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克服社区治理难点,提升群众获得感——上下联动打造“同心家园” 凝聚合力共促社区建设

2020年10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普陀 2016/4/27

说到中远两湾城,不少人习惯性“摇摇头”:楼盘多、管理难,群租现象严重,是“夏令热线”投诉的“常客”。可如今,这里完全变了样儿。走进8号楼,亮堂堂的大楼门厅,四边墙上悬挂的丹青墨宝,上了电梯,每位居民就都有VIP门卡——每人一张的专属“梯控”。包括8号楼在内的10多幢楼还自行形成公约:不进行群租;谁家出租房屋,需向居委会报备,并要取得周围邻居的同意;通过自筹资金,将大堂、电梯、楼道粉刷装修一新,安装了门禁卡、梯控和楼道监控等安全设施……

如果你要问,是何“良方”让如此头痛的群租问题得以遏制?停车难、老楼加装电梯等其它社区治理难题又要如何解决?普陀区“同心家园”建设给出了答案:上下同心、条块同心、内外同心,从百姓的切身需求出发,建立“自下而上”推动社区事务的机制,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促进居民“急盼愁难”问题的解决。

让民作主:群众不再直呼“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过去,政府为老百姓做事情,多习惯于自上而下。一些项目花了时间和精力,却由于与群众的沟通不够,于是,一边是干部们叹苦经,“好事不好办”、“出力不讨好”;一边是老百姓不买账,感慨“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如何改变政府与群众“两个圈”、合力画出“同心圆”?

普陀区在打造“同心家园”过程中,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征集需求、形成议题、讨论协商、确定项目”等自下而上的项目形成机制,产生一批可操作、可实施、可量化、可评估的项目,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普陀区怒江苑小区7号楼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一事的成功,成了最近区里上上下下热议的“经典案例”。资金筹集、协调矛盾、出台方案、多方论证……楼里上上下下的热心人齐参与、共配合,加盖46个印章、总价64万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靠着居民自我管理、民主协商,一系列看似很难的事情,都一一迎刃而解。这也成了上海首个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成功案例。

群众自己当家作主,解决了自身最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获得感提升了。并且,由于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且“参与”了几乎全部过程,群众做了“主人翁”,对来之不易的成果也平添了更多珍惜。

如今,装了新电梯后,7号楼居民每天值班为电梯搞卫生,电梯擦得“比五星级酒店的电梯还清爽”;不少住在低楼层的居民,如果不是提着重物,“坚决”不坐电梯上下楼,因为“舍不得”,不少居民说“自家的电梯么,总要好好爱护”……

据了解,普陀区已向10个街镇居民首轮征集了431个居民希望解决的社区项目,涉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街镇对此进行了梳理,将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项目,与区里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条块结合、积极对接。目前,首批50个项目被纳入,且各有关条线部门已经深入社区调研,听意见、想方案,推动项目落实。

政府托底:百姓呼声不再“石沉大海、有去无回”

社区治理让居民充分参与后,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对涉及民生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实事项目,政府肯定要资金托底。”“同心家园”建设有关负责人说,但这些项目的推进实施,也是要基于大多数居民一致认可。

为了确保不让老百姓的呼声“石沉大海、有去无回”,普陀区在“同心家园”建设中打造“项目库”,鼓励居民提出需求、期盼,并储备入库,由政府进行研究、梳理、跟踪、推进。对于比较成熟、有解决方法的,建立项目并推进落实;对目前还没有成熟、暂时无法解决的,进行“预存”,待日后加以解决。“这样一来,有效改变了以往提与做‘两张皮’,老百姓的期盼不仅留下了‘痕迹’,还有了解决的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社区居民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政府“精准”介入,出面与有关方面进行协商,推动问题的解决。比如,在短驳车缺乏的万里地区,不少居民外出买菜或者乘地铁通常要走上很长一段路乘公交,不少老年人直呼“吃不消”。居委会广泛征求意见时,有居民提出:家乐福万里店的班车,正好可以涵盖万里社区各个小区出入口,就提出是否能将家乐福班车作为小区班车。

万里街道在与家乐福万里店进行沟通磋商后,由政府出资补贴,将该店原有超市班车资源整合,今年3月开通了“万里环线”,途经16个站点,基本涵盖了万里社区各个小区出入口,还包括大型超市、学校和轨道交通站点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点。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外出购物等难题,还为上班族乘坐地铁以及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提供了便利。

“同心家园”建设中,普陀区通过建立上下联动的支撑体系:领导小组成员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各街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各职能部门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加强对街镇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撑;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心同向发力,进而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长效机制:良好经验不再“足不出户、转瞬即逝”

停车难,是时下不少小区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更是不胜枚举。位于梅岭南路上的五星公寓,在没有地下停车库、路面停车资源相当有限的情况下,业委会、居委会和物业三方联手,居民群众积极支持,一套新的停车制度在小区内实施,将小区车位划分为三级,进行分级管理。小区以前经常上演的“抢车位大战”就此消失,居民缴纳停车费的自觉性提高了,关键是小区停车有序了,消防通道畅通了,居民出行更便捷了。

同样是停车难,挨着学校造成小区周边交通“潮汐性”拥堵,又是另一种现实。培佳双语学校周边几个小区就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白水路就狭窄,又紧邻热闹的宜川路和交通主干道沪太路,每天家长上下学接送车辆超过百辆,使得狭窄的道路变得更拥堵,周边小区居民出入非常不方便。在居民建议下,培佳双语学校和甘泉路街道等商议采取“错峰停放”举措:利用周边居民区白天空出的车位,将培佳双语学校的教师车辆“挪”到周边的新宜小区和合阳小区停放。此举既解决了学校周边“停车难”,又缓解了居民面对的道路拥堵。

面对像“停车难”这样的共性问题,普陀区“同心家园”建设启动之初就放眼长远、目标清晰:“开展‘同心家园’建设,不是说抓了三年就一劳永逸了,而是希望通过共同发力,探索形成一批能够在面上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建立完善一系列各方有序参与、夯实基层基础的长效机制。”

为此,除了“项目库”,普陀区还与区委党校共同建立“案例库”:由党校专家深入居民区进行跟踪调查,将“同心家园”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层次,形成“经典案例”入库储存。此外,还成立了由来自高校、党校、律所、媒体、“两新”组织、基层一线人士组成的“同心家园”建设公众顾问团,针对重大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建言献策、咨询论证、宣传报道和指导培训。一个个创新的机制和方法,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全区、乃至全市层面打开同类社区问题的“锁”提供了借鉴意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