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这位养殖户收入不高,现如今在高峰牛产业带动下,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盖起了四层楼的大房子。”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海翔去年来到广南,和这里的干部群众投入脱贫攻坚冲刺工作,这里的变化让他欣喜不已。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面积7810平方公里,比整个上海还要大出1000多平方公里。然而,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文山州唯一尚未脱贫摘帽的县。
作为静安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去年援滇干部张海翔、王亮从静安来到广南,接下静安干部帮扶的接力棒,本着“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以“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持续奋战在“攻坚战”的主战场,让扶贫工作也像“绣花”般精细。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
就业稳了收入高了
湛蓝的天空下,几千头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这是记者在广南县珠琳镇的一处养殖基地看到的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这些牛是高峰牛,牛背上凸起的部分就是高峰牛的肩峰,像骆驼一样,它里面也有大量脂肪。肩峰肉的‘雪花’非常好,现在都能卖到上海去了。”每天上午,养殖基地技术员张国华都会一丝不苟地检查高峰牛的身体情况,并配合其他工作人员完成牛群每日的放养食草工作。提及在养殖基地学技术、打工赚钱和越来越好的高峰牛销路,张国华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作为珠琳镇阿卡黑村的建档立卡户,前些年,老张的日子并不好过。一间土房、几亩薄田,赚不到什么钱。为了让自己收入高一些,张国华也想过做点小生意,虽然赚得比务农稍多一些,但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成了他头疼的事,忙活一年下来,全家6口的收入只有两万多元。
为了解决县里农户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在脱贫摘帽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来自静安的援滇干部们深入走访、考察、调研,2016年建成并启用了广南高峰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并于2018年、2020年,在珠琳镇先后投入沪滇扶贫协作计划内财政资金开展项目二期、三期建设,新建标准化牛舍、青贮池、干草棚、饲料加工车间、辅助生产区及配套建设水电路、污水处理、围墙等设施。
“在沪滇扶贫资金和援滇干部们的支持下,我们从2018年的10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400多头,三期建好后存栏量将达到10000头,将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牛场。”基地负责人、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介绍说,在沪滇扶贫资金和静安援滇干部们的帮助下,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他们也在通过向当地农户收牛、收青储玉米、提供务工机会、土地流转等方式,“反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其中光租赁当地牧草场一项,就让基地周边三四个村寨增收了共600万元。
采访中,老张高兴地说,他的年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家里今年盖的四层楼新房子也正在装修。现如今,不少像张国华一样的农户都会到基地来务工,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户也回到了村里,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村寨“变形记”,
美丽乡村未来可期
广南县曙光乡牛泥塘村委会毛家寨村距村委会所在地13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4公里,地处曙光乡较为偏远的角落。全村共有苗族农户56户,农业人口3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110人,贫困发生率极高。过去村庄基础设施落后,进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泥泞破旧,牲畜、家禽管理混乱,粪污横流,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成本高。
然而,当天中午时分,当记者来到毛家寨村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刚刚吃过午饭的村民坐在新建好的凉亭中聊天休憩,孩子们在新建的活动室和活动广场上嬉戏;放眼望去,宽敞平整的主干道一路延伸,民族风造型的路灯一字排开,沟渠里看不见丁点垃圾和污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记者在苗寨里和村民们聊天时,多次被这样简单却充满自信的话语感染。2019年,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大力帮扶下,曙光乡积极实施毛家寨功能提升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毛家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改扩建进村及村内薄弱路段,硬化面积6637平方米,道路挡墙建设850立方米;实现村内亮化,安装路灯30盏;新建活动室及活动广场,购置活动室配套设施;消除村内危房;配齐公共区域卫生设施如卫生公厕、垃圾焚烧池、垃圾桶等;改建村内供水管网,
提升群众生活用水质量;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提升村内文化发展基础;还充分利用村内拆旧废弃瓦片、酒瓶等废弃物件和石磨、石槽、蜂箱、蜂桶等生产资源,在突出苗家元素和苗家文化的基础上,制作村内装饰,凸显村庄特色,实现村内美化。
“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着眼当下,还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综合考虑当地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重在乡村的公共部位和基础部位上发力。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调动居民的内生动力,再通过其他帮扶政策的迭加引导,让小资金产生大能量,使大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张海翔说道。
跑出“摘帽”
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度
多年来,静安在对口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选派了一批批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广南,驻点帮扶,将静安的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传递到这里,通过带教的方式,帮助当地打造重点学科、科室,不断提升当地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为广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此外,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静安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动,今年以来,区域内25个企业、9个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募集资金共958.39万元(含捐物折资),对口帮扶全县25个挂牌督战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将静安爱心从千里之外传递至广南热土,通过物质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组合拳”,积极助力挂牌督战贫困村早日脱贫摘帽。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五帮三带两转’这一工作方针开展工作,即在智力支持上帮,在劳务就业上帮,在扶弱济困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在设施建设上帮;此外,还要带人、带物、带产业;转变群众观念和乡村面貌。”谈及未来援滇工作的开展,张海翔介绍说,脱贫攻坚是广南今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完成的硬任务。
具体来说,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继续聚焦重点产业打造,从具备广南发展优势的产业入手谋划新一轮发展,不拘泥于单个产业,而是要形成上下游互动联通的产业链,让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小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户共同发展。在基础设施提升上,要把“补短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有针对性地解决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筑牢脱贫攻坚基底。
接下来,援滇干部们将继续以“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在各方的关心和帮助下,广南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张海翔说到。提升群众生活用水质量;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提升村内文化发展基础;还充分利用村内拆旧废弃瓦片、酒瓶等废弃物件和石磨、石槽、蜂箱、蜂桶等生产资源,在突出苗家元素和苗家文化的基础上,制作村内装饰,凸显村庄特色,实现村内美化。
“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着眼当下,还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综合考虑当地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重在乡村的公共部位和基础部位上发力。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调动居民的内生动力,再通过其他帮扶政策的迭加引导,让小资金产生大能量,使大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张海翔说道。
跑出“摘帽”
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度
多年来,静安在对口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选派了一批批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广南,驻点帮扶,将静安的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传递到这里,通过带教的方式,帮助当地打造重点学科、科室,不断提升当地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为广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此外,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静安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动,今年以来,区域内25个企业、9个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募集资金共958.39万元(含捐物折资),对口帮扶全县25个挂牌督战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将静安爱心从千里之外传递至广南热土,通过物质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组合拳”,积极助力挂牌督战贫困村早日脱贫摘帽。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五帮三带两转’这一工作方针开展工作,即在智力支持上帮,在劳务就业上帮,在扶弱济困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在设施建设上帮;此外,还要带人、带物、带产业;转变群众观念和乡村面貌。”谈及未来援滇工作的开展,张海翔介绍说,脱贫攻坚是广南今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完成的硬任务。
具体来说,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继续聚焦重点产业打造,从具备广南发展优势的产业入手谋划新一轮发展,不拘泥于单个产业,而是要形成上下游互动联通的产业链,让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小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户共同发展。在基础设施提升上,要把“补短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有针对性地解决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筑牢脱贫攻坚基底。
接下来,援滇干部们将继续以“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在各方的关心和帮助下,广南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张海翔说道。
记者手记
我在广南走过的这条“采访路、脱贫路、致富路”
采访车载着我们从县城出发前往采访点,在山间公路上盘旋了近3个小时,还没到第一个村寨,期间还不断遇到汽车大小的落石横在路边。援滇干部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路上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帮扶工作的点滴过往,让我听得津津有味,路程也不再枯燥。
采访中,我对张海翔之前描述的广南三个“大”深有体会。第一个“大”是区域面积大,7810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带来了发展的不平衡,也给援滇干部们开展工作带来了时间和路程上的高成本;第二个“大”是干部们的工作干劲大,大家夜以继日、“五加二”“白加黑”地开展工作,没有丝毫懈怠;第三个“大”是广南的发展前景大,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高原特色种养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都非常有潜力、有空间。
尽管脱贫路上有太多的困难要去克服,但援滇干部们的干劲和群众的期待却让我感受到了广南无限的生机。远山人影,近水心田,藏在地头里的,是他们殚精竭虑播种下的希望;圈在牛舍里的,是他们久久为功而来的战果。
采访车又载着我们盘桓在山路上去往下一个采访点。这条路,是广南80多万群众的脱贫路,也是静安携手广南共赴小康的致富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