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又一批优秀援藏教师即将来到亚东,将手中接力棒传递好,我们便可以放心地返沪了。”三年前,怀揣着责任与憧憬,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普陀区新杨中学党支部书记夏时勇,桃浦中学副校长蒋春生踏上了雪域高原,开始履行自己的“援藏使命”。去年,夏时勇中年得子,满心欢喜的他没有犹豫,为儿子起名“亚东”,足以证明他对这片辛勤耕耘了三年之久的热土的情感。对每一位援藏干部来说,西藏情结已存心间,而来自普陀区教师的援藏故事,即将启程……
责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虽然西藏日喀则亚东县号称“西藏小江南”,这里平均海拔3500米,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然而,2013年6月,当夏时勇和蒋春生作为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对口支援的亚东县中学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记得我们刚进亚东中学那天,正值中考,虽然学校是考场,但是整个校园到处都是垃圾,一些家长甚至在校园里垒灶煮茶,说乌烟瘴气一点也不为过。”
见到老师,学生总是低着头躲起来;吃饭时,先把菜夹到碗里躲一旁悄悄吃……夏时勇和蒋春生都感到,他们除了教好书,还要让藏族孩子养成生活的好习惯。
两位校长克服了由于高原气候引起的失眠和身体不适,尝试创新,发起“向垃圾宣战”活动。校长带头捡垃圾,并对全校师生严格要求不乱丢垃圾、见到垃圾就要捡;加强学校垃圾桶的科学配置,在全校添置了10个新垃圾桶;发动全校师生进行环境整治义务劳动。
“我从捡垃圾开始,做一个捡垃圾校长。当我弯下腰,捡起第一片垃圾的时候,当我组织义务劳动的时候,当我冲洗厕所的尿垢、屎垢的时候,全校师生都开始默默地跟着我干,慢慢地校园也从遍地垃圾,到处狗屎牛粪,变得整洁和干净,看不到一片垃圾,没有人乱丢垃圾。”夏时勇对于亚东中学师生的转变充满感动。
校园环境整洁了,孩子们见到老师,展现笑容,热情地打招呼,在餐桌上表现得落落大方。这是援藏干部送给西藏孩子的第一个“见面礼”,而这,也带动了亚东中学行为规范和德育管理的全面提升。
使命:办好家门口的亚东中学
2014年中考从全市第13名进步到第4名,2015年中考从全市第16名进步到第5名,其中藏文成绩从2013年中考全市第16名进步到第2名,物理、藏文和汉语都位列全市前三名……
“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了,我们的孩子再也不用到外面去读书了。”干部群众如是说。在夏时勇来到亚东中学担任校长的这三年里,亚东中学走出低谷、重塑辉煌。
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凝聚了夏时勇无数日夜的辛勤耕耘、全心付出。
夏时勇初到亚东中学,学校的中考成绩已经处于低谷,老百姓不信任,纷纷把孩子送到县外去读书,老师在县里也抬不起头,整个学校死气沉沉。
夏时勇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短短时间就把难记的所有藏族教工名字都背了下来,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约谈。他发现,在当地,教师的业绩考核存在“大锅饭”现象,因此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打破“大锅饭”,夏时勇拿出有限的援藏资金,制定了一套教师考核激励方案,“老师们若是干得出色,考评通过后,给予一定数额的年薪奖励和升职空间。”待遇高了,老师也跟着动了起来。
除了奖金激励,夏时勇抓起了老师的校本培训。
他调查发现,亚东中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可利用率极低——120台电脑“躺”在电脑房“睡大觉”。这样好的设备为何不用起来?夏时勇开通了校园网络,每位老师配一台电脑。他还上传了精品课件、名师教案等诸多教学素材。这样一来,办公室聊天少了,钻研教案的多了。为了鼓励老师用足资源,夏时勇别出心裁想出“按件计酬”的法子,老师每上传或下载一个课件或资源均奖励一元钱。
“听课,我们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当地老师却很‘感冒’,甚至会赶走听课老师。”为了抓课堂,夏时勇设立全校公开课比赛,要求每个教师每个学期必须开一节公开课,并推行敲门听课、推门听课、诊断听课、跟踪听课等多种听课方式。他自己一年听课就达300多节,被誉为“听课校长”。
忙碌起来,夏时勇就忘掉了时间,早班、中班和晚班三班倒,有时候甚至睡在办公室;每年,其他援藏干部回上海了,他还坚守在学校直到寒假开始……在学生、教师和家长眼中,夏时勇是好校长、好党员、好干部。学校开展“送家长会下乡”,家长们以献不完的哈达、喝不完的酥油茶来款待他,离开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追着车子跑,把最好的风干牛肉塞进车里。
传承:桃浦教育联合体内援藏精神生生不息
“杨院长,数学和英语是亚东中学的薄弱学科,我带来了当地的教材和历年试卷,请你们帮我把把脉。”分析教材出模拟卷、为西藏老师开展远程培训……夏时勇一口气给区教育学院的教研员们开了一长串“任务单”。每次放假回“娘家”,援藏干部总惦记着西藏的孩子们,还不忘给多求点“药方”,下次带回去。
2014年,在上海第27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OM)上,7位来自西藏亚东中学的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到老,学到老》令人眼前一亮。这是西藏首支参加OM的队伍,这7位藏族学生俨然成了赛场内外的“小明星”,他们的节目还荣获了特别奖和三等奖。同年,在亚东中学召开了西藏日喀则首届头脑奥林匹克万人挑战赛,这是世界头脑奥林匹运动第一次走进西藏。
“OM项目成功进入西藏教育的视野,离不开桃浦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夏时勇、蒋春生坦言,“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普陀教育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培养出夏时勇和蒋春生两位援藏干部的“桃浦教育联合体”,在普陀教育界可谓援藏精神的一片热土。
资源共享、抱团取暖,是联合体成立的初衷。八年多以来,桃浦教育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干部培养也在同步提升。“由于曾是教育资源的‘洼地’,因此,愿意长期扎根桃浦、为桃浦教育辛勤耕耘的教育人,不仅锻炼了工作能力,还传承了大爱之心,拥有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有需要的时候,便可以挺身而出。”桃浦教育联合体第六届执行主任、桃浦党建联建责任区召集人、桃浦中学校长夏青告诉记者,除了援藏干部的选派,联合体与亚东中学交流互动也十分频繁,教师培训、干部挂职锻炼、学科教学交流……今年,来自亚东中学的师生代表还来到桃浦教育联合体的几家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科技之旅”,让不少藏族同学过了一把“科技瘾”。
真诚的交流、相互的学习、教育资源的共享,两地虽远隔千山万水,情谊却日渐深厚,援藏精神在桃浦教育联合体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接力:“1+7”组团式教育工作队蓄势待发
与往年不同,今年,普陀区将派出1位援藏干部和7位援藏教师形成的“1+7”组团式教育工作队去往亚东,进行教育援藏。其中的援藏干部梁昌明,同样来自桃浦教育联合体,而且与夏时勇一样,来自新杨中学。他将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亚东县教育局副局长、亚东中学校长。
说起这三年的“征途”,梁昌明倒是没有想象中紧张。他告诉记者,关于当地及学校的情况,已与包括夏时勇在内的不少当地干部进行了多次沟通,区相关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十分关心、多次培训。当然,给予他更多前进力量的,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同为教师的爱人理解和鼓励他,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也选择填报在上海的大学。“尽管要去面对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但我心态很轻松。”
教育援藏,要带动亚东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跨越,梁昌明坦言,肩负的担子很重。因此,尽管还没有出发,他已经开始动起脑子、整理思路。“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在人,教育理念、认识上的转变很重要。”梁昌明感到,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作为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突破口。除了打算继续做好OM项目外,他已经与相关科技创新公司联系,计划在亚东中学开设创新机器人实验室,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引入“智慧课堂”的理念,同时,把新杨中学倡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带到亚东,形成亚东中学自身发展特色。
“当然,具体实施还要结合当地实际,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再作出具体的计划。”梁昌明说,“但无论如何,我一定会尽己所能、履行好援藏使命,为亚东教育作出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