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牵引乡村嬗变的党建力量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新闻网 2019/5/14

春末夏初,漫步在泰州乡村,处处绿树掩映,田园、果林、农舍,沉浸在一片恬静中。农家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水泥路道直通村民家门口,平整开阔的广场配以多姿多彩的文化墙,邻里守望、孝老爱亲……一幅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

乡村面貌的新变化,是我市推进“新风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取得的成果。

去年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活跃在“新风行动”一线,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以勇争一流、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将党旗插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用党旗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改善的是面貌,锤炼的是作风,凝聚的是民心。

全覆盖网格,带动乡村振兴“一个都不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内涵十分丰富,如何寻找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任务有序落实落地?

市委、市政府积极破题,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应运而生。

2018年6月,在全市向环境污染宣战大会上,市委书记韩立明发出“新风行动”号令,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两个重点,围绕“四推四促”四大任务,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干部有新作风、乡村有新风俗、家园有新风貌。

“‘新风行动’村村都参与,村村都有目标计划书。”市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我们将三年目标细化成通组入户道路建设、积存垃圾清运、散坟整治、‘四会’组织建设等17个指标,指标落实到年、落实到村,明确了各地建设发展的任务书和时间表。”

依托市县两级机关部门“联村包组”的网格体系,市县乡三级机关事业单位3.1万多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所有村民小组,每隔个把月就要到村走访,履行帮办员、指导员、督办员的角色。

“新风行动”实施一年来,农村面貌村村有变化、村村有提升,涌现出了如靖江市西来镇封家村、泰兴市宣堡镇西宣村、高港区胡庄镇宗林村等一批成果显著村。

“‘新风行动’引导各级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段向下,与人民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乡村的美丽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换来了社会的和谐指数,聚合了党群勠力同心的干事动能。”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龙说。

组织能“挑头”,党员冲前头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新风行动”涉及面广、任务量大,需要汇聚最广泛的工作力量。我市各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重点任务,通过活动搭台,推动“新风行动”落地见效。

“新风行动”伊始,全市就组织市县乡村四级4.3万余名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大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批“乡土专家”“乡土设计师”。广泛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党员、好村(居)民、好少年”学习教育,树立各层面行为规范,弘扬新风尚。组织全市村(居)党组织开展“十常思十带头”专题组织生活会,引导各村(居)和党员干部对照乡村振兴要求排差距、理思路,定目标、树信心。

泰兴市在全市推广“六带三星”活动,鼓励农村党员认领河长、路长、“四会”会长、邻里长等公益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争做新风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新风在基层蔚然成风。在宣堡镇西宣村,党员干部带头,动员每家每户,积极开展家前屋后“微整治”,探索出“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经济有效的新路子,仅投入30多万元,短短两个月村庄环境面貌就焕然一新,西宣村由“落后村”变身为“宜居示范村”。

高港区口岸街道引江社区围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探索,推行垃圾分类“网格员包组,党员干部包户”制度,网格员承担片区的宣传督导工作,党员干部就近联系6至10户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指导,推动广大村民垃圾分类习惯自觉养成。

海陵区姚家社区党总支创新打造筑梦路,以“乡愁”为主线,呼应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沿姚家河打造景观路灯、绿化护坡、休闲走道等,将村庄人文历史、乡贤人物等穿插其间展示,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筑梦路长1000多米,目前雨污分流已实施完毕,道路南侧景观路灯已安装到位,沿线将打造近300个停车位供居民使用。在道路两侧绿化景观提升基础上,还将穿插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史村志、乡贤故事等街头小品宣传,唤醒乡愁与田园诗情。

让群众做主人,让群众一起干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人,乡村不能‘被振兴’,群众不能‘被参与’‘被幸福’,这一直是我们注意把握的导向。”市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围绕教育群众,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有关方面策划“访亲团来了”电视节目,开辟“新风吹来乡村新”专栏,提炼乡风文明、环境宜居乡村案例,展示“新风行动”的经验成果,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新风行动”带来的显著变化。

充分发挥走访党员干部智力优势,组织他们围绕乡风文明提升,到村认领19600多个“党员项目”,推动全市村村建立了管护长效机制,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实质运作,全面实现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人情债’越来越少了。”高港区许庄街道蔡庄村村民蔡金凤很开心,最近,几个邻居家办酒席,一分钱的份子礼都没受。不少村民感叹:酒席瘦了身,人情减了负。

兴化市陈堡镇曹黄村村民黄学甫最近变了。不仅屋子里、院子里敞敞亮亮,人也清爽利索了,全没了过去邋邋遢遢的影子。这个变化,主要因为一个“红牌牌”。“新风行动”开展后,村里开展“新风户”评选,对评选出的“新风户”统一挂牌。黄学甫长年一人在家,院子里堆满了废弃杂物。刚开始,村干部动员了几次,黄学甫硬是不愿意。村里对评选的“新风户”挂牌了,黄学甫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天他就一个电话把儿子、媳妇唤回家,花了三天时间,整理得家前屋后亮堂堂。

靖江市西来镇封家村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在村部入口处开辟“大家看看谁家的庭院最美”展示区,定期公开展示美丽庭院,激发大家一户比着一户,在全村兴起了争做“最美庭院”户的热潮。

今年68岁的孙汉良,是封家村普通村民。在这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发现,由于他家河道边好几棵大树长势茂盛,杈枝伸到河道上方,每天都有落叶落到河里,影响了河道环境。了解情况后,他二话不讲,立马联系砍树师傅,把自家屋后的几棵榆树和棕树全部进行了处理。村干部主动关心补偿问题,老孙婉言谢绝:“建设自己的家园,我们没有道理不支持。”

我们都来“搭把手”,推动资源向下流

“村里没有路灯,都是摸黑回家,深一脚,浅一脚,心里害怕得不得了。”这是姜堰区蒋垛镇蒋垛村村民以前“回家难”“回家险”的真实写照。得知这一情况后,走访单位市住建局以“组长项目”的形式出资10万元帮助该村实施通组路灯亮化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工,全村12个村民小组共计安装了182盏LED路灯。每到夜晚,一盏盏明晃晃的路灯,不仅照亮了村里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去年,全市机关部门在“新风行动”中共认领路桥建设、亮化照明、垃圾治理等“组长项目”1896个,撬动1.8亿元资金投入基层。“组长项目”采取媒体公示、村部张贴等方式,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确保真正落实落地。一个个“组长项目”的建成,唱响了一声声为乡村聚力促进振兴的“新赞歌”,兑现了一份份为基层分忧服务民生的“承诺书”,架起了一座座为群众解难密切联系的“连心桥”。

去年底,江苏蟹塘月色小镇——兴化市永丰镇“品蟹一条街”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在“新风行动”开展之前,该项目还只是永丰镇党委政府的初步构思和设想,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缺少建设资金。“新风行动”大走访时,团长单位泰州市交通产业集团主动指导谋划,去年下半年,市交通产业集团会同永丰镇党委政府共同赴上海举行了产业发布会、招商恳谈会,永丰籍老板——上海超仁圣集团董事长倪建桃主动联系了另外3位合作伙伴回乡建设“品蟹一条街”。2020年建成后,“品蟹一条街”将成为永丰镇的新地标,能极大提升集镇的商业影响和文化品位。

现在,绝大多数村都成立了一个组织——乡贤理事会,发动本村在外能人回乡,帮助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献智献力。高港区胡庄镇宗林村宗福林、戴文平等十多名乡贤投资100多万元,帮助村里兴建2.5公里的“家风家训墙”;姜堰区兴泰镇薛何村个体业主赵正华、郑吉兵捐款数万元支持村庄公益事业,就连在薛何办厂的四川人蓝永钢也捐出3000元帮助困难村民。“看到家乡变美了,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情”,这是绝大多数游子的心声。“乡情牌”“乡愁牌”,已成为农村连接社会,撬动社会资源向农村流动的重要纽带。

随着“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的逐步推进,“我来加把油”“我来搭把手”已成为乡贤、在外能人、企业家和联系部门等各方面的共识,不仅推动了资金、人才、项目等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更汇聚起了全社会参与、各方面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巨大能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