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的桃浦,因转型更美好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9/6/10

这里曾经是民族企业的摇篮,也是上海工业发展的见证;曾经遭受“三废”污染的侵袭,也在经过十年治污奋战后,于1997年12月摘掉重污染的帽子;通过“改造一批、改组一批、新建一批、搬迁一批”等措施,开始了转型发展的孕育。从化工工业区到都市型工业园区,再到都市产业为功能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他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出了自我改造和升级的路子。如今,在新时代的号角下,他又以脱胎换骨的淬炼,踏上了转型蜕变之路。他就是桃浦,一个正努力成为上海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经典案例”的地方。

从“叫得响”到“跟得上”

李子园,桃浦转型发展历史上一个浓重的缩影。

解放初期的李子园,是当地出名的穷村,被戏称为“赤脚李子园”。穷则思变。1953年,李子园有15户人家率先联合起来,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产互助之路。“一开始只有15家,1954年就加入了30家,到1955年,农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李子园村村委委员李建祥,其母亲为李子园村初期创立农业合作社的代表之一。说起这段历史来,他是如数家珍。“我和我母亲两代人,是李子园70年巨变的见证者、亲历者。”

“1955年,我们村开始转变种植方式,通过种蔬菜来供应市区创收。到1962年,我们全村总收入17.3万左右,工分是2.4元。这在当时,已经在全国排前列了。” 1963年,李子园大队被评为1962年度上海市农业生产先进集体。李建祥告诉记者,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带来的不仅是李子园人生活上的改变,也让李子园变成了享誉全国的“榜样村”。

这其中,就不得不提至今仍激励着李子园人奋斗不息的“按语”精神。1955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真如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文写下了光辉的按语。从此,李子园人把“勤俭节约”的“按语”精神融会贯通,开创了李子园村一个又一个时代辉煌。“我是背着毛主席按语长大的。后来我们还编创了按语歌,教给现在的孩子们,把按语精神继续传下去。”李建祥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子园实现了经济总量2到3年翻一番,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处于桃浦镇首位。1990年,李子园完全走向了城镇化,告别农耕产业。“我们八十年代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当时是蔬菜区,农田里三分之二都是种蔬菜。到九十年代,就完全去农业化。”当时,李子园村有6家村办厂和联营厂,自1987年以来,李子园村工业利润均超过百万元,工农联营企业数为桃浦乡之冠、职工人数也为桃浦乡之首。

“我们李子园在发展中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也是全国第一家以村名命名地铁线路的。大家觉得生活在李子园幸福指数很高。”李建祥说,这种幸福不仅体现在收入的逐年增加上,更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泥泞的乡村小路到平坦洁净的大马路,从逼仄破旧的小平房到家家户户小别墅,活动室、健身房等,“这种生活环境的大变样,带来的是李子园人的人心凝聚。我们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的李子园人奋斗出来的。”

“李子园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转型。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产业,每一次都为李子园带来了新的机遇。”李建祥感慨地说。如今,借着桃浦地区整体转型升级的东风,李子园也在积极调整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我们现在是新形式的经济合作社,其实就是让集体产业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为此李子园人提出了“发展就是更好的节约”的新思路,“想发展得好不仅要不忘初心,更要跟得上时代的变革,这才是李子园的致胜法宝。”

从“不愿来”到“离不开”

23年前,家住在黄浦的王阿姨,坐着破旧的117路公交车,伴随着一路哐当哐当的响声来到了桃浦。

众所周知,从1954起,上海第一批化工工业区建设规划选址之一在桃浦,英雄金笔、凤凰毛毯、上海胶管、麝香保心丸、牡丹牌油墨、飞虎牌油漆、钻石牌香料……一个个享誉全国的自主品牌相继在这里诞生。到了上世纪80年代,桃浦工业区达到繁盛时期。然而由于大兴化工业,桃浦的农田在80年代后期遭遇了大量的“三废污染”,让桃浦打上了“化工区”的标签。当时,在桃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臭气冒,桃浦到”。

“我们的福利分房,就在桃浦新村地区。亲戚朋友一听说桃浦,纷纷劝我们不要去,说这里是化工区。”提起当时来看房的经历,王阿姨很是感慨,“第一次坐公交车来的,车子本来就破,结果道路更是颠簸。空气也不好,一进来就要屏气。我当时感觉心都凉了。”虽然最终因为两室一厅的房型,以及独立卫生间,王阿姨一家还是搬到了桃浦镇海棠苑,但当时周边生活的不便也让王阿姨苦不堪言。“周边只有一条线路的公交车,而且车还是其他线路淘汰下来的。每次去上班路上要两个小时不说,路上还要不停颠簸。可以说晚上8点以后,桃浦新村进出都不安全。” 

记者了解到,为了摘掉污染的帽子,上世纪90年代初,桃浦开始了第一次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物流、包装印刷等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带有工业污染的企业,不得不离开久居的桃浦。随着1993年桃浦撤乡建镇,从嘉定县并入普陀区,桃浦完全进入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也让区域环境和人民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王阿姨搬入海棠苑后,一直做着志愿服务工作,现在还担任着桃浦市民巡访团的副团长。“虽然巡访是为了找毛病,但是通过巡访,也确实发现桃浦的环境几十年来有了很大改善。即使是小小的社区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王阿姨说,“我记得当时小区里最受欢迎的就是纳凉晚会,现在小区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不要太多,比以前丰富了。”

“一开始来到桃浦居住是无奈接受,毕竟‘化工区’这个名声太响了,中间也想着有机会要搬走。现在住了二十多年,对桃浦很有感情了。”王阿姨说,现在的桃浦越变越好,也更加舒适宜居,已经舍不得离开了。

从“不抱希望”到“被认同”

桃浦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一批批老宅改造安置房建立起来,更多的农村变为社区,农民变成了居民。据统计,1997年,供动迁农民876户、3395人,建成占地80115平方米的农民新住宅区。

“小的时候能看到的农田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仓储,大大小小的物流货车进出,带来了难闻的汽油味和尘土飞扬。再加上道路泥泞,上下学也要格外注意安全。”80后的金洁明是祁连村本地人,老宅改造动迁后仍然居住在祁连村,只不过由民居换成了140平的小区房。说起小时候居住在祁连村的印象,金洁明用了“脏乱”两字概括。

他告诉记者,当时的祁连村,民房群租、乱拉电线现象严重,安全隐患大,垃圾、污水乱倒,气味难闻。而门前的古浪路,真的如其名一样波浪起伏,十分颠簸。记者了解到,当时桃浦地区有30多个大小停车场,每天近5000辆货运车进出。“记得我爸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毕业后千万不要回桃浦工作,企业不好,地方不好。”金洁明说,当时的桃浦,让人不抱希望。

确实,第一次转型后桃浦物流业发展欣欣向荣,同时却带来了很多卫生、治安上的问题。2000年初,桃浦开始第二次转型,逐渐形成以都市产业为功能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李子园大厦、盛源科技园、中鑫企业广场、康建广场,就是当时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地标。

2012年,桃浦又开始了第三次转型。从2013年起,桃浦地区进入加速转型期,向着智慧创新之城的目标奋力奔跑。随着桃浦智创城、中以创新园的落地,桃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现在,我对桃浦有了新印象,那就是‘高大上’。”金洁明说,桃浦品质的上升,不仅仅体现在产业创新上,也体现在生活圈的构建、商圈的培养上,尤其是中央绿地的建设,让桃浦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让我们的生活上了档次。”

“桃浦逐渐被大家认同,不仅老一辈的思想有改变,对于年轻的白领来说,桃浦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正是出于这种认同,金洁明现在回到了桃浦工作,“我对桃浦的发展充满信心,奋斗起来也更有动力。我坚信,桃浦的明天更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