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普陀区全体政法战线工作人员多年来始终以“建设中群众利益无损,建成后群众切实受益”为目标,落实风险消减措施,充分保障群众利益;以“人防”为基础,深入推进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守护家园的宁静,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以“人防”为基础形成群防群治网络,增强居民安全感
近年来,区综治办坚持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工作站位,强化社会面的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区内群众、团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以“人防”为基础,深入推进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形成“点守、线巡、面控”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解决社会治安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保证派出所有足够警力、精力,组织指导开展群防群治的基础上,区综治办进一步吸纳民政、卫生、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积极参与,在部门、社区、学校、医院、市场、商场等有序发展保安员、治安巡防员、治安信息员、治安楼组长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志愿者群防群治队伍,逐步形成邻里守望、互联互防、协作互防的“专群结合”工作机制。并进一步推进群防群治工作全面开展,以内部单位为点,加强对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重要场所、重点行业内部安保工作的监督指导,设立治安防范信息员,做到工作措施进得去、情况信息出得来、防范工作能互动、群防群治全覆盖;以沿街店面为线,推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通过设置平安志愿工作点、治安联防点、市场监管点等形式,倡导建立沿街店面自管组织,鼓励沿街店面参与群防群治工作,以共建促进共治达成共享;以居民小区为片,建立健全居(村)委综治工作小组,推进以社区平安志愿者为主体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2016年,甘泉居住区安全感评价未达到良好水平。今年年初,甘泉路街道社区平安办在区综治办的指导下,聚焦薄弱环节,围绕入室盗窃案件等严重影响社区居民群众安全感的短板问题,通过摸得着、接地气的“小行动”,激发基层群众活力,依靠基层、“以专带群”,加大打击整治力度,提升居民安全感满意度。
甘泉路街道创新设置群防群治“一岗一窗”制,每个居民区在原有平安志愿者的基础上,着力在各小区主要进出口处设立“甘泉平安守护岗”,组建护村队,进一步规范小区巡防,明确人数、次数、时间、路线、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如实填写《小区巡防记录本》。护村队每天9:30-9:45增加一刻钟守护岗驻点守护任务,各居民区平安志愿者佩戴红袖章驻守平安守护岗,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甘泉路街道各居民区还在已有“甘泉之窗”宣传栏上,固定设立“甘泉平安创建宣传窗”,设置治安防范、群防群治、依法治理、主题宣传4个板块,根据“平安马甲”每月宣传主题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并设置流动宣传展板,根据各小区违法行为发案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个性化宣传。目前,随着“一岗一窗”专项工作的推进,各居民区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区综治办还加大引入技防力度,建议推广安装使用区域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声控防盗等高科技设施以及门窗搭钩等防盗报警设备,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对接。
有一段时间,长寿路街道西部俊园小区屡发入室盗窃案,影响居民安全。长寿路街道小区深入调查了解情况,针对安保缺位、门禁系统缺失等问题,街道平安办联合房管办督促物业加强了西部俊园的人防,由西部物业将原来的年老体弱保安更换为专业保安公司,并在小区人行进出口加装了门禁系统,安排专职保安把守。该居委会也增加了平安志愿者的人数,以2人一组,一小时一班的巡逻工作机制和小区保安巡逻形成无缝衔接。此外,小区业委会正计划更新围墙周界报警系统,将模拟摄像头更新为数字高清摄像头。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小区人防、物防、技防达到了合理的配置,居民对平安工作的认可率大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区综治办不断推进群防群治工作常态化,通过加强对群防群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街镇综治工作中心和居(村)委综治工作站平台,形成党委领导、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坚持以数据为指引,建立常态长效治安防控机制,统一调配和使用各支基层队伍,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建立集中排查整治制度,强化前端管理、源头治理。同时,区综治办把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区共治、居民自治建设以及居(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内有效形成了优势互补、力量联动的群防群治网络,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做好涉民类工程风险防控,保障群众利益
近些年,随着本区城市转型发展不断增能提速,基础建设、重要工程建设,尤其是居民区内施工项目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如何赢得周边居民支持与配合,让改造工程顺利进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区维稳办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防控风险的重要抓手,贯通事前、事中、事后防控,落实风险消减措施,以“建设中群众利益无损,建成后群众切实受益”为目标,充分保障群众利益,确保工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2012年,上海政法学院普陀校区启动改扩建工程,以解决功能布局不合理、抗震不达标、消防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可是,该校地处三源路175号车站新村居民小区内,三面毗邻居民小区,难免会影响到附近居民。如何做到在项目建设施工前缓解居民的排斥情绪、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化解、稳控施工扰民可能产生的矛盾?
在改扩建项目开始前,区维稳办就提前介入,主动协同校方和施工方,牵头区公安分局、信访办、街道综治办和居委会等单位,搭建专门的沟通平台,广泛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及时采纳有利于项目顺利推进的建议,多渠道、多方位地掌握各种信息,做到对民情心中有数,对存在隐患早定对策。同时,认真做好该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风险预判工作,找准工程施工风险点和维稳工作落脚点,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制定不同的维稳方案,在源头上把维稳工作做到可控可防。
在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区维稳办指导上海政法学校普陀校区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建设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并指定专人负责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工作。同时,项目组成立了由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及各个分包单位组成的维稳工作小组,要求开工前进行施工方案汇报论证,从不扰民、少扰民的角度对分包单位提出严格的施工要求。与此同时,学校就此改扩建事宜聘请了设计单位及专家就该项目的规划、日照、控高等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取消原设计方案中的地下车库,将原来建设六楼方案修改为五楼,将原控详规划指标2.0的容积率调整为1.3,充分让利于民。2012年10月,区维稳办召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评审会,该工程项目经与会人员一致同意评为B级(中等风险),预测实施风险消减后等级可降为C级(低风险)。
在项目建设施工开始后,区维稳办在各个重要施工节点牵头召开公安分局、信访办、街道综治办和居委会等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并多次派专人去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协调工作,在居委会的配合下与周边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回应周边居民的合理诉求,在整个项目建设期间起到了搭建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
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单位严格规定施工时间、合理安排噪音作业、尽量减少扬尘。拆房实施前,区维稳办参与了三次专题会议,专题论证拆房方案,确定了短(短时)、平(平稳)、快(快速)的工作思路,在概算额度内增加费用,用液压剪代替镐头机,仅用了8个小时就完成了旧房拆除工程中最危险、扬尘最大的施工内容。考虑到周边居民小区房屋的安全性,本项目桩基施工采用的是造价较高的灌注桩,以平均每天六根桩的速度推进,为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休息,区维稳办要求施工过程中由监理单位对第三方设置的沉降观测点进行数据跟踪,动态掌握基础施工阶段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这些举措均获得居民的认可,使工程顺利实施。
在上海政法学院普陀校区改扩建工程顺利收尾后,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信访、公安、维稳等相关部门、专业律师、车站新村居委会干部等对项目风控工作进行“后评估”,并以点带面,梳理总结该工程的风控经验,包括风险点的确定、对话平台以及第三方平台的搭建等,不断充实本区涉民类工程风控工作的要素体系。
在这一年多的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区维稳办积极协助校方和施工方,与小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工程进展顺利,实现了零投诉、零报案、零事故、零纠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