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由市政协副主席张培成、秘书长叶冬华带队,10多名政协常委及委员跟踪回访了“教育资源整合”专题协商建议的落实情况,副市长王学锋陪同。
“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一项等不起的事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市政协主席王守法说,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加大统筹力度,促进优质教育元素柔性流动,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从跟踪回访情况看,一年多来,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教育资源整合正在提速。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放眼今后5至6年时间,对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作出新的规划,重新进行修编。
政府多着并举
市区学校布局规划近期向社会公示
崭新的校区、明亮的教室、快乐的脸庞……3日下午,政协常委及委员们走访了省泰中附中及市实验学校明珠校区、康和实验学校后,感觉眼前一亮。
而在一年多前,这两所学校招生都难以为继。数据显示,今年,明珠校区初一招生火爆,招生数是2012年的3.3倍;康和实验学校今年招生数大幅攀升,初一招生数是去年的2.5倍。
“仅仅一两年时间,招生数就出现如此增长,更凸显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高新区科教局局长何杰对此也很感慨,高新区组建时间不长,教育资源缺乏,曾经是教师不想来、学生不愿去,学校更“吃不饱”。
去年3月18日,市政协召开四届六次常委会,专题协商全市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当时,身兼政协常委一职的何杰,专门提出了“整合市直与高新区教育资源”的建议。
这一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暑期,市、区两级政府突破体制制约,在全国率先建立跨区域教育共同体,两所市直学校、两所高新区学校结成紧密型教育联盟,校长、教师双向流动。
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医药高新区学校建设问题,现已易址重建了康和实验学校、泰墅园学校,规划新建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何杰介绍说,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填平了高新区教育工作的“洼地”。今年上半年的中小学学业水平测试中,该区整体水平已位于主城区前列。
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奚爱国透露,为了更高水平地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我市将着眼于优质、高位、均衡的目标,正在修编市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规划。这一规划时段为2014年至2020年,目前已经过了技术审查、专家论证会等程序,近期有望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民意后,报市政府审批。
其中,备受市民关注的周山河核心街区,是这一规划布局的一大突出重点。根据规划,这一街区将加快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以加速完善这一新区的教育功能。
目前,省泰州中学新校区正在加快建设,将按国内一流标准建设一流学校,预计明年下半年工程完工。此外,市凤凰小学正着手启动。
政协持续关注
民主监督促进优质教育元素柔性流动
近几年来,市政协通过常委会专题协商、主席走访、全会大会发言、委员视察、界别活动、委员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手段,为促进教育公平唱起了建言献策的“连续剧”。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一负责人介绍,市政协已连续5年为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涉及议题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内涵建设、高等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公平等。
教育资源整合,也是市政协历次建言献策的重点内容之一。
去年3月,市政协四届六次常委会专门就这一议题与市政府开展面对面专题协商。除何杰参与建言外,张明燕、封立群、黄勇、王临生、卞新峰等5名政协常委经过深入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建言议题涉及高等教育、泰职院发展、中职教育、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
对于常委们的建言,参会的王学锋给予高度评价,明确要求跟踪督办。一年多来,这些建言已纷纷转变为政府决策。
目前,我市教师交流工作已形成常态,优秀教师通过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等多种形式在城乡之间交流。去年全市共招聘新教师493名,其中402名新教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占招聘总人数的八成。全市已形成卓越教师培养、全员培训和“一师多能”的教师培训体系。
学前教育资源整合也在我市广泛提速。近两年来,全市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共109所,已交付使用15所。目前,全市310所成型园中,省优质园达182所,占比58%。靖江、海陵、姜堰实现每个乡镇建成一所省优质公办园的目标。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我市也亮点不断。其中,靖江、泰兴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标准。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已拥有与全市支柱产业相吻合的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个,建成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4个、示范专业22个。
“近几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也呈加速发展态势。”市教育局一负责人介绍说,公办本科层次的泰州学院今年成功完成招生,泰职院新校区即将开工。独立学院办学再上新台阶,南师大泰州学院、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两所在泰高校首次独立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今年迁址靖江办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