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党的十九大·普陀新气象】党建引领同筑“精彩长寿”--长寿路街道加快构建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格局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7/8/10

十八大以来,普陀区围绕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同心家园”建设,让全区人民群众共治、共建、共享社会建设的美好成果,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长寿路街道党工委在党建工作中走在前列,以推进“同心家园”建设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突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途径、新模式,不断凝聚社区自治共治的合力,共同打造宜居的“精彩长寿”。

“自下而上”评服务,居民“打分”促提升

走进长寿路街道玉佛城居民区,居民们正热情参与“家门口”的群团活动。但你很难想象,该居民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纷争不断,居民怨声载道,为何会产生这样180度的大转变?一份居民区服务群众能力报告成为了转变的“加速器”。

为了提升基层党建实效,长寿路街道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自2014年起,街道连续3年试点开展居民区服务群众能效评估工作,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居民区工作评价体系,着力将机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将基层干部的满意转化为社区群众的满意。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街道负责人介绍,2016年街道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居民区“两委”班子整体服务能效和社区工作者个人绩效进行评估,覆盖辖区35个居委会,发放重点问卷1790份,发放随机问卷511份,吸引居民区近11000人参与。

评估工作更侧重百姓的“打分”,群众评分占到了70%。从评估情况来看, 2016年获评优秀和良好档次的居民区比2015年增长了10个,增幅达到55.56%,多数居民区服务群众能效得分都在85分以上,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评估工作既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社区治理成果的有效机制之一,更应成为街道今后工作不断提升、改进的衡量标尺。”

长寿路街道与民调中心合作编写了《居民区服务群众能效评估工作报告》,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居民区开具一份个性化诊断书,帮助居民区更好地“扬长补短”。

报告的出炉,对各居民区社区服务工作产生了激励作用。部分排名优秀的居民区继续保持向上势头,一些曾经排名较为落后的居民区,如玉佛城居委会等以此为鞭策,完善服务能力,评估排名从2015年第20名上升至2016年第7名,进步明显。

为了利用好每年能效评估的成果,街道还制作了服务群众能效地图和居民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状况等5幅分类指数地图,并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可视的长寿路街道居民区评估数据库,编发《居民区服务群众能效和社工绩效操作手册》。

以“枢纽化”党建为抓手,对接“需求”与“供给”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如何才能更大限度的释放基层党建潜在的治理效能?长寿路街道党工委以“枢纽化”党建为抓手,牵起社区居民的“需求”与社区单位的“供给”,构建“两手同牵,同心共建”的社区共治格局。

街道探索“机制上的枢纽”。2017年2月,确定建立“长寿路街区党总支”的工作设想,即对应街道层面“1+2”体制改革,合并居民区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使街区联合党总支成为“两手同牵”的基层枢纽,在社会治理末梢实现区域化党建、居民区党建、“两新”党建的“三建融合”。目前先行试点的知音苑居民区、正红利居民区合并方案已前期论证完成,分别开始推进实施。

同时,打造“对接上的枢纽”,线下街道通过“社会组织联合会”、“两站一中心”等枢纽式平台建设,加大供需双方“精准化”对接程度。在不久前举行的长寿2017年度首场“公益项目发布秀”活动中, 35个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全体参与,并对社会组织推出的“公益项目”率先体验,当天,7个居民区与社会组织达成了服务意向。长寿党建微信平台也全新改版,尝试与党员信息库对接,开展“党员进社区,人人做公益”等活动。

便值一提的是,街道创新发布“区域化党建资源地图”,从多方面自下而上收集群众9742条“急难愁盼”问题,绘制出包含14个党建开放平台、689个党建共建便民利民项目的“区域化党建资源地图”。目前形成了35个居民区以及街道层面的整体资源地图,已有217个项目在居民区、共建单位正式运作。

街道还探索“治理上的枢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在商品房、售后公房、二级以下旧里,探索不同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模式。近期,街道与复旦大学就“楼组、小区、社区试验点”项目进行签约,将围绕居民区同心家园“微自治”课题进行调研。

创新社会组织联合会,撬动社区治理多元力量

近年来,长寿路街道贯彻市委“1+6”文件精神,在党建引领的背景下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途径。

街道社会组织工作起步早,2002年就成立了全市首家“民间组织服务中心”,200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14年获评上海市第一个5A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五星级党组织,2016年又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街镇级的社会组织联合会。

长寿社会组织联合会现有98家会员单位,在前期街道深入走访、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各成员单位凝聚起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公益的共识。

依托联合会的平台功能,街道以项目对接会、推介会、公益伙伴日等形式,将服务推送到社区。2016年以来,联合会引入50余家社会组织在居民区举办150余场活动、60多个公益项目,带动了209个社区群众团队的参与,参加居民达2万人次。

为了深化联合会的服务,街道着重打造“长寿路街道社区治理公益促进中心暨长寿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区(孵化基地)”,该中心由联合会牵头多家会员单位自行筹建,将建设成长寿辖区的社区组织和公益人共同成长、学习、交流、合作的家园;成为党建宣传阵地、社会组织培育孵化阵地、公益项目结合社区实际的研发教学阵地。

在此基础上,街道还以长寿社区基金会为媒介,以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为杠杆,撬动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自去年以来,社区基金会运用项目合作、公益众筹,定向募集的方式共募得社会资金86.76万元,物资合折600万余元,将优质的公益资源引入了社区,得到了居民的交口称赞。

街道通过项目化合作,向社会组织公开募集公益项目,自2016年起长寿社区基金会已与10家优秀的社会组织共同推出了十大公益项目。经过一年半的运行,长寿社区基金会以社区同心文化建设为中心,以百姓需求为根据,以居民区自治共治为载体,引入社会组织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签约推出了24个公益项目。并打造了“分享冰箱”、“少儿国学堂”、“周小燕童声合唱团”等一批品牌项目。为社区民生工作拾遗补缺、锦上添花的同时,更通过倡导公益理念的方式来培养社区和群众的慈善精神、爱心意识。

圣骊澳门苑的一名居民是资深媒体人,在参与了长寿社会基金会的“少儿觉群国学堂”项目后,在朋友圈里写到:“市委一号课题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人员、资源、资金全向社区倾斜,真是有满满的获得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