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上海发出了向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号令。2015年5月,《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正式出炉。这份酝酿了一整年的课题,勾勒出了上海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蓝图,也为正在加速转型发展的普陀增添了新的引擎。
九届区委八次全会上,“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一轴两翼”规划部署正式启动——积极打造“武宁创新发展轴”,加快“两翼”创新联动建设。开放机制、创新基因、人才资源、闯干精神,在这里蓄势待发。
普陀,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正从这里破土而出。
一轴:科研院所发挥溢出效应
沿着武宁路创新发展轴,每隔300米就有一家国家级的研究院所。
这里是普陀区科创资源的核心地带,翻翻武宁路“一轴”的“科技家底”:上海电科所、化工院、中电五十所、中船九院、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邮政院、市测绘院等多所国字号的科研院所、“985”高校与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布其间。
大院大所的集聚形成普陀在全市科创布局中的独特优势。但丰富的资源好比一颗颗珍珠,如不能串起来,就不能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助推院所和企业之间打破壁垒,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转化。”普陀区通过产学研平台搭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提高区内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盘活科技创新资源,激发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力,释放“溢出效应”,促“集聚优势”转化为“高地优势”。
2016年,普陀区科技创新发展预安排4.06亿元,并出台各类区级科创政策细则19项,推进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聚烯烃催化剂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以及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同济桃浦创新创业园、上海智慧照明产业创新基地、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上海加速器产业创新金融服务园区等一批科创中心建设重点项目。
南翼:金融力量撬动科创发展
“两翼”中的“南翼”依托轨交13号线,推动苏州河两岸地区特别是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贸区、长寿商业商务区等功能区联动发展,形成创新协同体系和创新生态圈。
标杆越高,差距越远,奋发努力的发展空间才更大。因此,长风生态商务区提出了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功能特征显著,规模企业集聚的总部型、国际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目标。
目标美好,但路难行。面对转型过程中的每一次瓶颈,园区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成功转型和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新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商贸会展、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体系也正式形成。
两年前,上海并购金融集聚区正式揭牌。凭借机制体制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并购金融要素资源已呈集聚之势,这给了普陀应对科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瓶颈的破解灵感:很多时候,缺少资金是科创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能让更多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做投资主体,难题是不是可以得到解决。
在听取了区人大、政协、党外人士以及区科委、人社局等职能部门的各方意见建议后,普陀区正式对外发布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8条意见。想用金融力量撬动科创发展,普陀必须充分发挥并购金融集聚区作用,以并购金融服务助力科创财富效应实现,引导并购基金聚焦科创,支持中科院高研院与支点基金签署科技产业创新并购协议,打造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平台,形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
在长风地区引领并购金融资本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同时,长寿商业商务区依托M50、谈家28、景源、E仓等创业园区,建立融合市场、资本、人才和孵化园区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中环商贸区则积极培养“四新经济”,形成以智慧照明、软件服务、手机游戏为特色的创新产业基地。
北翼:产业升级激活后发优势
“北翼”依托轨交11号线,以桃浦科技智慧城为核心,与真如地区形成联动,形成北部创新发展带。
从历史老工业区到科技智慧城,桃浦地区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对于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科技智慧新城,从规划之初,市、区两级政府就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是其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明确了以智慧安防产业为重点,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文化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定位。
据介绍,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安防智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要素集聚,进入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神州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电科集团都有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于此。
争做“城市老工业区转型的示范、城市更新的示范、21世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示范”是桃浦地区转型发展的目标。这样的雄心勃勃,并非空喊口号的宏伟愿景,而是在坚实基础上的发力突破——“高标准规划编制、高强度产业调整、高效率推进机制”。
如今,围绕产业调整、土地收储、城市设计、项目建设等方面,桃浦正迈开步子、加速“起跑”。
真如地区同样持续发力。运营百年的上海西站成功启动的“升级”程序,带动周边产业由低端物流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无疑为真如地区建设、普陀区乃至上海西部发展的建设再填“新翼”。目前,该地区核心区的天汇广场已经建成,高·尚领域、星光耀广场等项目初具功能。同时,城中村、低端市场的拆违改造和整治,也推动真如地区环境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提速185天攻坚最难“城中村”红旗村综合整治。此外,真华路、铜川路、水泉路、交通路、固川路、礼泉路、礼尚路等七条道路也已全面开工建设。
记者手记
我们都知道,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大棋盘”上,普陀的“落子”是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普陀探索出了“新路子”——积极打造“武宁创新发展轴”,加快“两翼”创新联动建设。
虽然一路走来,颇为艰辛,但可喜的是,目前交出的成绩单还是相当亮眼——“武宁创新发展轴”上的科研院所正在逐步发挥溢出效应;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贸区、长寿商业商务区等位于“南翼”的功能区正在用金融力量撬动科创发展;以桃浦科技智慧城为核心、与真如地区形成联动的“北翼”也正在产业调整后,激发出后发优势。
更难得的是,回眸这条“披荆斩棘”之路,普陀没有急于追求“量”的迭加,而是在耐心缔造“质”的飞跃:把现有的科技资源优势做强做足,培育好创新的“土壤”,随之带动创新的“种子”从这里破土而出。
但破土而出,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帮助这些产业项目更好地扎根发展,是对政府提出的更高要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政府只有面对面、心连心,提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目标的服务,解决企业正当需求,才能呵护这些“创新”幼苗茁壮成长。
可以预见,未来的普陀将迎来一个创新创业“万物生长”的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