与旅游商品融合,既保证产品销售,又打造购物旅游。太安村土壤天然富硒、农特产品绿色生态,按照做好“山货”开发的思路,着力打造具有太安特色的富硒猕猴桃、苗家腊肉等农特产品品牌,融入健康理念、感恩文化和民族元素,把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组织开展自驾游鲜果采摘、农事生产体验等活动,在党群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建立太安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区,让游客充分感受太安旅游商品品质,既实现旅游购物,又吸引购物旅游。
(七)夜校教育与技能培训融合,既保证感恩奋进,又提升服务水平。综合脱贫攻坚和旅游开发需要,把举办农民夜校与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相融合,定期邀请各级各类专家进行授课,在加强思想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服务方面的“补课”,特别是农家乐技能服务培训等,使全村广大群众主动融入到旅游促脱贫的大局上来。截至目前,开办旅游类专题培训12期,参加培训群众400余人次,其中涉旅贫困人员186人次。
(八)就业扶贫与旅游创业融合,既保证务工收入,又保障旅游要素。围绕太安石林旅游开发和群众增收要求,组织贫困户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打造、旅游服务过程中取得务工收入;培训引导贫困农户和广大群众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苗族风情手工艺品制作等生产活动,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开办农家乐,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让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奔康”。截至目前,全村有1000余人参与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工作,兴办农家乐2家。
(九)脱贫成果与旅游宣传融合,既保证顺利验收,又扩大品牌影响。坚持在旅游宣传营销中展示脱贫成果,在脱贫成果展示中开展旅游宣传营销。与四川新闻网、最美兴文等网络宣传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宣传太安村脱贫攻坚成效、宣传奇特的太安石林景观、推广富硒猕猴桃、生态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将农产品品尝与采摘活动融入旅游路线,组织开展“旅游+扶贫”活动25场次;举办太安村猕猴桃采摘节,参与人数1000余人次,帮助贫困户销售特色旅游商品,扩大太安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十)班子建设与旅游人才融合,既保证建强堡垒,又引领旅游发展。把加强脱贫攻坚力量建设和培养旅游人才相结合,市旅发委选派1名干部任第一书记,市委组织部下派1名干部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从乡镇下派党建富民指导员1名,回引有经营经验的返乡人才25名,既加强支部建设,又留住旅游人才;组织村组干部和贫困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培训300余人次,增强干部队伍抓旅游、促发展的能力。村集体公司承包80亩猕猴桃基地,经营村自来水公司,承接旅游开发劳务服务,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5万元,不断紧密党群利益联结,推动党的建设与旅游致富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最实的成效是村民收入大幅增长。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引领致富奔康的重要途径,以旅游盘活村级发展资源,以旅游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精细化,以旅游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和择业就业,实现了可持续增收目标。2016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7600元,预计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5万元。
(二)最强的支撑是富民产业发展壮大。在产业发展中突出农旅互动、文旅互动,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年接待游客量成倍增长,预计2017年可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以上;翠冠梨、富硒猕猴桃、山地乌骨鸡等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特色旅游商品影响力不断提升,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业同步发展,预计到2018年可建成农家乐10家以上,接待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最喜的变化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伴随着景区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同步推进,绿水青山得到了有效的涵养和保护,新村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太安村人住上了安全房、踏上了大马路、喝上了放心水、连上了宽带网,用上了安全电,村容村貌洁净美丽,昔日的“脏、乱、差”成为了过去式。
(四)最大的进步是文明新风向上向善。充分发挥农民夜校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各类主题活动,太安村群众感恩意识不断增强,文明新风逐渐形成,2017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良好的村风民风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
(五)最好的收获是支部威信不断增强。功能齐全、布局规范的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了村级政治核心和服务中心;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凸显,涌现出田学超、张碧明、田伦潮等先进典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基础更加夯实。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坚持多规相融,科学引领。科学的规划布局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太安村坚持多规相融,把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政治任务同步规划同步落实,统筹“十个融合”,避免了重复规划和重复建设,降低了发展成本,提升了发展效率。
(二)必须坚持整合资源,聚力攻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制约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瓶颈问题,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太安村在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组织和旅游部门的帮扶下,有效整合了涉旅涉农资金、项目和旅游人才等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景区开发,动员群众力量参与建设,为办大事办成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必须坚持造血自强,持续发展。贫困地区不解决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太安村辩证地分析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摒弃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短视行为,坚决实施旅游开发这个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造血”式扶贫,确保了群众可持续增收。
(四)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广大群众。太安村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脱贫项目建设,带领群众发展与旅游配套的农业基地,开发旅游商品,开办农家乐,以群众口碑宣传景区,以文明新风带动形成良好的旅游风气,实现共建共享,加速了旅游开发和脱贫致富的进程。
(五)必须坚持支部引领,强化保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带领和引导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力量。太安村切实强化支部的核心引领地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发挥村集体经济公司的作用,引进旅游人才,壮大集体经济,带头发展和带领发展旅游产业,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的话语权和在群众中的威信,“一呼百应”保障脱贫攻坚、引领旅游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