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在线教育已经持续进行十多天,静安区72479名中小学生这十多天来,一个不少地在“空中课堂”等网络平台里快乐学习。为了实现在线教育“一个不少”,静安区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中小学前期做了许多工作。
他们通过制定“一生一策”个性化托底保障方案,使全区近90名由于各种原因缺少电视机和电脑、手机、网络等在线学习智能终端设备的中小学生,终于在3月2日全市中小学在线教育开始第一天,与其他孩子一起享受线上学习的快乐。
借电脑解贫困生之难
景凤路小学学生小F家里没有任何学习终端,连有线电视网络也坏了,根本没法在线学习。校长潘倩青告诉记者,小F父母分居,他跟爸爸和奶奶同住,6而他爸爸一直靠低保生活。在线教育开始前,班主任邵洁打电话给小F爸爸,宣传线上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他维修有线电视,供孩子在线学习使用,并强调,任何剥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在邵老师的“强烈”催促下,网络终于修好了,小F可以在“空中课堂”听课了。
但是,小F文化学习基础薄弱,必须通过学校师生线上互动教育平台“晓黑板”接受老师辅导才能听懂课文和完成作业,而他家没有电脑。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辅导,邵老师又将自己的IPad平板电脑借给了小F,并传授师生互动APP的使用方法。看到学校老师为了孩子学习如此认真负责,小F爸爸愧疚万分,他感动地说:“老师将我的儿子当自己孩子一样这么周到地关心,我作为家长再不配合就实在不像话了。”
同样,市北初级中学学生小钟家里也缺少电脑、电视机等在线学习智能终端设备。班主任陈怡薇将小钟家情况向学校领导进行了汇报,校长何强当即拍板:学校借一台平板电脑给小钟同学,绝不能让孩子因贫困而缺席在线学习。陈老师从学校领取了崭新的电脑后,下载、注册了“钉钉”软件,并将所有在线教学可能使用的网址都添加在收藏夹里,然后上门送到小钟手上。
化解亲子矛盾助学生上线
市西初级中学学生小曹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文化层次也很高,可班主任王老师在线上教育开始前进行学生家庭智能终端设备情况调查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家里没有电视机、电脑,孩子也没有手机。
带着疑问,王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原来,小曹是一位脾气犟强的女孩,与父母之间经常因学习和生活等问题意见相左而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使用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上很不自觉,以至影响了学习、生活,导致亲子关系十分紧张。小曹父母将她的手机、电脑等设备全部没收,连电视机不许看。
王老师与小曹父母进行了深入交谈,并适时抓住要害:你们不让孩子使用手机等设备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她专心学习么?现在全市中小学生都通过在线教育学习文化,孩子没有设备就无法学习了。王老师推心置腹地劝说,终于促使小曹父母逐渐打消了顾虑,不再固执己见了。随后,王老师又教育小曹不能沉溺于网络玩乐,要学会自律,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用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经过亲子双向的苦口婆心做工作,小曹与父母终于达成了每天只在“空中课堂”听课、师生互动教学和做功课时,使用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协议”。据悉,目前,小曹不仅顺利进行了在线学习,而且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日渐和谐、融洽。
外地学生至邻家“蹭网”学习
三泉学校学生小李寒假随父母回湖北荆州探亲,因新冠肺炎疫情只能滞留老家。上海中小学在线教育启动前,班主任姚爱中致电小李的父亲,得知他虽然带了电脑回乡,但由于地处农村,他们家里没有网络,所以既不能收看上海中小学“空中课堂”课程,也没法联网接收老师转发的电子教材。
姚老师告诉孩子父亲,上海在线教育要持续一段时间,孩子若课程落下来太久,怕回校时难以及时跟上全班学习节拍。姚老师还出主意:到村里其他人家打听一下,若有人家装了网络,可在开课时间前去借“网”学习。果然,小李父亲经打听,发现同村真有一户人家有网络。于是,在线教育开始后,小李每天准时带着爸爸的电脑到邻居家“蹭网”在线听课,还积极参加各学科老师开设的线上答疑活动。
让三姐弟都能在线学习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静安学校班主任陈诚在调查班级学生在线学习硬件时,学生小连的家长反馈孩子没有智能终端设备,准备暂时放弃线上学习,等到疫情过去回到学校再学习。陈老师十分焦急,经再三与家长沟通才获悉原因。
原来,小连有兄弟姐妹三人,同一时段上网学习,无论是网络顺畅程度,还是设备数量,都无法满足,于是只能让小连放弃线上学习。
面对这种状况,陈老师向家长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网络直播课优先考虑姐姐上,陈老师则每天提前和其他老师协调好,先布置适合小连的作业,帮助他提前预热新知识;等姐姐学习结束后,小连再通过视频回放收看课程。
这一建议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一致认同和欢迎,一段时间实践下来,效果非常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