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放不下的静安,承载了几代人对于家的眷恋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静安区 2020/4/17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

每一块土地,都承载了一些无法忘怀的珍贵记忆,就像童年时的歌谣。

在上海,有一种记忆叫老静安,作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百年来,这里一直因与世界潮流同步而风华绝代,无数的名人故居和传奇故事早已植根心灵。

住在静安,既是对于世界都心高品质生活圈的向往,也是许多人放不下的情结。

回到静安的夙愿

出没于静安别墅的,是资本家、社会名流还有洋行里的高级白领们。不远处,洋人在怀恩堂祷告,而美琪大戏院正在张贴梅兰芳的演出公告。老松盛的早茶、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凯司令的咖啡,则是每一个住在静安区的大人小孩念念不忘的滋味。

即便时隔多年,旅居海外的杨光(化名)说起童年的场景依然如数家珍,他出生成长于大同里,那是一片位于陕西北路、建于上世纪初的石库门住宅。在2公里范围内,遍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和文化建筑,社会名流穿梭其间频繁交往,静安区成为上海商业、政治、文化、艺术等深度聚合的生活场和名利场,闪耀着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光芒。

“听长辈说,当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就住在静安别墅52号。”杨光说。

上世纪50年代,杨光举家迁徙到了海外,然而静安,始终是他无法忘怀的心结。住回静安,是许多杨光这样的海外华侨、或者是近年来移居别处的老静安人共同的愿望。

上海正在飞速发展,目标是全球的卓越城市,这份荣耀连同从百年前一直延续至今的静安底蕴,从来不曾褪色。

再次回到上海的杨光,看到的是延安中路的车水马龙,是南京西路的摩登时尚。都市夜幕之下,大同里更有种洗尽铅华的恒远气质。这就是静安,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是那个国际都会的典藏宝地。

然而,当老城区渐渐成为人们瞻仰和欣赏的城市样板、不再有新增土地的时候,住回老静安,谈何容易。

2020年,就在距离大同里几百米处,老静安区近十年罕见的高端人居泰府名邸倾情销售中,给了所有倾心老静安的人一个机会。

居住在中央生活区的体验

项目位于泰兴路625号,属于上海2035规划中高质量的中央生活区,从中央生活区的区划不难看出,除了东外滩、前滩、徐汇滨江等黄浦江沿岸,大部分均是上海原英法租界老城区,老静安更是全区均在中央生活区范围内。

居住在中央生活区的体验究竟是怎么样的?

或许,杨光先生所讲述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场就是一个经典的模板。然而在今天,老静安区有着更为绚丽的面貌,纵观西方国家的中央生活区,无论是纽约的曼哈顿中央花园,还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都以优质的生活资源和绝佳的人文环境锁定了高端人士的目光。

项目距离南京西路直线距离仅约800米,那里收纳了这个城市令人称赞的繁华,从静安寺商圈到“梅恒泰”黄金组合,再到太古汇和城市更新项目张园,一路下来,是高端商业集群编织出的丰盛生活网,也是上海首屈一指的跨国企业总部聚集地,转睛之处,又与历史人文瞬间切换。

不仅如此,泰府名邸还紧邻静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那里聚集了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北京西路1013号等各类文化设施和传媒中心,文化能量深不见底。交通方面更不必说,位于内环内中心枢纽地段,延安高架、南北高架、北横通道(建设中)等城市主干动脉环绕四周,多条轨交覆盖,快捷通达全城。

这些都宣告了老静安区无愧为堪比纽约曼哈顿中城的复合型都会中心,亦为项目大手笔挥就一幅活色生香的巨幅立体都市生活。

“旧梦”和“新生”的迭加

老静安区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自从老静安区和闸北区合并之后,随着苏河湾“一河两岸”规划方案的出台,东起河南路桥,西至长寿路桥,这约4.3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整个静安区走向伟大的再生力量。

其由东向西跳动的,都是整座城市最强的音符。根据规划,苏河湾西部地区形成城市更新示范区,中部地区打造融合标杆区,东部地区建设金融创新拓展区。通过保存及活化历史文化遗存,引入高能级文化艺术群落,形成文化艺术地标。通过增加滨河的开放空间及多样性的亲水慢行岸线,形成市民休闲地带,打造成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集聚带。并将历史风貌保护与高端商务相融合,引入更多的跨国总部和知名金融机构。

这里展开的每一幕城市生活,都变得格外有魅力和趣味。而在这一并生长的居所,如泰府名邸这样,不仅在空间上是美丽的,在时间上也是可回溯的。

百年底蕴的天生光环,配上“拥河发展”的加持,静安区又被注入了恢弘的想象力。

而能够目睹一座城市“旧的回忆”和“新的开始”迭加,或许也正是泰府名邸最大的魅力所在。

土耳其著名小说家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写到: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静安区承载了几代人对上海、对家的眷恋,在他们眼里,不管看过世界多少风景,统统都是过往,只有留在静安才是不变的信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