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我们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社区自治共治,怒江苑7号楼自筹资金加装电梯,成为全市首个成功案例。”提起两年前老公房圆“电梯梦”的点点滴滴,长征镇怒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毛萍芬还是有说不出的激动,“今年,我们居民区又有三栋老公房加装电梯工程同时动工,这可以说是7号楼经验的又一延续,也是各方齐心打造‘同心家园’的生动体现。”
“平层入户”、“半层入户”、“工程报建”、“审图备案”……采访中,一个个与加装电梯及工程有关的专业名词从毛萍芬嘴里冒出来。近四年的时间里,眼前这位年过半百、瘦瘦小小的居委会“毛阿姨”与电梯打了无数次交道,俨然成了电梯专家。
“居民自筹加装电梯的难度堪比建金茂大厦,起初我们心里也打鼓。”尽管装电梯需要业委会出面,与居委会关系其实不大,纯属额外工作,但听说7号楼居民这个愿望后,毛萍芬没有嘲笑居民“异想天开”,更没有觉得“事不干己”。筹备伊始,由于缺乏有关部门的公章,项目一度受阻。但居民坚定的态度打动了她,所以她召集居民区党总支开会,研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致同意为项目敲下了第一个公章。
层层审批的复杂过程,毛萍芬几乎全程参与,尽自己所能帮助居民,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开了不下30次。7号楼成了她经常出没的地方,没事就去听听居民意见,关心工程进展。
“加装电梯这么费力的事情,仅靠居民区党总支的力量肯定不够,还离不开居民、业委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等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说起最感动的人,毛萍芬掰着手指列出了一长串名字,马善祥、朱红红、李兆清……“社区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倡议的最初发起人朱红红,为了办理申请、报批等手续跑了60多个部门,前前后后敲了90多个章,还跑坏了一部电瓶车,没说过一次放弃;她和居民李兆清、陆雅微等担任顾问和助理,主动为大家答疑解惑;业委会主任马善祥随叫随到,还发挥优势帮助居民找图纸、分析楼房构造、商量电梯规划;居民们成立电梯建设项目小组,分工负责办理审批、财务、出纳等环节,商讨确定了复杂的资金方案……政府有关部门也主动伸出“援手”,应居民区“约请”研究方案,制定详尽的安全管理计划,落实施工监管等责任。
“原先吃力的爬楼过程如今只要几分钟,连楼道也焕然一新了,居民高兴,我们欣慰!”毛萍芬感到,邻里关系也因为电梯工程发生了改变:有的年轻居民以前和邻居相见不相识,因为前期沟通中的交流多了,现在打开了门、说上了话,关系更亲切、更熟络了。
而毛萍芬最初担心的后期维护问题也没有出现。居民每天值班搞卫生,电梯擦得“比五星级酒店的还清爽”;不少住在低楼层的居民,如果不是提着重物,“坚决”不坐电梯上下楼,因为“舍不得”,不少居民说“自家的电梯么,总要好好爱护”……“同心家园、同心参与,群众自己当家作主,解决了自身最关注的问题,获得感提升了,也更珍惜得来不易的结果。”
7号楼“第一个吃螃蟹”成功以后,给了其他居民很大鼓舞,他们纷纷前来询问怎么操作。毛萍芬和朱红红自己画了一个加装电梯的办理流程,足足60个步骤,包括“写申请给业委会”、“小区三分之二居民同意”、“物业盖章去区档案部门拿原房屋图纸”……通俗易懂,打印出来发放给居民。
小区有十多栋楼表示也要装电梯。毛萍芬组织召开这些楼组居民代表座谈会,还与业委会请来第三方公司,为大家介绍流程和情况。2017年3月,怒江苑22号楼、32号楼以及梅川馨苑5号楼同时开工。“这3栋楼的房屋结构不同,可作为今后的样板,如果有结构相同的居民楼想加装电梯,就可以参考。”
此外,梅北居民区大爱建小区5号楼、宜川二村184号楼等都加入“加梯”行列,“电梯效应”在区内乃至全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面对像老旧公房加装电梯这样共性的“急难愁盼”问题,普陀在“同心家园”建设启动之初就放眼长远、目标清晰:“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多元共治,探索形成一批能够在面上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建立完善一系列各方有序参与、夯实基层基础的长效机制,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支持度和信任度。”
目前,“同心家园”项目库、案例库已经建立,包括怒江苑小区7号楼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长寿路街道新湖明珠城居民区创新通行证机制建地下立体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长风顺达公寓楼组自治、宜川中远两湾城自管会治理群租等案例,一个个创新的机制和方法,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全区打开同类社区问题治理的“锁”提供了借鉴。
“为民做主”走向“由民做主”,“政府配餐”变为“群众点菜”,社区治理项目经由“征集需求——形成议题——讨论协商——确定项目”四道程序、自下而上形成,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2016年全区居民区自治项目已达447个,涉及民生服务、文明创建、基础建设、平安建设等类别。一旦需求议题形成,“同心家园”建设办公室组织条线部门与相关街镇、居民区进行对接,最终确定具体实施项目,并在居民区公示。同时,还总结提炼项目申报、评议、立项、运作经验,持续关注推进。
社区治理让居民充分参与后,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对涉及民生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实事项目,政府进行资金托底。对社区居民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政府“精准”介入,推动问题解决。随着“同心家园”建设全面铺开,各街道镇、职能部门积极转方式、转作风,把关联性项目整合在一起推进,实现基层资源的支撑保障、条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资源融合联动,区域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自治效能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短驳车缺乏的万里地区,不少居民外出买菜或者乘地铁通常要走上很长一段路乘公交,老年人直呼“吃不消”。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万里街道与家乐福万里店沟通磋商,由政府出资补贴,将该店原有超市班车资源整合,开通“万里环线”,基本涵盖了万里社区各小区出入口,还包括大型超市、学校和轨道交通站点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点。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外出购物等难题,还为上班族乘坐地铁以及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提供了便利。
此外,本区探索发挥社区代表大会共治平台的作用、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发挥社区基金会作用等举措;全市首个乡镇级社区基金会——桃浦镇社区基金会,积极拓展公益扶持、自治引领、培育孵化、基金托管等服务,全年受益群众预计可达13000人次……
在普陀,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立体式区域化党建格局逐步形成:区级层面,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经济发展、城区建管、文明创建、民生服务四个专委会,按照互通、互动、互补原则开展资源对接、事务对接、项目对接;街镇层面,健全“1+2+2+X”街镇党建新体制,探索建立“两站一中心”一体化工作体系;居村层面,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楼组长、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协商解决小区事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