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作为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区建管委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服务民生需求,在城区建设和管理方面下“绣花功”。将紧密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推进河道综合整治,让群众共享治水成果;将不断探索,持续提升建设行业科学化、市政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将加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道路密网能级,改善普陀市民的交通出行环境。
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普陀“十三五”要打造“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了解,在中心城区中,普陀区的水资源是最丰富的。那么区建管委在河道综合整治、让群众共享治水成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又将推出什么举措?
答:为服务普陀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建设,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力图在“十三五”的五年内解决困扰多年的河道水环境问题,弥补水质量短板,发挥水资源优势,为实现城区转型提供支撑。“十三五”开局至今,已基本消除全区的违规排放口,基本肃清全区的沿河违法建筑,完成28条河道的生态修复,完成杨家桥、红旗村、朝阳河等4.5公里的滨水景观建设。这些整治完成的河道及沿线景观带向公众开放,让普陀的群众共享治水成果。此外,普陀区在2016年底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构建完成了全覆盖的河长体系,共计58条河道、32条自管水体、42个小微水体。
接下来的三年,是普陀区决胜河道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紧密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继续加强河道陆域污染防治,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强化入河排放口监管,巩固目前的控污成果;加强河道综合整治,结合河长制的实施强化水质改善和长效养护,实现全区基本达到五类水、骨干过境河道出境水质不劣于上游来水的目标;结合河道新开、拓宽和水系调整,实现净增加13.2万平面米水面积的目标;结合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滨水景观和滨河步道建设,再新建至少11.5公里。此外,还将继续结合河长制的全面推进落实,发动、组织群众参与爱河护河行动,共同分享并自觉维护河道治理成果。
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作为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区建管委在城区建设和管理方面下了哪些“绣花功”?
答:近年来,区建管委积极探索城区精细、科学、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建设行业科学化、市政基础设施精细化两个方面。
在建设行业科学化管理方面,牵头编制包括建筑景观和公共空间、城市更新、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城市水域、建筑工地、旧改基地、扬尘污染等内容的《普陀区城市管理导则》。探索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编制《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手册》,对立项拿地、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周期化、规范化管理。在重点区域推广应用绿色建筑、BIM技术、装配式建设等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推进资源节约型城区建设,在桃浦智创城试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获批,是全市唯一一个获批的试点区域实施方案。
在市政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方面,探索形成市政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包括发现机制、养护作业、项目施工管理、占路掘路管理、信息管理、检查督办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市政设施养护效能和水平。同时,充分发挥街镇、社区与相关协作单位的作用,明确街镇、社区、物业单位与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与工作责任,各负其责。注重工作整体性,强化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合力,实现市政设施面貌明显改观、市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行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问:交通出行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焦点。“十三五”期间,普陀市政交通路网建设将有什么“大动作”?
答:近年来,我们加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目前已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有5条、站点19个(不含共线站,若含共线站是25个)。在建的14、15号线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其中14号线在普陀境内设5个站点,15号线在普陀境内设8个站点,预计2020年前后通车,届时轨道交通站点将达到29个(不含共线站,若含共线站是38个)。轨道交通路网密度、站点600M半径人口覆盖率超过中心城区平均水平。推进市级快速通道分离工程建设,正在建设的有北横通道、武宁路快速化改建项目。其中,武宁快速化改建项目建成后将解决中环与内环之间过境交通的需求,通过沿线设置部分上下匝道口,还将解决部分到达交通的需求。打通区域断头路,推进区区对接道路项目建设,其中新会路延平路、吉镇路、连亮路等3个项目已打通,效果显著。正在推进的金昌路-交通路、桃浦西路、真光路、花家浜路等4个项目今年将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完成。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建成,将有效提升道路密网能级,改善普陀市民的交通出行环境。
问:据了解,今年本区开展了绿色综合交通规划工作,请介绍一下绿色交通规划的内容及具体举措。
答: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交通管理的出发点。区建管委对标创建全球卓越城市要求,委托科研单位编制了本区近中远期绿色综合交通规划(2016-2040),包括道路硬件建设、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新型交通等五个方面,旨在构建绿色交通综合体系及基础设施。
根据规划,将通过推进区区对接道路项目、道路新改建及大修项目、过苏州河通道、过铁路通道等,不断完善路网结构。其中过苏州河的临虹路-云岭西路、真光路-剑河路2条通道已开展施工前准备工作,过沪宁铁路的敦煌路-靖边路、香泉路-府村路2条通道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规划公交主干线路+短驳巴士线路,年底将试运行开通上海西站至长风生态商务区的社区定制巴士,至2020年,公交站点300m覆盖率有望从现在的79%提升至86%;结合滨河景观带建设,将为市民打造健身、休闲、慢行等多功能生活空间;计划对全区1400余个非机动车停放点进行规范化管理;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增建,推进停车资源共享利用项目40个,盘活利用既有的停车资源向周边小区、医院等错时开放,2020年规划新增公共+专用停车泊位5000个;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分时租赁项目,至2020年,争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半径中心区域小于1公里,外环以外区域小于2公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