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找监控、拍照取证……现如今,扶一个老人在舆论的引导下好像已经从乐于助人、见义勇为,逐渐演变成一件令人难以抉择甚至刻意回避的事态。老人摔倒时,人们脑子里往往会在那短短的瞬间产生很多想法去权衡取舍,或等待别人作何反应,或担心被讹诈,或围观现场看情况,或决意上前帮助。一位曹杨新村居民就遇到了老人摔倒事件,他非但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扶起了老人,而且在不求返还的情况下垫付了800多元的医药费。另一位女士全程陪护,悉心照顾,直到老人安然无恙才默默离去,老人多方打探,但始终找不到关于这位好心女士任何消息,报恩心切的老人找到“夕阳圆梦”志愿者,希望能够帮他找到这群好心人。
其实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曹杨社区并不少见,“夕阳圆梦”用爱心共筑梦想、楼组互助邻里情、“同心巴士”闲置物品互借……曹杨新村街道积极推进“同心家园”建设,居民通过自治共治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劳模精神代代传承。
扶老人垫药费义无反顾
不久前,曹杨新村街道工作人员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83岁高龄的居民徐爷爷想要找到自己意外摔倒后将他送往医院的两位恩人。
老人恳切的话语和急切的心情,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关注。结合“夕阳圆梦”活动的开展,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志愿者认领了徐爷爷这个梦想。根据老人提供的名字,志愿者们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其中一位好心人——家住曹杨六村的居民王大伟。徐爷爷回忆到,当天中午11点,他与同伴外出游玩,在出曹杨路地铁口时,不小心在两阶楼梯间脚下踏空,迎面摔倒在地,眼镜镜片压碎,眼角处顿时划开口子,血流不止。这让同伴顿时吓得手足无措。居民王大伟恰巧路过,立即上前扶起了他,让他靠在自己膝盖上,并用纸巾按住眼角出血的位置。随后,另一名好心阿姨见状也前来帮忙,一起搀扶徐爷爷来到了不远处的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来到医院,王大伟为老人挂完号后得知伤口需要缝合需转到区中心医院,王大伟和好心阿姨二话不说带着老人又打车来到了普陀区中心医院。预检、挂号、看诊、缝合伤口、皮试、打破伤风针,王大伟没有丝毫厌烦,除了主动垫付近1000元的费用外,治疗间隙他还同老人聊天,像亲人一样关心他是否有其他不适。在老人的再三追问下,两位好心人均拒绝留下联系方式,只留下了王大伟一个人的名字。经过数个小时,老人的伤口处理好后,两位好心人将他送上回家的出租车,并确认老人有足够的车费,他们才安心离去。
互帮互助同一个大家庭
高龄老人摔倒并不是一件小事,救治不及时的后果严重的话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扶老人话题如此敏感的当下,依然有好心人能够义无反顾站出来帮忙并不求回报,这样的事在曹杨并非偶然。在金梅园一位老奶奶突然摔倒,保安看到后立即上前扶起并将老奶奶送回了家里;北杨园一位老伯伯晕倒在地,正在小区巡视的百灵鸟志愿者前去帮助,拨打了110、120,并一路陪同就医……
桂巷新村81号高层住宅是曹杨出了名的“互助楼组”,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居民们走得更近了。2002年年底,桂巷新村81号楼居民江阿姨忽然高烧头疼不已,独自一人在家的她无处求援,只得给邻居施阿姨打电话,邻居们共同送她到医院,陪伴看病打针,直至半夜才回到家。“远亲不如近邻”,病愈后的江阿姨发出如此感慨。楼组“邻里互助小组”因此应运而生。
2003年起“邻里互助小组”建立了一个互助基金,从每人一年捐款5元,到现在的至少20元,目前基金共积得近万元,主要用于看望生病住院的邻居、组织居民过年团拜活动等。互助活动并不仅限于组内成员,如果楼组内的邻居碰到难事急事,他们也积极地伸出援手,而他们的举动也感动了更多的居民,让更多人参与到互助活动中来。邻居赵阿姨的儿子突发车祸,家境贫寒的他们无钱医治。得知此事后,由互助组牵头,整个楼组居民齐动员,共募集捐款数千元,为赵阿姨一家送上救命钱。一次募捐,让楼组的居民们凝聚在一起。现在参与桂杨园81号楼组互助活动的不仅仅是45名组员,而是辐射到整幢大楼,成为全体居民共关心、齐参与的一件大事。
“同心巴士”闲置物品互借
换个灯泡临时要用楼梯凳、衣服破了需要缝纫机搞定、自行车没气了急缺打气筒……这些使用频率不高但生活中又常常不可缺少的物品,专为突发事件去买既不划算又不便利,买了放在家里占地方,不买又不知去何处借。曹杨新村街道兰岭园推出的“同心巴士中转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了解,虽然名为“同心巴士”,但这个项目跟巴士并不相关。它是通过社区热心楼组的动员,由居委会牵头汇总社区闲置物品资源,把一些平时不常用,但偶尔又需要应急的东西,公布到“同心巴士中转站”资源地图。记者看到,地图上清晰地标注了兰岭园每一幢楼的号码、位置,挂钩上小标牌的图片表明这幢楼里哪些东西可以出借。
目前,有超过50户家庭参与了该项目,提供可出借物品超过上百种。其中黄色标牌代表该物品可出借,绿色标牌代表该物品可赠予。日常用品比如打气筒、木楼梯、缝纫机,小家具比如藤椅、餐桌、书柜,小家电比如电视机、豆浆机、电饭煲,数码产品、小孩玩具、老人轮椅等等,基本都应有尽有。兰岭园的居民只需要打个电话,就有社区信息员告诉他所需要的东西在哪家哪户,并提供其联系方式,通过简单的交接,即可获得所需物品。
“现在物品借用只是第一步,将来还会进一步开发物品置换、物品义卖等功能,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加强社区志愿者建设,让更多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服务。”“同心巴士”项目负责人顾霖告诉记者。
曹杨新村是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第一代居民多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劳模精神在曹杨十分浓郁。今天,曹杨新村第一代居民已经老去,但曹杨新村和新村居民所承载的精神,将会一直代代传承下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