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如织的花田酒地、“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的大旺竹海、全景仿真欢乐派海滩公园、风光旖旎的茶山美景……盛夏七月,走进纳溪犹如来到“花的世界、竹的海洋、水的乐园、酒的天堂、茶的故乡”。
我区围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目标,按照“1234”思路,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文旅+”,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游,实现旅游从单纯服务向多元发展升级转变。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996.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67亿元,同比增长15.65%,综合效益显著。
红色旅游 传承中补足“精神之钙”
我区深挖护国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以文兴旅、以文育人、以文铸魂思路,将护国精神贯穿文旅融合示范发展始终。
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我区以护国战争博物馆为核心,整合护国公园、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战壕遗址、护国岩题刻、抗战小学等红色资源,推出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和市民群众在参观见学中,了解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光辉历程,提升群众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意识和爱国热情。
我区以护国文化为底蕴,按照文旅融合、景城共建思路,将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着力建设“百年护国城”,打造文化新城和旅游新城,形成以新生态+新生活“两新”发展为目标、旅创+文创“双创”产业为驱动、高端新兴商务商业+高品质特色旅游业为配套的“两高”产业发展格局,建设全国唯一以“护国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休闲胜地,打造中国酒城·泸州旅游新地标。
绿色生态 构建文旅融合新业态
“微微的风,仍飘着花香依旧,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的遨游,我的家在那溪那山那边……”每逢节假日,花田酒地的景观音响“飘出”纳溪形象歌曲《那溪那山》,为观光赏花、体验漂流的游客诠释着山水田园的情愫。
花田酒地作为纳溪“全域旅游”核心景点之一,凭借特色花海、丛林漂流、玻璃栈道等特色景点,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旅游。花田酒地的蜕变,得益于我区以生态优先为出发点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推动鲜花旅游、竹业旅游、茶业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我区依托护国柚、特早茶、枇杷等特色农业,建成护国柚庄、特早茶庄等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让游客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我区牢固树立“凡生态,必纳溪”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全域旅游概念性规划》《全域旅游文化策划》等系列规划,推出以花田酒地为代表的“旅游+”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构建以护国战争博物馆为核心的“红色+”研学景点,打造以大旺竹海为代表的“康养+”景区……旅游业从单一型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推动全区旅游从“全域旅游向文旅融合”蝶变。
目前,我区建成A级景区12个,被文旅部确定为四川省唯一的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旅游强区”等多项荣誉。
农业观光休闲游 带活经济增收富民
周末、小长假,不少市民选择带上一家老小到纳溪某农庄或产业基地旅游观光,再顺便采摘、品尝特色农产品。随着农业观光休闲游的火热,我区不少群众通过农业+旅游的方式增收致富。
白节镇竹海村的张治国便是其中之一。张治国从事林下种养殖,流转楠竹林150亩套种竹荪和中药材,林下散养土鸡3万余只,不仅自己走上林下种养殖致富之路,还解决周边近1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张治国还发展起农业观光休闲游,进一步提高林下种养殖附加值。
生态为棋,落子竹林,竹林经济的发展带火农业观光休闲游。我区依托95万亩竹林资源,10万亩楠竹核心区,着力丰富竹产业发展业态、完善竹产业发展链条,在种植端重点打造“种苗繁育+标准种植+竹下种养殖”产业链,加工端打造“竹制新材料+竹家居用品+竹食品药品+竹工艺品”产品链,消费端重点打造“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养生保健+文化旅游”消费链,“纳溪产”林竹特色产品得到消费者青睐和认可。2019年,全区竹产业产值51.9亿元,有林业专合社20多个,林下生态产品远销省内外。(王超明 徐春燕)
编辑:曾薇 马光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