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泸县:“颜值”的完美蝶变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大听网 2019/9/26

70年的时光,犹如一本历史相册。在历史文化名城龙城泸县,美味佳肴天天享用;动动手指,琳琅商品就能送到家门口;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1519元增加到2018年的22939元……众多的改变汇聚到一起,就是泸县民生成就的恢弘画卷、群众幸福的底气来源,群众生活图景的缩影。



泸县县城全景。 阳彬 摄

1996年,泸县县城迁往福集,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到2003年,县城主体初具规模。目前,“四核四区”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一横一纵,半环相扣”城市骨干路网构建成型,25平方公里的城市主骨架基本形成;已创成全国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通过省级初验。2018年底,泸县县城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突破“双二十”,达20.5平方公里、20.5万人。

在发展历程中,泸县始终聚焦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新追求,回应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群众在越来越好的生活状态、发展环境中增进着对幸福的体验。幸福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这是泸县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

——纵横交错的公路网、覆盖城乡的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物流网,这些网不断地织出泸县的生机与活力,搭起泸县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娃儿上学陷泥泞”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幸福生活莫过于此。”说这句话的喻寺镇周堰村村民老范,常年在外打工,通过自己的奋斗在老家住上了两层小楼。看着宽敞的房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他感到幸福。

如今,一条条穿越田野阡陌的农村公路,已经成为承载泸县农村群众期盼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近年来,泸县生动地演绎了从“村村通”到“社社通”乃至“户户通”的铿锵三部曲,公路、便民桥同步推进,让全县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人形象地比喻泸县一条条农村公路像一根根“毛细血管”,把全县各村各组各户串联起来了。在喻寺镇周堰村旁的桐梓林山上,平坦的“社社通”水泥路沿着青山蜿蜒深入,“户户通”水泥路与“社社通”主干路紧密联系起来。

路通了,群众出行、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在石桥镇洪安桥村三组,有两座崭新的公路桥——洪安桥和太河桥,新桥横跨马溪河,连通洪安桥村与大堰村,两桥同时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马溪河分隔了洪安桥村与大堰村,曾经狭窄的老桥是村民们过河的必经通道。如今,新老桥“交接”完成,宽敞的新桥从老桥手上接过“使命”,继续为村民们服务。

同时,泸县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将“社社通”建设升级为“户户通”,将“户户通”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调整、文明新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交通条件的改善,让泸县新农村发展“血脉”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

如今,泸县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格局也基本形成。

——2017年12月5日,泸县“村村通”城镇公交正式开通,93辆新型一线品牌公交车正式投运。

——2018年9月1日,泸县海潮镇小白村率先实现“社社通”公交,公交路线连通全村10个组。当月,泸县新开通城市公交专线2条:605校园专线和609机场专线。

——2019年1月8日、1月18日,泸县先后对5条城镇公交线路的20辆老旧城镇公交车进行下线更新。

在阳光下、风雨中,一辆辆行驶的公交车将城市和乡村紧紧相连。城乡距离拉近了,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更是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发展行稳致远 创造出“泸县辉煌”时刻

——“泸县发展靠产业,重点在工业。”泸县通过调查研讨、对比分析,明确了跃上高地再出发的前行支点,县域经济从“快速度”到“高质量”发展,泸县厚积薄发。

2007年,泸县成立中小企业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工业经济开始起步。今年1月28日,泸县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泸州空港产业园以及泸县临港产业园多极发力,推动泸县工业经济由弱到强、升级跨越。

如今,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再到努力跨越“撑杆跳”,泸县工业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再出发。

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做“加法”,泸县通过聚焦产业升级攻坚,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配套成渝、借力泸州,加快构建具有泸县特色、优势凸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自此,泸县已形成了集智能制造、医药、白酒酿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一体的强大产业链,为泸县的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医药、酒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工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创新招商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构建起大招商、招大商的良好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县新签约项目26个,引进市外国内到位资金51.66亿元。下一步,泸县有更稳定的发展目标。

——在食品产业方面,泸县加快推进汉唐酒业、川酒浓香白酒基地等项目建设,盘活酒业存量产能指标,开发保健酒、中药饮料等绿色食品,加强与川酒集团、原酒基金等大企业合作,做响“龙窖源”品牌,力争实现食品产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

——在建筑产业方面,泸县大力提升“中国建筑之乡”品牌影响力,做响“龙城建工”品牌,力争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在500亿元以上。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泸县积极推进智雅墨族、极速智能等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建设秉一科技、精工彩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康意高分子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力争实现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在300亿元以上。

——在文旅服务业方面,泸县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争创省级乡村旅游特色镇1个、星级农家乐1家。

——在航空产业方面, 空港产业园重点发展临空物流,依托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优势,大力发展航空服务、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力争启动空港产业园(云龙片区)建设。

处处青山环抱 乡村生态美景入画来

——这是龙城的乡村,青山环抱,溪水潺潺。联村通组入户道路蜿蜒伸展,“小庭院”、“微田园”、“文化墙”点缀在青山绿水中,犹如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画卷,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深厚的文化特色,守住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近年来,泸县着力开展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行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让农村环境靓起来、生态美起来,把整治行动做成让广大农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工程。

为让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拥有整洁的卫生间,泸县通过动员会、现场推进会、日常督导检查等推进方式,在全县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农户卫生厕所改造方面,基本形成工作共识、工作合力。

“乡村蝶变时,即此羡闲逸”。在石桥镇洪安桥村,村口的路面宽敞整洁,沿途果树茂盛,稻田绿意盎然,村居错落有致,这样的乡村美景得益于洪安桥村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

2019年3月,嘉明镇护松村率先在全镇开展改厨改厕工作。村民郭祖友说:“村里在今年5月帮我重新改造了厨房和厕所,现在家里的环境卫生状况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   2018   年以来,泸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以分类减量、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理为目标,率先在云龙镇、天兴镇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泸县还在乡村“内在铸魂”上下功夫,深挖文化底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文明品位同步提升。

走进石桥镇洪安桥村,在村民院落随处可见石磨、荷花池、鲜花盆……为了保证“一院一特色、一户一看点。”泸县在促进乡风文明上动脑筋,在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上下力气,最具特色的就是庭院治理形成了地域文化。以前,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堆放了许多废弃的农具、坛罐、瓦片等,不仅占地,还不美观,洪安桥村就地取材,将这些废弃物利用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如今,这些昔日的废弃物变废为宝,旧水缸变成“荷花池”,旧罐子成为“鲜花盆”……目前,全县特色文化浓厚的新村聚居点相继建成,有体现法治文化的罐顶山橙香苑,有体现清廉文化的大水坝莲花新村,还有体现孝德文化的白象村火盆田聚居点……

文化“无形”,落地“有声”,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引领着各村村民们从“身有所栖”到“心有所依”…… 

黄祖泉 记者 刘梅 张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