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提案人:
政协宜宾市委员会长宁委员小组
提案:
《关于着力壮大我市生态旅游产业,助推宜宾价格飙升绿色发展的建议》
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决定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作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宾的决定。宜宾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生态。所有这些都为着力壮大我市生态旅游产业推进宜宾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缘由:
(一)主导产业意识不浓厚。由于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该项工作,导致出现系列的问题。一是管理考核缺失。由于缺乏统一领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效益很难发挥。部门职责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监管职能交叉重叠,部门之间互相掣肘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营销方式不当。各县区旅游产品的营销大多是各自为政,并采用印刷广告、户外广告、邮政广告、互联网等方式,而且大多还是单一的、间断的、活动性等方式。三是宣传氛围不浓。各县区普遍缺乏醒目的、统一的景区景点间的旅游网络提示标识标牌;由于受宣传资金、力量、方式等的影响,所有旅游景区景点在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区域内的民众对发展、支持、参与旅游建设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也不高。
(二)产业规划建设不科学。由于全市缺乏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系统的详细规划等原因,导致各县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不科学。一是丰富资源闲置。各县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生态优势资源闲置,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资源开发乱象。部分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没有规划或规划建设不合理,凭自己的感觉来“规划”,或者请专家规划作为摆设,成为向上面要钱、显政绩的资本,而实际落实较差;部分生态旅游项目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三是资源破坏较重。部分地方不重视资源保护,搞竭泽而渔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没考虑好资源和环境承载,人为增加环境保护的压力,降低生态旅游的质量。
(三)产业龙头动力不强劲。竹海等景区是全市生态旅游产业的龙头,但由于行政、人事、经营管理体制障碍,导致龙头引擎动力不足。一是行政管理体制障碍。景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长宁县,而旅游行政管理属于竹海景区管理局,同一区域的人权和事权分离,限制了景区的科学发展,更制约了全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二是人事管理体制障碍。竹海景区的镇村组干部和村民(居民)归长宁县管理,而旅游方面的人事管理则归风景区管理局,造成景区内工作人员分属不同领导,在处理景区规划建设、自然保护与民生建设等问题时,工作意见难以统一,力量形不成合力。三是经营管理体制障碍。现行管理体制造成竹海景区经营难以做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景区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统筹兼顾,在经营管理与其他景区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
(四)产业环境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旅游管理服务等政务环境和旅游区城乡卫生环境等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落实。各地景区解说、信息等系统、星级生态厕所等设施急需完善;“三江九河”的亲水设施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旅游亲水的愿望;竹“生态遂道”景色迷人,但因交道不安全让旅客失望;全市区域内景区间、景区内景点间的交通网络体系急需醒目标识;景区内宾馆住宿条件急需提档升级。二是服务环境监管不严。景区内餐饮业、农家乐等宰客现象时有发生,门票串串、黑导游、黑的士等违规违法行为普遍存在。三是卫生环境差。旅游公路沿线可视地段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景区内有的卫生状况较差,甚至连洗手间(公厕)也没有;有的景区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
(五)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一是产品结构单一。目前,全区域内的主打产品大多为观光性的,如康体养老、文化、公务等非观光性旅游产品不但比重低,而且这些产品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产品结构不但限制了客源层次,而且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产品内涵浅薄。根据目前全市旅游产品的现状来看,大多存在很大的相似度、在设计上也很单一、缺乏特色,更严重的是没有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因此旅游产品缺乏品位和文化内涵,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三是产品产业链短。目前由于行政区域间、行政区域内部各行业间,忽视了旅游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缺乏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共享,导致旅游产业链在区域间、区域内部之间出现了孤环、断环等现象。
建议:
(一)尽快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产导产业意识。一要加强领导。要尽快建立宜宾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设旅管办,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全市旅游发展工作;各县区成立旅管委、AAAA级及以上景区设具体的管委会,构建全域发展旅游的领导体系。二要常态化营销。要抽调具有一定专长的公职人员,组建由市(县区)领导带队的旅游产品促销工作组,实施政府主导的集团化、常态化的营销方式,全力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市场;要发展“智慧旅游”,通过手机短信温馨提示促销,实现区域全覆盖。三要目标管理。要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列入全市各责任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要加强目标管理,定期对各级各部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督查,通报表扬先进、曝光督促后进;高额度奖励先进,通报批评后进,着力构建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机制。
(二)尽快遴选顶级设计单位,科学规划提升品位。一要制定旅游产业规划。要按照《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着力依托大江大河、湖泊湿地、山地森林、特色地貌景观及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打造具有长江及其支流观光、喀斯特与丹霞地貌观光、亚热带森林观光、山岳与湖泊休闲避暑度假、长江流域民俗体验等特色的生态旅游市。二要整合生态资源优势。要依托“三江九河”、森林、山体、湿地等优势,抓住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开展全民创建、全面创建、全程创建、全域创建生态旅游工程,主动融入长江黄金旅游带的规划建设。三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要以专家座谈会、名家垦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全市生态旅游进行战略研究及品牌策划,并在此基础上邀请国内外专业规划团队,制定并实施宜宾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景点专项规划,着力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品位。
(三)尽快理顺竹海景区体制,增强产业龙头动力。一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要下最大决心撤销蜀南竹海景区管理局,建立蜀南竹海景区管理委员会,并移交长宁县管理,由长宁县党政领导兼任管理委员会领导。二要理顺人事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对现竹海景区管理局的所有人员,按照必要的组织程序和自愿选择的原则,采取市、县统筹安置等办法予以分流解决。三要理顺经营管理体制。要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原竹海景区管理局所属资产移交长宁县;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改制重组蜀南竹海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权负责竹海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要引导和扶持蜀南竹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建子公司,建立集群,组团发展,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着力增强生态旅游龙头企业的引擎动力,带动全市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尽快改善生态旅游设施,夯实旅游基础环境。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出入境公路、国省道、县乡道改造升级等工作,构建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要加快核心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星级旅游公厕、垃圾处理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要加快“三江六岸”旅游观光道、竹海绿色健身步道、竹“生态遂道”、淯江自行车道等规划设施建设;要加快星级酒店、乡村客栈、茶庄、酒庄建设,发展独具文化特色的餐饮企业。二要强化旅游政务环境监管。要教育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提升综合素质,规范从业行为;要加强市场监管,推行效能社会评价问责制,减少损害旅游发展环境的事;要抓住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三要整治旅游卫生环境。要按照“绿色环球21”等标准,深入开展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治理,集中对景区、城市、场镇、村居民点,以及公路沿线可视地段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
(五)尽快整合区域生态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特色。一要丰富产品内容。特别是竹海景区要抓住限期整改的机遇,针对反映强烈的问题改造升级,并争创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称号;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具有宜宾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研发。二要培植产品内涵。要深度发掘和推销竹文化,成为世界竹旅游目的地;要发掘生态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民宿文化、养生文化、丹霞文化,实现生态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要深入挖掘僰苗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边城文化、军旅文化、盐卤文化、川南文化,着力打造一幕反映川南特色文化的实景剧。三要延伸产业链条。要以生态旅游资源为核心,整合房地产、康体养生、医疗养老、动漫创意、商务会议、运动游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产业,切实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深度融合建设,构建生态旅游综合体的延伸链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