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扬州完美落幕。作为国内运河沿线城市,泰州应邀参加此次盛会。为期4天的活动中,从旅游、文创、文物、非遗到泰州美食,丰富多彩的“泰州元素”闪耀运博会,展现了我市古盐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千年运河,流淌的不仅是水流,更是绵延不绝的文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把推进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扎实做好文化传承、项目落地、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
古盐运河,日渐成为泰州新名片与鲜明标识。
清波一脉通古今
作为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古盐运河与大运河水系相通、相伴相生。
古盐运河又称泰州运盐河、通泰运盐河、老通扬运河等,最早系西汉文景年间吴王刘濞动员民力开凿,贯穿扬州、泰州、南通三地。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古盐运河连接上了这条“大动脉”。从唐至清1000多年间,国家财政有30%至50%的盐税征自泰州运盐河,被誉为“天下盐赋,两淮居半”。
作为泰州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古盐运河不仅繁荣了泰州经济,也丰富了泰州文化。欧阳修来此写下名篇《许氏南园记》;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先后在泰主政;岳飞曾任泰州知州,这是他一生中惟一担任的文职;文天祥躲避元军追捕途经泰州时写下“海陵棹子长相顾”的诗句;元末盐民领袖张士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清代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立碑,“永禁越漏南北货税”……古盐运河畔,上演了一幕幕历史传奇。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泰州市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近期重点工作细化分工安排》,组织开展古盐运河文化带区域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凤城河提升、运河塘湾集镇段整治、沿河村庄环境整治、天目山石刻文化中心项目规划设计等18项重点工作。我市还举行古盐运河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学术研讨会,凝聚智慧,助推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
根据省有关规划,泰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定位是“依托大运河支线老通扬运河形成的盐税文化与江淮交融水城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包含古城护城河展示带、运河姜堰区段展示带等2个集中展示带,以及14个特色展示点。
目前,我市正着手研究编制《泰州市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以古盐运河为轴,以长江水系、里下河水系为双翼,在全面对接国家和省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工作路径等,绘制好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蓝图。
高品位的文化长廊
今天的古盐运河,俨然是一条文化长廊。
泰来面粉厂(古盐运河文化公园)、税务桥、南山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天目山遗址……一个个历史遗迹遗址,犹如一颗颗明珠,生动诠释泰州盐税文化、宗教文化、水利文化、近代民族工业文化,有机串联成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古盐运河文化带。
这条文化长廊蕴藏着多少历史财富?统计数据很客观:古盐运河沿线,目前共排查出物质文化遗产20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59处。
延续运河文化肌理,我市坚持做好传承、保护文章。
近年来,海陵区把修复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建设的“硬指标”,先后推动实施南山寺、北山寺、省泰中旧址、泰山岳庙等各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建,并新建成望海楼、桃园、老街、稻河古街区等一批文化旅游景观。眼下,海陵区文化建设正在大手笔谋划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泰州的清明上河图”,使之成为“最泰州”美食文化、商贾文化、民居文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姜堰天目山遗址,是江淮地区已知最早的西周遗址。我市把遗址核心区列为“不开发区”,并申请资金对遗址进行保护,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占地200亩的石刻公园即将开建,国际学院片区、智慧片区、数字艺术片区等正在筹备中。姜堰还高品位包装棋文化、茶文化、书画文化等各类衍生文化,建成高二适纪念馆,建立黄龙士纪念馆青少年教育基地,投资拍摄《黑白道》《香河》《姜堰得名》等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充分展现了运河漕运、盐运文化和多彩的里下河文化。
高颜值的生态走廊
古盐运河不仅是文化之河、经济之河,也是惠民之河、生态之河。
生态是古盐运河最鲜明的底色,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近年来,我市明晰思路,沿河全力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走廊。
在近期的专项治理中,姜堰、海陵、高新区沿运河共清理迁移杂船渔船71条,清理扒翻种植合计41200平方米,补植绿化37000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杂物300余吨,清理垃圾堆放点12处,整治废品回收站3处,清除渔网鱼簖6处,拆除违章建设2处,取缔畜禽养殖场5家,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环境。
接下来,我市将持之以恒推进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畅通”行动,加强河道疏浚、修复治理,尤其是引江河以西约7公里和塘湾集镇段约2公里这两段,破解“窄化”和违规占用水面的突出问题,让运河全程“畅起来”,游船全程“通起来”。解决好河道内废船及无主船只问题,确保彻底清理,不留后遗症。实施“添绿”行动,加大运河沿线植树造林力度,推进海陵区、姜堰区城区范围内滨河绿化景观建设,恢复古盐运河的生机与活力,让古盐运河两岸“绿起来”。实施“治水”行动,全面治理古盐运河周边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排乱倒等问题,维持河道生态用水需求,提升河湖水系连通性。加强对水质环境的监控监测,确保水质优良。
在融合中讲好古盐运河故事
如何讲好古盐运河的故事,提升古盐运河内外影响力?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建议,要深度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动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以及文化与旅游、交通、水利等方面的融合。
让运河文化活下来、火起来,融合创新是关键。
千百年来,古盐运河不仅留下了有形的遗迹,也给城市留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我市正在推动非遗手工艺进街区,创造条件为泰州木雕、高港宫灯、姜堰面塑、泰兴藤编、兴化木船、泰州盆景等非遗工艺长久落户街区,为传承人提供工作室和加工坊,帮“老手艺”寻觅“新市场”。推动非遗表演进街区,以茶馆、书场、传习社、艺术沙龙等形式,展演泰州古乐、淮剧、锡剧、泰兴花鼓、板桥道情等传统戏曲舞蹈等,传播传统艺术文化,推动街区文化繁荣。
当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创意产业发展融合,将带来怎样的火花?4月27日,荣宝斋画院泰州写生创作基地、教学培训中心、名家工作室在梅兰文创园揭牌,名家作品展同日开幕。梅兰集团将与荣宝斋画院在高端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书画写生创作、作品展览鉴赏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市古盐运河文化带的生态人文“项链”,又将增添一颗璀璨珍珠。
据介绍,我市正在谋划进一步融合创新,做大做强古盐运河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功能,推动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主动顺应发展大势,与科技、旅游、商贸、农业、体育、大健康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突破行业壁垒,打开产业空间,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