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梦 申城美】“英雄”背后的英雄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7/5/31

提起英雄品牌,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国民钢笔”。作为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英雄钢笔无疑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然而,民族品牌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汇聚了工匠们的汗水和智慧,折射出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在2016年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笔尖车间金笔尖小组组长刘根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三十载,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完成了一个个重大笔尖产品制作的重任,手把手向一位位徒弟传授传统技艺,他用行动诠释了勤勉敬业、刻苦钻研、不懈创新的精神,他是“英雄钢笔”背后的英雄,更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

磨练技艺精益求精,树立制笔行业“标杆”

1987年,刘根敏从英雄金笔厂技校毕业进厂,被分配到笔尖车间毛坯组工作,那时起,他就与小小的笔尖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作笔尖是钢笔制造的第一道工序,笔尖的造型及质量好坏决定了整支钢笔的品质。据刘根敏介绍,“制作笔尖要经过落形、点铱、打磨、开缝、并缝等30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入厂初期,刘根敏跟着师傅虚心学习,光练习磨锉刀就练了两个月,“别看制作笔尖工艺复杂,关键是打好基本功。”他每天在车间重复笔尖七道连冲的工序,一干就是6年,常人眼里枯燥无味的简单劳动,他却干得津津有味。

作为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者,刘根敏连休息时也不忘练习磨模具。勤学苦练使他的技术得到飞速提升,不仅在全厂青工技术评比中拿到了第一名,还被选派到核心技术部门担任金笔尖小组组长。

身肩班组长的重任,刘根敏对技术的要求愈加严格,“做笔尖就像做衣服,针角都要严密,笔尖的误差要控制在几丝之内,否则会影响钢笔书写的流畅和顺滑。”

精益求精的刘根敏不断钻研技艺,由他设计并生产出的自来水钢笔,解决了笔尖与笔舌之间关键工艺的难题,可以连续书写30分钟,间歇书写20分钟不断水,这一成果得到了上海制笔行业高级制笔师的高度赞誉,更为上海制笔行业树立了标杆。

为了将笔尖制作误差率降到最低,他翻阅大量专业书籍,总结出一套从设备维修、模具调试到模具修理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英雄金笔厂独特的操作规范工艺。

“以前产生设备的模具是一体化的,一旦模具磨损坏了,整个车床都要拆开修理,费时费力。”刘根敏便动脑筋解决,“我把模具做成单独的‘零件’,再组装起来,今后损坏了就可以直接拆卸修理,操作也更方便。”

为了改善工艺,刘根敏花了半个月时间做出新模具,没想到在调试时却付之一炬,他没有轻易言败,而是一次次改进,最终设计出了一套配套加工设备的附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操作新手到技术尖兵、班组领头人,刘根敏身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始终不变,正如他所说,“在工作中,做好一件事,认准了就要坚持,即使有困难也要设法度过,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勇敢面对。”

笔尖“绣花”攻坚克难,巧手打造“重磅”金笔

在英雄金笔厂的展示厅里有一批特殊样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金笔、世博特许产品“中国红”14K金笔、APEC官方专用高档金笔、G20峰会专用笔……它们是各类国际重要会议的参与者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些产品的金笔尖都出自刘根敏和他的班组成员之手。

其中,刘根敏最难忘的是香港回归限量版18k纪念金笔,“这是我参与制作的难度最高的产品。”

1997年,厂里接到了制作香港回归限量版18K纪念金笔的任务,这项重任落到了刘根敏的身上。他明白,这是一次不容许失败的任务,“一旦出错,丢的不止是我的脸,而是国家的脸,砸的是英雄的牌子。”

香港回归纪念笔是大笔尖,大笔尖的制作工艺当时厂里的自动化设备根本用不上,只能采取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由于没有现成模具,一切必须从零开始。

“这种在笔尖上绣花的难度,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刘根敏回忆起攻关过程,历历在目。“当时遇到了两大问题,一是制作中商标打到金片上总会有误差;二是金笔尖造型的要求高,笔尖和腰身无法完全连接。”

那段时间,刘根敏全心扑在金笔尖制作上,在工作台前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期间,他先后刻坏了5个模具,做坏了100多个笔尖,手破了再破,磨了再磨,都长出了厚厚的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尝试,刘根敏设计出了针对金笔尖造型的多功能模板,确保了商标打在金片上没有误差,同时又动员班组成员共同制作专用工具,解决了笔尖腰身的连接问题。

耗时半年,金笔尖制作任务顺利完成。当这批特色鲜明、做工精美的香港回归18K限量版纪念金笔送到相关单位手中时,无不拍案叫绝。后来,这款纪念笔更成为了厂里生产金笔尖的标准。

如今,英雄金笔厂所有荣誉产品的金笔尖都由刘根敏所率领的小组生产。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刘根敏参与制作的英雄笔还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和官员,获得了高度赞誉。

英雄集团总经理潘宏坦言,“作为一个有底蕴、有影响力、有精神的品牌,英雄品牌一直承担了国家外交场合签署协议、公报等专用笔的重任,在刘根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虚心好学、实干创新、不断赶超、为国争光的精神,这也正是几十年来英雄一直传承的企业精神。”

坚守梦想不忘初心,助力“英雄”重振辉煌

英雄钢笔曾是老上海的标志,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对上海众多老品牌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当时的英雄集团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变革,有过辉煌,有过低落。据英雄金笔厂车间主任沈国铭回忆,以前笔尖车间职工有三百多人,后来技术工人相继流失,留下的职工只有10个左右。

30年来,无论企业如何变化,刘根敏始终选择坚守在岗位上。“我有今天成绩和英雄品牌分不开,是英雄品牌造就了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英雄企业深厚的情谊。

当年考职校,刘根敏填的第一志愿就是英雄金笔厂,“因为我从小喜欢修修补补,这一行很符合自己的性格,我也享受传统行业的乐趣。”

曾经,有制笔企业高薪挖角,刘根敏却不为所动,他说,英雄金笔曾经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也是民族品牌的骄傲,只要每个英雄人努力坚守,必将会有重振辉煌的一天。

在企业经历“阵痛”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刘根敏不忘初心,用一双巧手默默为英雄的腾飞贡献力量。

英雄金笔厂副总经理李亮还记得,以前,市场上没有制作笔尖需要的专门设备,刘根敏就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适合英雄厂的设备,使得原先的手工模式改变为了机器操作。

近些年,英雄厂逐步步入增长恢复期,产值比前两年增长了60%,其中金笔尖比两年前增长了一倍。李亮表示,刘根敏常常加班加点,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保障完成厂里的指标,他为英雄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正是有了刘根敏这样一批坚守梦想的工匠,才让老品牌涅磐重生,重新焕发出夺目光彩。如今,企业效益越来越好,英雄品牌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企业还提出了“创百年企业、铸百年品牌”的“英雄新梦想”。刘根敏和班组成员们也更加有干劲了。刘根敏感慨地说,“正是有了民族品牌的坚守精神,我才会时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坚持做该做的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作为英雄人,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传授技艺毫无保留,“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

英雄品牌在进一步振兴的过程中也注重弘扬“工匠精神”。潘宏表示,“只有培养更多像刘根敏这样的优秀工匠,这个品牌才可能得到连续和发展。”

多年来,刘根敏一直承担着传帮带的重任,他曾参加轻工联合会开展的师傅带徒活动,先后与多名青年员工签订协议,2015年又全程参与厂工会举办的一线员工培训。

对于每一位学员,刘根敏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技艺,针对笔尖加工的三十几道工序,不厌其烦地加以辅导。“我带徒弟的方式比较传统,要手把手地教,先演示一遍,再让徒弟操作一遍。”他常常叮嘱徒弟,“讲十遍不如动手做一次,操作过程中要多用心,特别注意安全。”

同时,刘根敏不放松对产品“严之又严”的要求。徒弟侯建亮深有感触,“去年,师傅带着我做G20专用笔的金笔尖,他强调商标一定要打在笔尖正中,不能有丝毫偏差,车床操作过程中每10分钟就要检测一次,保障质量,最终做出的产品获得了高度认可。”

作为企业工会委员及笔尖车间工会小组长,刘根敏还经常深入车间和班组,倾听职工心声,并利用休息时间对重点困难职工进行家访,帮他们排忧解难。

今年,英雄金笔厂成立了以刘根敏为领头人的“工匠班组”,开展“工匠精神”大讨论,引导职工践行“工匠精神”。在刘根敏看来,“工匠精神”就是要坚持平常心,把活儿做好、做精,然后教会徒弟,让他们也坚持平常心,用技术创新与工作的责任心,让“工匠精神”为英雄金笔和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如今,刘根敏带教的青年员工们以他为榜样,逐步成长为了一支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团队。今后,他们又将成为下一代英雄人的师傅,而刘根敏身上这份执着、创新、坚守、奉献的精神,也将一代代延续下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