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十届区委三次全会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城区转型是普陀转型发展实践的突破口。要切实加快‘三个转型’,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规划和实施、发展和稳定、依法和创新、信心和未来‘六对关系’。”
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转型,社会、城区转型与信息化息息相关。普陀区科技创新工作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这一主线,继续以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和形成“一轴两翼”功能布局为发展目标,进一步改进科技服务、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产业发展能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记者从区科委了解到,今年本区将实现全年科技服务业区级税收增长11%,确保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力争25家,培育市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8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5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72.5亿元,张江普陀园税收达到65亿元,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焦武宁科技创新发展轴科技创新能力再提升
在普陀区域内,集聚了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尤其是沿着武宁路创新发展轴,每隔300米就有一所国家级的研究院所,这里是普陀区科创资源的核心地带。发挥科研院所的溢出效应,对于铺开全区“科创地图”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普陀区依托武宁路沿线大院大所集聚优势,进一步完善优化武宁创新轴周边院所联席会议机制,举办科创项目发布会(路演)、建设成果展示等活动。推进华师大“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和化工院聚烯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组织众创空间、科技园区与电科所国评中心就智能制造产业、与化工院就新材料产业等开展对接,促进院所成果转化与科技载体信息互动。
区科委将于近期编印和发放《普陀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指南》,为快速、准确提供服务指明方向。通过推动同济中车项目落地,推动区科投、长风、化工院三方一起建设共同投资的实体公司运作等,整合资源集聚科技企业,推动区域“双创”服务取得实效。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提升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以提升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完成2017年度两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完成全年市、区小巨人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开展众创空间绩效后评估,建立科技园区与孵化器合作服务机制,确保孵化出来的科技企业落地本区,开展科技服务券线上申领和使用,落实科技服务券兑现工作。同时,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在天地软件园设立“知识产权服务集市”,为各科技载体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召开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增进市知识产权法院与园区企业的合作。
着眼创新要素的集聚 科技创新环境再提升
科技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为此,本区积极修订区高新技术管理团队奖实施细则,将完成《普陀区关于促进移动互联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专项扶持政策。根据《普陀区“互联网+”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培育、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互联网+”企业发展。正式发布《机器人产业政策项目申报指南》,鼓励区域机器人企业及园区参加申报,促进区域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相关政策。
同时,普陀区重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支持“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运作实体——上海华元创信软件有限公司发展,积极推进将电科所及华师大纳入“科创22条”的“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加强对区内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园区和科技中小企业政策宣传及辅导,引导科技企业运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资源,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加强大数据研究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再提升
大力实施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将建成区政务资源核心云并逐步实现区级应用系统上云,并在三季度投入使用;所有新建区级政务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完成,实现与区基础数据库数据对接;年底前,区电子政务云建设方案形成。
智慧城市各项建设工作将得到全面推进:开展上海SODA大赛“企业诚信”专题活动,挖掘和扶持一批大数据应用创新项目和企业;支持市社会信用促进中心落地,开展信用产业培育和集聚工作;开展区智慧城市宣传,通过“智慧城市进万家”、智慧城市大讲坛、智慧应用体验定向赛等多形式,展示普陀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升群众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知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区基站专项规划修编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