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里街道第四居民区愉景华庭小区居委会里,居委会、业委会、志愿者、社区党员、居民代表们共同集聚在此,热闹非凡。“今天可是我们的大日子啊!”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朱莉婷告诉记者,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万四“睦邻文化志愿者工作室”正式成立了,标志着小区打造的“邻里一家亲、共筑家园梦”“同心家园”项目拉开序幕。
这一品牌项目,是万四小区众人参与、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齐齐亮相、热闹和谐的场面,也正是该小区各方同心、共建家园的一个缩影。
“三位一体”关系近
“朱书记、伍主任,我先走啦,明天见!”小区保安队长小耿是居委会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来走动走动,聊聊新发现、讨讨工作经。“一天不来都难受的。”小耿笑着说。
跟小耿一样,在万四,“三位一体”碰个头、常走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居民一提意见、一反映问题,我们就碰头开会,相互配合越来越默契了。”
“书记啊,我们小区保安到底有没有巡逻啊?我们总碰不到嘛!”听到居民反映的问题,朱莉婷坐不住了,找到了物业公司了解情况,可保安们也“大喊冤枉”,“明明每天都去的,这还要怎么证明?”
在居民的提议下,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出现了:在居民楼组以及公共设施上安装电子巡更点,保安每次巡逻路过打卡报到,并要求保安人员定时进行小区及消防设施的巡视检查。这也得到了物业认可和业委会资金支持。居民心结得以打开,小区治安更添保障。
除了人防,万四小区技防也在业委会支持和配合下进一步升级。
小区通过政府托底,业委会出资形式,为小区每户居民安装了门窗锁。此外,万四小区还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听取居民建议,对小区进行了安防设施布局和改造升级,增设全封闭的电子护栏、道闸、探头139个,增加草坪灯150盏,将每栋楼大门的电子门禁升级成一卡通,并对以前疏于管理的地下非机动车库进行了整治。
技防改造的同时,小区对保安公司进行了更换。如今的小区保安规范、敬业,每天操练、每天总结,工作也更加给力了。
“技防与群防相结合,阿拉小区案发率一下子就降了下来,以前治安考核一直排名倒数,如今已经连续两年‘零案发’了。这与我们‘三位一体’及时沟通和相互支持是分不开的。”居委会主任伍华平说。
邻里和睦一家亲
俗话说,“邻居好,赛金宝”。万四小区是典型的商品房小区,如何让改善较为冷落的邻里关系、打造熟人社区?朱莉婷说,“首先我们要做到公开透明,让居民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还要经常性组织活动,并鼓励居民参与,凝聚人心,提升家园意识和归属感。”
小区有处阳光玻璃房,原本是要打造一片室内苗圃来美化环境,但由于疏于管理,反而成了脏乱差的“代言地”。居民建议,何不将此处充分利用,打造成休闲健身场所,得到居民一致同意。如今,该处被改造一新,跳跳广场舞、练练健身操,居民活动多了个好去处。一位常来此锻炼的张阿姨激动地说:“阳光房这次真正把阳光照进阿拉心里头了呀!”
小区里年轻妈妈多,大家交流育儿经验成了“新风尚”。居委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发动“小妈妈”主动参与公益活动,打开了年轻人交流互动的“窗口”。如今,“小手牵大手”活动在“小妈妈”们的组织下搞得有声有色。“3.5学雷锋日”,大家出钱出物出力,组织了为贫困山区学生义卖捐款的活动,“不仅能奉献爱心,也在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一位妈妈感慨地说。
多姿多彩的活动让不少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社区和乐氛围越发浓厚。去年年底,烟花爆竹管控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这让朱莉婷心里有些“打鼓”:毕竟大过年的,又是寒冷的冬天……没想到,除了小区原有志愿者,不少保安、保洁人员纷纷找到她,主动报名帮忙。“你们还要回老家过年,要不还是算了吧!”朱莉婷劝他们。“朱书记,平日里你那么关心我们,如今社区有需要了,我们也要出一份力呀,家里人接来过年也一样的。”
朱莉婷感动了,平日里的关心和努力没有白费。同时,她也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住在一个小区,就是一家人、就是亲人,亲人间就要互相走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今,我们小区是‘大家’的氛围已经形成,我要加倍努力,不能辜负大家对我们社区干部的信任。
志愿服务聚人心
年初,一份“共建同心家园、共享邻里幸福”调查问卷发到了所有万四社区志愿者的手里:你对社区文体活动还有什么建议?如何更好发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不能闭门造车,要敞开门来听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听志愿者们愿意做什么。”朱莉婷说。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万四“睦邻文化志愿者工作室”正式成立。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和志愿服务力量,根据服务对象差别化细分需求,组建“自治家园文明宣教队”、“看家护院治安巡逻队”、“我的精灵宠物自管队”、“清洁家园督查巡视队”四支志愿服务小分队,较全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卫生健康、读书学习、治安巡逻、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人手一本小册子,记录服务日期、内容,并需要服务对象签名。“为方便规范管理,居委会一个季度对志愿者进行积分制考核,每月还要定期召开会议,对问题进行及时协商。”朱莉婷说,小区和居民生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志愿者工作室帮助协调解决,真正做到居民自己事情自己作主。
80多岁的贾阿婆是个“热心人”,平日就积极参与巡逻,身为楼组长的她对楼里情况“轻车熟路”,谁家有啥事,叫她“出马”准没错。不仅如此,在她的动员下,一家老小全都成了志愿者,读书会、“六一节”,“小妈妈团队”……“三代同堂”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带动了一批朋友加入。
除了贾阿婆,70多岁的独居老人“猫奶奶”也是社区志愿者里的“名人”。“猫奶奶”爱猫,人人皆知,曾经家里养了三四十只流浪猫,爱心固然可贵,可卫生状况让邻居十分担忧。“三位一体”碰头商量认为,劝她别养猫,老人家心理受不了,如果不管理,邻居意见又很大。如何引导?业委会拿出资金,帮她买了19个“猫屋”放到室外,美观又卫生。如今,性格耿直、敢说敢做的“猫奶奶”成了“宠物自管队”牵头人,为倡导社区文明养宠贡献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