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蔺县聚力打造产业扶贫“乌蒙样本” 畅通贫困群众脱贫之路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古蔺县农办、古蔺县农业农村局 2019/5/27

近年来,古蔺县坚持以大产业带动大脱贫,结合县域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融合的有效机制,全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2014—2018年,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13个、贫困人口10.5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6%。

一、狠抓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设立1亿元扶持基金,聚力打造甜橙、猕猴桃、肉牛、丫杈猪“四大百里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两带两区”产业布局,确保贫困村产业配套100%、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产业配套100%。

一是打造百里甜橙产业带。今年在赤水河环线古蔺县柑桔项目规划区新建甜橙示范基地6万亩,目前全县甜橙种植规模达18万亩,辐射带动26个贫困村、1.6万余名贫困人口增收。

二是打造百里猕猴桃产业带。以东新镇、大村镇、皇华镇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周边乡镇新建猕猴桃示范基地3万亩,完成猕猴桃产业服务中心、良种繁育苗圃基地建设以及猕猴桃采后储藏运输、品牌策划与宣传、“三品一标”认证。

三是打造肉牛产业示范区。在护家镇、龙山镇、大寨乡等乡镇,选育和引进良种母牛8万头,发展母牛养殖户3万户,建成肉牛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1个、智慧牧场1个、北欧家庭牧场6个,全县肉牛年存栏量达14万头,辐射带动32个贫困村、1.8万余名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打造丫杈猪产业示范区。在观文镇、椒园镇、白泥乡、马嘶乡等乡镇,建成丫杈猪适度规模养殖场27个,与北京“东坡酒楼”达成供销合作,辐射带动14个贫困村、5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

二、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在产业基础较好、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劳动力充足集中、交通物流成本较低的行政村,建成脱贫产业园145个,依托“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将贫困群众紧紧捆绑在产业链上,实现“入股有股金、就业有薪金、耕作有酬金、流转有租金”。目前9300余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增收脱贫。

二是引进企业到村或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办生产加工企业,组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已引进加工扶贫企业21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56人。2019年计划建设扶贫车间60个,计划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00人。

三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群众向城镇或者中心村集中,鼓励搬迁户就近发展小商品经营、餐饮服务、便民服务超市等商贸服务业。全县已建成22个创业扶贫示范项目,商业用房面积达4.9万平方米,培育贫困创业大户44户。

四是围绕旅游景点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同步深度开发景区景点,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既改变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又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已建成黄荆镇原林村、大寨乡富民村、永乐镇水落村、双沙镇白马村、马嘶乡柳沟村5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体引领”模式。建立“兴泸集团贷款担保+金融资金+财政资金+企业(专业合作社)”聚合投入模式,在古蔺、马蹄、茅溪等6个乡镇建设万亩甜橙基地、万只养鸡场、千亩赶黄草基地、千亩高山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覆盖9个贫困村,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带动699户贫困户增收。

二是“抱团兜底”模式。在马蹄乡,探索贫困户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与专业合作社形成“抱团模式”。农户以土地(或荒地)入股甜橙专业合作社,专合社对土地进行统一整治、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收益按7:3分成(专合社占7成、农户占3成);甜橙未投产前3年,对流转土地的农户,按每年每亩600元保底;在专合社基地务工的农户,每天劳动报酬100—150元。

三是“能人带动”模式。在龙山镇采取“能人大户+托管代养”联结机制,发挥能人的技术、经济、信息优势,带动贫困户致富。返乡创业大学生安仁政等投资建核桃产业基地2000亩,成立顺家山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46户农户入社(其中贫困户13户)。投资人以现金入股,农户投入土地30年一次性计价折资入股,财政投入按比例计入社员股份,对基地务工的贫困户给予务工报酬,实现“股金+薪金”两份收入。

四是“挂靠捆绑”模式。采取“资金整合+挂靠经营+保底分红”联结机制,将产业扶持基金、小额扶贫信贷、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整合,组织贫困村和贫困户以量化入股、合作社经营等方式投入县属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用于企业(专合社)产业发展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入股收益量化到村到户,实现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捆绑式发展。如:大寨乡富民村以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为载体,整合资金300万元投入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所形成的资产折资入股古蔺县源丰公司,每年至少可获得10万元保底分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