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9/1/9

为改善市民基本生活,解决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吃菜难和养老难等实际问题,历届普陀区委、区政府动足了脑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利益为第一要求、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下大力气较好地解决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现实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注重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成为展现普陀改革发展成果的新窗口。

切实解决群众居住问题

群众的居住民生事关千家万户。从曾经的“三湾一弄”居住困难区,到曹杨新村,本区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付出了大量努力。从1985年起,本区专门成立药水弄改造指挥部,具体负责改造工作,同年7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至1995年全面完工,改造总建筑面积达25.53万平方米,3600多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1991年,普陀抓住机遇,将区域内46万平方米房屋纳入全市中心城区危棚简屋改造工作。通过土地批租、区区联手、联合开发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苏州河沿线,长寿路、曹杨路,白玉、东新、甘泉地区的成片改造力度持续加大。通过借助市场力量,1998年通过批租等方式,解决了4个1万户以上的超大型棚户地区(潭子湾、潘家湾、东新、沙洪浜、长寿)改造问题。通过数年努力,拆除了以“三湾一弄”为代表的大片旧区,全面完成列入市级危棚简屋改造计划的工作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后,本区继续将旧区改造视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连续刷新了本市旧改工作的“速度”和“高度”,从2006到2017年底,累计完成28798户居民、107.28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征收,基本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地块改造,特别是在迎接“世博会”期间,经过全区上下奋力拼搏,完成了全市5大重点旧改地块之一、动迁长达7年之久的建民村基地动迁。长风8号西、桃浦600坊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

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四高标准”中高档住宅,如上海万里城、中远两湾城等,更是成为高品质、高品位居住环境的新代表。改革开放40年,普陀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共拆除二级旧里及以下危旧居住房屋500多平方米,让近12万产旧区改造家庭告别了“蜗居”,“大辟广厦千万间”在普陀区成为了现实。

积极做好就业和民生保障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全市纺织行业重镇的普陀吸纳了大量纺织就业人口。在从计划转向市场的过渡时期,很多纺织工人开始面对转岗求职的迫切需求。为做好这些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普陀专门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的就业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这一工作,通过采取建立劳动就业促进会、制定和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重点关注“4050”人员再就业、形成全区合力联手做好工作、守牢最低保障线等措施,较好解决了产业转型中的再就业工作。

进入新世纪后,普陀继续做好就业促进工作,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较好。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帮扶各类重点人群就业。强化创业型城区创建,打造“一带两平台”的就业创业新格局。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成功创建首批创业型城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劳动者就业能力稳步提升。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成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建设,街镇劳动关系矛盾监测站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实现全覆盖。

注重结合区域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实际,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一网、十圈、百站”的“久龄家园”为老服务立体网络。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开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落实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试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工作。本区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称号,甘泉路街道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市率先实行“应业尽业、应帮尽帮、尽保就保”的分类救助方法,建立了“救助与就业双向联动机制”。不断拓宽社会救助范围,增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红十字救灾、救护、救助工作再创佳绩,12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综合利用区国资小型物业,建成长寿邻里中心等一批社区服务设施,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果。

教卫体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果

启动“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普陀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统编教材上海实验区、全国数字教材试验区和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新建或改扩建华师大四附中等17所学校,“一环一园十街镇”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与高校合作不断深化,形成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曹杨二中教育园区等一批教育品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推进德智体美诸育融合。全区优质校(园)数量显著增加,市“特色高中”项目学校达6所,其中曹杨中学被评为全市第一所特色高中。市“新优质学校”达16所。注重教育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健全0—18岁全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入推进区职教联盟建设。

以医药卫生综合改革为动力,在医疗联合体运转、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立以同济医院为龙头的东部医联体和以区中心医院为龙头的西部医联体。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监督、计生服务四大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中心和区妇婴保健院正式运营。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入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家庭医生制服务实现居村委全覆盖,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有效落实,累计签约24.28万人。

以苏州河文化节为引领,打造普陀文化、体育特色品牌,成功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手机电影节、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市民文化节苏州河(普陀)系列文化活动。以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为代表,一大批设施先进的公共文化场所相继落成。包括沪西工人文化宫在内,一批面向未来的改造项目业已启动。区图书馆作为全国首个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试点也通过验收,管理水平获得全国肯定。以M50莫干山路文化创意平台为代表,涌现一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繁荣的新亮点,天地软件园也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多次成功举办市民文化艺术节、艺术创客大赛、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和“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成功创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真如体育场完成改扩建,实施普陀体育馆改扩建工程,建成130条健身步道。创新场地第三方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夜间开放。

不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推动街道更好地履行“三个公共”职能。通过改设真如镇街道办事处,新建万里街道办事处,完善基层党建三级联运体系,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红线,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立体式区域化党建格局。坚持按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的要求,以群众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建设片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将管理和服务“两网并一网”。全面开展“同心家园”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自治共治水平,建立常态长效机制。

广泛开展创城宣传动员,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增强同城共创合力。实施公共文明实践行动、宜居环境共建行动等市民修身八大行动,开展居住小区治理、集贸市场整治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美丽楼组、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文明城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普陀好人”月推季评,有效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制度管理,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基层建设形成新格局,居民区自治共治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工作制度更加系统化——星级居委会创建工作,居委会标准化、信息化和“社区治理云”平台系统、居委会电子台帐系统取得成果。组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增强了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