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共话新时代普陀发展的美好未来——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做客“努力当好新时代的排头兵、先行者——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访谈节目,与市民互动交流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7/11/20

11月14日中午12:00,在东方广播中心和上海发布联合制作的“努力当好新时代的排头兵、先行者——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访谈节目中,区委书记曹立强作为第七期的访谈嘉宾,就普陀区进一步学深学透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理念新作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区转型,全面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等话题,与普陀市民代表互动交流,共话新时代普陀发展的美好未来。

桃浦地区的未来,努力打造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市民:桃浦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将来怎么管理?怎样实现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的美好场景?

曹立强: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全力推动桃浦实现脱胎换骨式转型升级。我们着力推进桃浦智创城4.2平方公里核心区和3.7平方公里拓展区建设,努力打造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

智创城的控详规划和26项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今年年内将完成核心区4000亩土地收储,明年上半年4400亩土地收储全部完成。生态、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同步开展。

在桃浦开发建设中,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定位于智能、智力和智联,打造通达便利的生活环境、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协同精细的政务环境。通过科技与金融融合,吸引集聚研发型、总部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物联、数联达到智联,高标准打造智慧城区。二是坚持产城融合理念,以人为本,把人的感受和需求作为出发点。落实“小尺度、高密度、人性化、高贴线率”的要求,打造开放式、混合型的街区,合理设置科技研发、商业办公、公共服务、配套服务等功能,步行5-10分钟就可以到达,让老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整个桃浦智创城将充分体现绿色生态。桃浦中央绿地建成后,总面积可达100公顷,将成为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共绿地。中央绿地的设计理念是“行云流水、山谷意象”,不仅有山、有水,还有很多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

我们将吸取多年来城市发展的经验,把桃浦建设得更美好。

批发市场转型,不断提升城区的形象和品质

市民:近年来普陀关闭了很多批发市场,如曹杨路水果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曹家渡花鸟市场等,请问这些地方未来有什么好的规划?

曹立强:普陀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是物资进出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形成了大量的批发交易市场。

这些市场曾经为推动经济发展、方便市民生活作出过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违”现象、安全隐患日益突出。调整关闭低端市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

普陀曾经有106个批发市场,去年年底减少到27个,今年年底将减少到13个。我们还将继续推进市场转型,有些可以打造成为产业高地,有些将作为服务老百姓的公共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些可能转化为租赁住房。通过转型,不断提升城区的形象和品质。

老城区的配套规划,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市民:普陀这里有特别多的老城区,配套规划怎么和新城区配套?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曹立强:您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也是老百姓对于整个城区面貌品质提升和交通改善的一种期盼,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普陀55.53平方公里,市政道路210条,道路密度不够。现在道路是“七横九纵”,“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十横九纵”区级干道网。

目前全区有33条断头路,本届政府计划启动19条道路辟通工程。跨苏州河桥梁17座,规划研究增加9座,“十三五”期间实施2座。

在现有5条轨道交通的基础上,未来再增加14、15号线。未来还有北横通道、快速化改造后的武宁路,老百姓出行状况明显改善。

我们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和促进城区持续健康发展。比如长风地区,一是要品质提升。长风地区当初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生态商务区,取得了一定成效。2.2平方公里基本建成,现在要西进和北拓,西面和长征地区、老真北地区连接起来,北面和新曹杨地区连接起来,一体化联动发展。二是产业融合。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这样拓展余地就大了。我们想通过长风生态商务区等新城区的西进北拓,和老城区互动联动,带动整个城区品质品位提升。

文化建设,沪西工人文化宫城市更新项目将成为文化新地标

市民:沪西工人文化宫已经关闭了一年多了,我希望这个地方能够早日重建。另外,普陀区没有拿得出手的剧院,不知道有什么规划?

曹立强: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接下来普陀区将新增2个市级文化项目,一个是长风地区的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另一个就是沪西工人文化宫城市更新项目。

沪西工人文化宫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将打造一个集娱乐、休闲、文化、体育为一体的艺术交流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同时也是工人、市民朋友的活动中心,成为一个文化新地标。

在规划和研究的方案当中,这里面会有一个1800座的剧院,是上海北部城区里最大的剧院。同时,还配套建设一些小厅,形成一个剧院群。今后这里的文化展演会很多,满足不同群体观众的艺术需求。此外,这里还将整合图书馆、健身房、多功能厅等文体设施。

同时,在保留原来的水系和功能绿地的基础上,将着力提升人文景观和绿化环境的品质品位,比原来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更加有味道。

公共配套均衡发展,让普陀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民:普陀区人口多,区委、区政府在做规划时,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文化设施等方面怎么平衡?

曹立强:普陀是一个人口大区,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是围绕居住区规划和考虑的。

教育方面,目前配套总体能满足区域需求,接下来重点是如何加快教育资源布局优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卫生方面,现在全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只有1所。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可能在桃浦地区再布局一个三甲医院,但最关键的还是把老百姓家门口的社区诊所做好。

普陀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我们正在打造片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片区同步设置社区卫生诊所,老年人就近就可以解决最基础的医疗,再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切实解决好群众“就医难”问题。

文化体育方面,也将多渠道、多形式配置各类文化体育设施,让普陀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社区管理,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

市民:片长上任之后,普陀的社区工作有很多变化?您怎么看待的?

曹立强:这种变化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推进片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整合下沉力量和各类资源,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个变化是,通过服务和管理“两网并一网”,提高了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从过去条线各自单兵种作战,到现在大家学会了“集团军”作战,联合执法、联动执法。在主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老百姓开口之前和媒体曝光之前。人民政府要为人民管好城市,就必须要主动去做这些事,让群众满意。

另一个变化是,通过提供多样化服务,增强了回应群众多层次需求的能力。我们以群众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建设综合生活服务圈,基本上1平方公里设置1个片区。

第一批推出26个片区,接下来逐步布局50-55个。片区充分考虑“一老一小”两类群体的需求,引入社会组织提供为老、助餐、就医、健康、文体等服务。

同时,这里还是百姓大舞台、市民大讲坛、群众议事厅,为周边群众搭建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自治共治的载体和平台,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