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高、不壮,与人们印象中“威猛型”交警相去甚远,但他朝气、严谨、动作规范、干劲十足,年纪轻轻就“跑”上全市出名的繁忙路口,指挥、疏导、管理……样样做得游刃有余,一系列由他创新的工作法,对缓解拥堵、提升通行效率作用明显。如今,他自学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对如何更有效地整治、纠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上海交通更通畅是我的职责。”普陀交警支队二中队的青年交警杨彦君,以自己的执着和认真,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了一份过硬的成绩单。
秀才来当兵勤动脑筋业务精
个子不到1米8,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杨彦君透着书卷气。生于1987年的他在上海财经大学研修了四年计算机专业,并考出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果不是当年报考了警校,如今的他应该坐在银行里,过着小白领生活。
不过报考警校当交警并不是杨彦君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那是我儿时的梦想。”儿时的“警察梦”一直埋藏在心底,并促使他放弃银行工作,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警校。
上班第一天,杨彦君就来到了全市交通流量最高、排堵疏导难度最大的路口之一——中山北路武宁路口执勤。南北向的武宁路直接连接沪宁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区的主动脉,东西向的中山北路在此路口有4个高架道路上下匝道口,且匝道离路口停车线距离均不足30米,高架道路无论往哪个方向,哪怕仅仅是短时拥堵都会立即影响到路口交通。
斯文的“秀才”当了“兵”,能否“文武双全”?作为职场新人,杨彦君没有让人失望,啃起了这根“硬骨头”。而“跑动执法”,成为年轻的杨彦君排堵保畅的“必杀技”。
4个方向、36车道、高峰时间每小时通行6000辆汽车……在“沪西大动脉”这样的巨型路口执法,没有过硬的体能根本不行。杨彦君发现,有的行人、非机动车会趁民警在路中指挥无暇顾及时,骑车逆行或偷闯红灯,当这些交通违法行为发生时,如果民警仅靠吹哨警告是不够的。
为此,业余时间杨彦君经常看电脑、查资料,学习交警系统执法标兵的执勤录像,积极探索针对路口的管理手段,自创了一套“快跑纠违”的管理模式,即在发现交通违法行为时,边吹哨边跑动边制止。
“每逢早晚高峰,路口常有‘拖尾’现象。车辆为了争抢时间,趁绿灯周期的最后几秒冲过停车线,但又不能完全通过路口,反而影响其他车辆通行。这个时候,也需要跑起来。”杨彦君的“掐时断尾绝技”,就是在一个绿灯周期快要结束时,用不到5秒的时间,在信号灯由绿变红之前,将“跃跃欲试”的汽车拦停,让路口车流顺利驶出路口。
问他为何可以掌握得如此精确、几乎分秒不差,杨彦君笑着说,“熟能生巧嘛,对信号灯切换周期做到了如指掌,再根据驶出路口车流排队长度和速度,研判确定绿灯周期尾声前拦停进入路口车辆的时机。”通过这种管理方法,“拖尾”现象几乎被“秒杀”,路口通过能力也最大限度得到保留,“肠梗阻”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跑动管理”已成为武宁路沿线所有交警岗位的统一要求,脚步几乎一刻不停地在马路四个角绕圈,粗略估计,一天执勤下来平均要跑二三十公里,运动量不亚于一场球赛。
除了独创的特殊管理法,杨彦君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他的执勤日志。“其实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文字的记录,使自己对路口的交通状况和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他笑着说:“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通过每天的积累观察,杨彦君从执勤日志中找出了路口交通问题存在的规律性,“只要能找到问题,那么肯定就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天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得路口交通秩序进入良性循环过程。
年轻“老法师”有效经验“传帮带”
别看杨彦君年纪轻轻,但由于善总结、爱动脑,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已在中队甚至支队推广开来。
由于内环高架的上下匝道距离路口较近,高架下来的车辆要直行,地面车辆要转弯上高架,两股车流很容易发生争道现象,影响通行速度,一度成为该路口管理的难点。当时还是“新人”的杨彦君动起脑筋,探索出了“前引蓄车”和“交叉通行”组合排堵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高架、地面“打架”现象。
记者在现场看到,武宁路左转弯信号灯为绿灯时,负责路口指挥的辅警引导出一部分内环高架武宁路下匝道的下行车辆待行,等到中山北路直行方向变成绿灯后,引出的车辆有序优先通过路口。这便是“前蓄引车”法,而当早、晚高峰时段中山北路地面车辆接近饱和时,采用“交叉通行法”,前移管理岗位至内环高架外圈武宁路下匝道处,根据车流情况,拦停高架匝道的车辆,让地面车辆优先通过路口,通过高架、地面车辆交叉通行,减少车流交织,提高车辆流速和道路资源使用效率。
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期间,该路口辅警上岗培训,全部由杨彦君负责。如今,“小杨工作法”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小杨”通过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处理起各类突发事件都能泰然应对,成了同事眼中的“老法师”。
由于工作调整,杨彦君的重心不再是路口指挥,而是转向了接警和整治,但勤奋的他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不少人在碰到警察处罚时,难免有抵触情绪,怎么能尽量减少误解和矛盾,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今年,杨彦君通过自学,一次性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这在整个支队也是不常见的。他告诉记者,通过学习过程,自己不仅对如何更人性化执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具体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次,杨彦君在灵石路南华苑路口执勤时,发现一辆机动车违规左转,当即将其拦停准备进行处罚,驾驶员焦急地说,“交警同志,我现在急着送小孩去上学,要不我先把驾驶证放下,一会回来接受处罚,可以吗?”见到当事人确实有难处,杨彦君同意了这个要求,大概40分钟后,该驾驶员果然如约回来接受了处罚。
杨彦君告诉记者,日常处理违章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方面,我们作为执法者,要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一方面,我们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解当事人的心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心理学‘共情’这一概念,对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矛盾来说必不可少。”
如今,杨彦君除了日常执法,还多了一重身份——微博管理员,“普陀交警支队团总支”微博的发布和维护就是由他负责。“以前,我要让自己业务精、本领强,通过一举一动展现交警的良好形象。现在,我更多的是展示别人、展示集体,通过另一种形式,为传递文明交通正能量作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