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轨道交通到高架快速路,如果说,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通车完善的是一座城市的“有形骨架”,那从数据收集到运营维护的城市管理则以其“无形”的方式,持续放大着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改善着市民生活的质量与感受。
自普陀区九次党代会以来,普陀区城市管理从企业与市民、市民与市民、企业与企业等多重关系入手,以问题为导向,为本区建设“宜居宜创宜业”的科创型、生态型城区,塑造面向全球的卓越城市翻开了新的一页。
化风险,助企业
“王阿姨好。”对于驾驶1230路社区巴士的司机小陶来说,与每天早晨都会乘坐自己班车前往菜场买菜的王阿姨打招呼,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一清早,与王阿姨一样同自己熟络的乘客都会像钟表一样准确地挤满这班从桃浦出发的巴士车。看着满满登登的车厢,小陶不禁有些感慨,想起一年多前,当公司决定安排自己来接手新线路时的那份忐忑不安,仿佛就在昨天一般。
一方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微利薄利的公交公司而言,市场开发薄弱的“软肋”让其在开发客流缺乏稳定性的新线路时,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成本收入预期等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以“市场之手”化解市民出行难题,成为了担负着全区城市管理工作职责的区建管委的发力点。通过平日积累掌握的居民数量、出行规律等量化信息,区建管委向公交公司提出了在轨交站点、商业设施、大型居住区周边等处规划站点设置与车次安排的科学化建议,并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客流。区建管委的努力,就像“触媒”一样,把这两个方面结合了起来,企业与市民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加快,企业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以最快速度实现了盈亏平衡,保证了经营信心,从而实现了便民措施的落地落实、利在长久。
趁着靠站停车的片刻,小陶告诉记者,“因为没想到在桃浦开巴士效果会噶好,阿拉公司已经决定再多买几辆公交车了。”这一年多来,社区巴士在社会和经济效益上的“双丰收”,正有力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公交公司参与到其中来。据了解,全区范围内先后在长风地区开设了1227路、在长征开设了1231路、桃浦金光地区开设1223等7条短驳公交线路,并优化调整858、727等公交线路20余条,有效地缓解了群众出行难,填补了部分地区公交空白点。
随着公交末梢盲点的消除,在这五年间,从桃浦到长征,从长风到曹杨,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节奏同步。
变方式,利众人
随着汽车走入千家万户,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奏随着车轮越转越快的同时,停车难也成了困扰城市管理的新难题。位于长征镇的祥和家园因建设时间较早,当时的规划等级与现在的现实差距等原因,导致停车需求远超车位数量,引发的乱停乱放现象在有车族与有车族间、在有车族与无车居民间引发的纷争时有发生,影响着小区的安定祥和。
对于这样一起案例,区建管委没有站在个案角度做“单打一”处理,而是从“公共问题”视角出发采取了项目化操作的经验收集。为此,该委与区公安、绿化市容部门、长征镇多次实地勘察现场,不拘泥于条文限制,“眼睛向下”,听民意、聚民智、集民力,发挥撬动作用,激发群众自立、自强、互助、参与的精神。为此,经小区居委、业委、物业商议,广泛听取业主意见后制定了改造方案:将原3.5到4米宽的道路拓宽至4.5米至5米,单向通行;6米道路拓宽至7.5米甚至8.5米,实行双向通行,原侧平石全部更换为30厘米高,防止车辆驶入绿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补种绿化,不减少原有绿化面积。
试点方案拟定后,在小区业主委员会主导下,对停车泊位改建的周边小区居民发出书面征求意见书,认真征求意见。同时为确保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将整个小区分为14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业委会、物业、居委和业主代表参加,每个片区还设置一名片长专门负责做好与业主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对个别持反对意见的居民,通过耐心解释和劝导,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全体居民投票之前,还在小区一区域先行改造,作为样板,请居民前往参观。部分原本不同意改造的居民看到改造后的区域整洁、有序,纷纷放弃反对意见,同意改造。
改造既增加了停车泊位,使社区车辆实现了停放有序,又畅通了“救护”通道、“消防”通道、“应急”通道。同时社区雨天“污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下水管道也畅通了,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交口称赞。
协调平衡好有车族和无车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居民小区停车泊位挖潜改建的难点之一。祥和家园小区停车泊位挖潜,无论是拟定方案还是随后的分片协调、分块实施,都是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根据群众需求确定改建项目,根据群众意愿实施改建方案。政府绝不大包大揽,变“代民做主”为“让民作主”,由“政府立项”为“群众定项”。无论是改建项目还是改建方案,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正是秉承“祥和家园”可复制、可借鉴的操作方式,通过与公安等方面协调等方式,区建管委还在曹杨地区、中环商业区等引入停车诱导系统等现代化工具,为社区停车位经营者导入了错时停车理念,让原本割裂的参与成为了抱团式的“裂变式”发展。随着蛋糕越做越大,区建管委在帮助越来越多有车族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停车空间的综合利用找到了一条新路。
抓合作,促普惠
从摩拜单车到ofo,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以共享经济为理念的出行解决方案爆炸式的发展速度,在令市民为科技进步而欢愉,令资本市场为“下一个嘀嘀”而高呼时,也令作为城市管理部门的区建管委发现了自己新的职责所在。
“要从‘零和竞争’走向‘竞和共赢’,这是对市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这是区建管委分管领导在面对这几家互联网新锐企业家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因为每天在数据后台,人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随早晚高峰如波浪一般潮汐式的单车数量变化在居民点与轨交站点间震荡,在“波峰”以外的“波谷”时段,常有居民一车难求。要将共享经济的“互助”理念变为现实,造福更多人,不仅要靠企业,更离不开负责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努力,这正是区建管委选择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所在。为此,作为引导企业投放的该委定期与上述企业展开商洽,就投放总量与运营方式提出建议,确保覆盖面与扩大服务时段,让更多人受惠其中。
“竞合共赢”,这不仅是区建管委对于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的寄往,更是对所有这个准公共产品领域所有参与者的态度。在无桩智能自行车的繁盛之时,区建管委更看到了部分市民因手机操作不熟练而对共享产品的远离。为此,他们通过将部分有桩公共自行车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有计划地在市民集中地区“补遗拾漏”,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共享经济时代中来。
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步伐的加快,围绕着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课题,区建管委等正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让越来也多生活在普陀的市民从中感受到高效的城市管理为我们每个人带来的便利。
记者手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你负重前行”,这是关于过去五年中普陀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个发展大区,普陀在“建管并举”的坚持中,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经过五年的发展,在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更是让城市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这片5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人都从中获益。
从身边便捷的社区巴士,到今天深受市民喜爱的共享自行车,在五年中,普陀城市建管从能力建设入手,抓作风建设,促思想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陀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加速度”。这一路走来,既艰辛,又充满活力;有付出,更是装满收获。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份催人奋进,砥砺前行,让所有人对于普陀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征途充满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