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风新村街道党工委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结合社区实际,打牢基层基础,创新工作理念,建立街道、片区、居民区三级区域化党建平台,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基层社会各方面的统筹融合,逐步形成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下活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盘棋”。
聚焦优化格局强化党建引领功能
探索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圆心”、社区单位党组织为“内圆”、无党组织单位为“外圆”的长风“同心圆”区域化党建模式。目前,32家区域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纳入成员单位,依托联席会议、社代会等平台,共商社区发展方向,推动成员单位之间党建联建从临时性、随意性变为经常性、长效性。此外,通过社区人才联动培养、民生工作联动服务、志愿服务联动合作等多个方面,搭建工作载体,促进共同发展。
街道党工委立足成员单位资源优势,主动与华师大对接,合作开展“大学生社区实习基地”、“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训练营”、“忘忧草”心理慰藉公益项目等共建项目。同时,依托市区“两新”组织党建合作项目,重点打造“月星环球港慈善党建”、“党员志愿者联盟”项目,深度拓展志愿服务内容。鼓励促进驻区单位与居民区之间、驻区单位之间的结对共建和交流合作,合力打造一批学习型、服务型、特色型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品牌,形成“统筹资源一起用、统筹党建一起抓、统筹工作一起推”的工作局面。
通过定期走访驻区单位,街道党工委主动了解成员单位党组织需求及意见建议,为驻区单位党组织提供社区党建资源,积极回应服务需求。依据需求,长风街道党工委联合华东师范大学、长风公园等多家驻区单位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和各类公益活动,推动不同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发挥作用。与医疗单位开展“同心健康行”、“关爱白血病患儿”志愿活动,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白领青年交友会”、“爱,让星空蓝起来”等公益活动,激发驻区单位服务社区活力。
聚焦突出问题激发多方协同活力
以“便于资源共享、便于活动开展、便于管理服务”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为原则,街道党工委将社区划分成6个片区,由街道党政领导挂帅,科长负责2-3个居民区,机关干部“一对一”包干。片区内将机关职能部门、各条线部门派出机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全部纳入,主动到社区认领任务,为基层回应诉求、化解矛盾提供帮助。片区加强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统筹整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参与社区共治自治的活力。
针对人口结构多元,社区形态复杂,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承载压力较大等特点,街道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着力点,推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取得实效。进一步发挥在片区发现问题及时、诉求反映快速的优势,实行关口前移和源头治理,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建立“居民群众提意见—居民区党组织收集上报—片区约请—职能部门联动解决”的工作制度,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物业管理、为老服务、就业就医、扶贫帮困等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因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向群众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此外,党工委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步发展,精准发力,推进“双创一巩固”、“五违四必”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六大片区充分发挥由党政领导担任片长、科长综合协调、机关干部定点联系的责任区作用。片长每周至少两次对片区巡查暗访,联络员每天至少1小时到居民区,指导居委会对照指标开展“创城固卫”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协调整改。同时,由党政领导带队,机关科长和联络员包干,实行路长制,督促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落实到位,努力实现市容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各部门在片区管理模式中,主动作为。截至目前,共拆除违章约8580平方米。
聚焦融合发展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街道党工委着眼把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的区域化党建服务平台,进一步理顺与社区党建办的前台后台关系,确保高效运作。其中,成立“社区党校”,以片区管理为契机,借助高校师资力量,将培训教育功能向基层延伸。重点打造居民区、楼宇党建服务站,为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居民区普遍建立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议事协商机制,健全民主决策、基层协商的运作程序,结合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和“同心家园”项目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街道党工委倡导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方面党员代表兼任居民区兼职委员,深化党建引导下的“三位一体”工作,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工作模式,加强群众服务和引领。强化兼职委员功能的拓展延伸,通过会议材料提前报送、每月重点工作定期通报、“三重一大事项”早告知、早协商等制度规范操作,保障兼职委员的知情权。此外,定期安排兼职委员深入社区调研收集社情民意,参与社区项目推进。兼职委员参加社区代表大会、社区代表会议,同议共决社区“三重一大事项”,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街道党工委引导居民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深化情况信息联通、安全保卫联防、社会矛盾联调、在职党员联管、服务平台联筑的“五联”共建机制,形成基层自治新路径。近年来,通过项目管理、精细实施、绩效评估,先后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社区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典型案例和品牌,如在职党员“五化服务”、“加减乘除”工作法、“12345群众工作法”、“小区重大问题1+1协商机制”、中江小区“爱心椅”、曹家村“幸福村”等,让居民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