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路旁的古柏小区里,有一栋造型简洁大气、线条干净利落的老建筑——“福民会馆”。“福民会馆”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坐落于静安区南京西路富民路197弄69号。如今,南京西路街道大大小小的社区活动,都经常在这里开展。
比起“福民会馆”这个名字,老一辈的古柏居民,更习惯称富民路197弄69号为“大礼堂”,在他们的记忆里,这座传奇建筑最初的模样和用途,也与现在有着诸多不同。日前,记者走进古柏小区,听居民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从“古拔公寓”到“古柏小区”
家住巨鹿路的王先生,从小在古柏小区周边玩耍,长大后,不少居民向他讲述了这个小区的历史。其中,古柏小区居民、原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职员冷老先生和梁老先生,曾特地手写了一篇《关于联合银行及古柏小区的历史回忆》。
王先生告诉记者,说到古柏小区,就不得不提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滩上十分知名的“四行储蓄会”。《关于联合银行及古柏小区的历史回忆》一文中提到:“在解放前,上海租界时期有一个银行集团,其中有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这四家银行又共同集资创办一家银行,名叫‘四行储蓄会’……抗日战争结束后,四行储蓄会改名为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简称联合银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全市金融业改造,联合银行成为公私合营银行,后又并入人民银行。”
古柏小区旧称“古拔公寓”,正是四行储蓄会为本银行职员所造的公寓。早年间,富民路还叫“古拔路”,而与古柏小区一街之隔的富民新邨,当时也被称为“古拔新邨”。后来,四行储蓄会将公寓名字中的“拔”改为了“柏”,即“古柏公寓”。建国后,古柏公寓改称古柏小区。
古柏小区的房屋基本都是三层联排的新式里弄住宅,王先生表示,这些房屋大致分为三类:“最早建造的一批是砖木结构,也是古柏小区的第一批房子,但这些房子已经有了独立煤卫,这在当时算非常先进了;第二批房子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已经是钢窗、混凝土结构;富民路197弄70号-74号是第三批,是一栋栋的公寓式房屋。另外比较特殊的就是富民路197弄60号楼房了,那是为四行储蓄会总经理吴鼎昌设计建造的,一些居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悬挂于门口的‘吴公馆’牌匾。”
冷、梁二位老先生也在《关于联合银行及古柏小区的历史回忆》提到:“60号楼房比较两样,是为总经理设计建造的,底层有前后客厅,厅前有小金鱼以供观赏。进门有大理石雕像一座,二楼三楼是总经理及家人卧室,四楼是厨房及服务人员卧室。前门有大扶梯,后门有小扶梯供服务人员上下。厨房烧好的饭菜有小电梯传送下来,再送进客厅。60号建有锅炉房烧蒸汽,整个房屋装有暖气设备。不过建成后总经理只住了很短时间。”
有居民回忆,当时四行储蓄会有专门管房屋分配的部门,会按照职位的不同,给员工分到不同的居住面积和条件。“因此有些人家只能合用一个客堂间,但有些职工一家能分到两栋房。”
虽说居住在这里职工的职位有所不同,从小在古柏长大的居民却从未觉得邻居之间会因为身份差异而产生隔阂。“不管对方是高管还是茶房伙计,总是‘张家伯伯’‘李家伯伯’地叫,孩子们也并没有因为对方家长的职位不高就不和人家一起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柏小区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学——“古柏小学”,还有诊所、大礼堂,甚至篮球队等等。“当时的人们心里面只有‘弄堂’和‘街道’的概念,但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时古柏小区就已经有了‘社区’的雏形,这是非常难得的。”
“福民会馆”原为古柏小区的“大礼堂”
富民路197弄69号“大礼堂”是古柏小区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几乎涵盖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古柏小区当时“社区”概念的体现。
最初的“大礼堂”共有四层楼。如今福民会馆的大堂其实是二楼,如果仔细观察,能看到福民会馆正门阶梯的两侧还有两个小门,那其实是当时“大礼堂”的一楼。“一楼很矮,当时相当于小区的后勤处,如果要找花匠、修理工、巡捕、司机等等,都会来这里。一楼还放了个公共电话,由专人看管,谁家要是没有装电话,就会来这里打。”后来,“大礼堂”一楼还充当过食堂等用途。
这个“后勤处”足以体现古柏小区当时先进的服务、管理意识。王先生表示:“当时的公寓开发商如果有地,都想多造几栋房子,但古柏小区却专门留出空地,建造了封闭式的大花园,由专业的花匠打理,解放后这个花园开放了,改造成了居民休息的区域;富民路197弄68号底层是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大客车库,司机就在隔壁的‘大礼堂’一楼待命……”
“大礼堂”二楼层高足有5米,内有讲台,可供开会、宴会所用。当时谁家要是办红白喜事,只要支付一些场地使用费,“大礼堂”就提供各种配套设施。“比如婚礼时会铺上红地毯,挂上红色喜庆的装饰,营造出欢喜的氛围,我们小时候常常来这里看新娘子。”
当时,银行里有许多“票友”,不仅喜欢听戏,自己也想表演几段。因此二楼还设有戏剧活动室,由银行支付费用,请老师教爱好者学唱京戏。“这些‘票友’有时还会自己组织演出,请邻居们来看。”
二楼还设有医务室,有医生为职工治病。一些居民还记得,当时医务室的医生叫徐伯儒,从日本留学回来行医,个子不高,却总是穿着西装。“现在徐伯儒的一个儿子,还住在我们古柏小区。”
当时二楼还设有外廊,那是孩子们最喜欢待的地方之一,因为站在外廊上,可以看到当时古柏小学的操场。“当时银行职工们组了两支篮球队,印象中一支叫‘古柏黄’,一支叫‘古柏红’,我们就趴在外廊栏杆上,看这两支队伍打比赛。”
“大礼堂”第三层是职工俱乐部,有弹子房、图书室、棋牌室。第四层是单身职工宿舍,内有小餐厅、浴室、卫生间,并派有2名勤务工照料单身职工生活。后来,福民会馆又加盖了两层,现在的4-6层都成了居民的住处,也有不少在附近上班的职工租住在这里。二十几平米的小单间,成为不少人在上海打拼的落脚处。隔壁的富民路197弄68号也成为了居民住房。
福民会馆几经变迁,终于在几年前,由南京西路街道购回部分,恢复其八十多年前老会所的功能,重新对辖区居民开放。
古柏小区的妇女曾成立“生产组”
“古柏小区还曾经组织过‘生产组’,给小区妇女的生活带去了极大的变化。”王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初期,里弄成立了组织,有文化的妇女率先走出家庭,参加里委会。但是,还是有很多妇女没有参加工作,只是在家承担家务劳动。“其实她们有着走出小家庭的愿望,期盼着走向社会。”
这一切,被古柏小区第一任妇联代表、居民委员会副主任看在眼里。她便借了三台缝纫机,组织这些妇女成立了“生产组”,地点就设在自己家楼下,帮居民做缝纫工作来挣收入。
一开始,生产组只是在古柏小区的弄堂里摆摊做生意,后来越做越大,生产组成功并入其他单位,这些妇女也转入了服装厂成为了正式工人。“这些本来没有工作的妇女,因为参加了生产组,在退休后也有了一份退休工资,生活有了保障。她们到现在还非常怀念在生产组的那些日子,对生产组充满了感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