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普陀区城区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很难想像,如今涌现的一批新型住宅小区,曾是人口密集、环境脏乱的棚户区,这一切变化都源自旧城区改造工作。
在普陀区,变化最大、令许多老上海人都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三湾一弄”改造,从曾经“扬名”沪上的穷街陋巷,到屹立在苏州河畔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小区,“三湾一弄”完成了“华丽变身”,这段历史成为了城市建设更新的缩影,更在上海旧区改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响改造攻坚战
“三湾一弄”是“两湾一宅”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与邻近的朱家湾、药水弄的统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先后对“三湾一弄”棚户区组织实施大规模改造工作,吹响了旧区改造的前奏曲。
药水弄地区原先大部分是草棚、简屋,本区通过单位集资联建、联建公助、市政投资建设动迁用房三种方式改造,新建了长寿新村,构建了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朱家湾地块也是棚户区之一,区政府通过地方财政投资和民建公助等途径进行改造,新建一批新型住宅区和商务大楼以及购物中心等商业配套设施,使朱家湾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商务住宅新区。
朱家湾和药水弄相继得到改造,而“两湾一宅”的改造,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两湾一宅”地处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光复路以东。在这片49.5公顷的区域内,有147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市属大中型工厂13家,居民万余户,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房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是全市之最。
这里没有一家医院、一家浴室、一条像样的道路,公交车无法到达,水、电、煤、通讯也都不配套,居民们盼望拆除危棚、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急切而强烈。
事实上,“两湾一宅”改造始终是党和政府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1992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会提出,到2000年完成全市365万平方米危房棚屋的改造任务。1997年12月,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再次郑重宣告:2000年之前,努力完成内环线高架路之内以及两侧成片旧区的改造任务。“两湾一宅”正式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时刻表,得到了历任市领导的关心。
1998年8月10日,在王家宅召开的誓师大会,拉开了“两湾一宅”首期动迁的帷幕。整个动迁工作持续至1999年5月27日,在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之际,“两湾一宅”圆满完成了万户动迁任务。
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两湾一宅”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标志着这块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从上海的版图上彻底消逝。至1999年7月8日,“两湾一宅”改造正式收尾。
短短的10个月内,万余户居民告别旧居,“两湾一宅”改造工程,创造了由区级政府单独组织,动迁速度最快,动迁面积最大,动迁人口密度最高的历史记录。
原区委书记谈柏元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委区政府不断增强旧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将‘两湾一宅’改造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全区各部门共同参与。通过‘两湾一宅’改造,我深深感到,党和政府是真正为百姓办事,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办民所需。看到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我内心也无比欣慰和开心。”
闯出旧改新路
“两湾一宅”改造任务艰巨且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紧缩的经济形势,使得旧改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全市之最的建筑、人口密度,带来了巨额的动迁成本;攻坚时间有限,距离实现上海市2000年拆除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的目标只有两年……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前所未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旧改项目,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两湾一宅”改造开发指挥部,区委、区人大、区政协以及全区21个部委办局、街道镇领导共同参与。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同时组建动迁办公室,强化主力攻坚作用。
资金曾是困扰改造的难题。区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可能扩建地区道路、完善各种硬件设施,创造开发条件;另一方面广泛与开发商洽谈改造事宜,想方设法引进社会资金。
谈柏元回忆道,“改造资金不足,只能通过市场运作吸引企业参与,1997年开始,区里先后和10多家企业商谈,但企业都因成本太高选择放弃。最终与实力雄厚的中远集团协商,才达成了合作协议。”
时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区城投公司负责人陈敏,肩负着与各方洽谈,筹措资金的重任。他坦言,“起初与企业谈判,常常是‘十谈九空’,甚至‘二十谈二十空’,但我们没有放弃。为了与中远集团洽谈,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数据资料,重新核算账目,打印出来的材料堆满了半间屋子,经过多个回合的唇枪舌剑,双方才达成共识,动迁费用定为总计23.8亿元。”
除了落实开发资金,普陀区还创新推出“引进市场,自由选择,货币安置和消化空置商品房相结合”的举措,既满足了居民的安置要求,又缓和了房源不足和资金紧张的矛盾,这在上海旧改工作历史上堪称是创举。
据陈敏回忆,除了在桃浦地区建造大批商品房作为主安置房,本区还在市场上筹措了四五十万平方米的房源,甚至把“房源超市”开进了现场。第三期动迁工作期间,区房产局、房地产交易中心组织19家房产公司,携带30多万平方米存量房源进入动迁现场,让居民凭货币安置协议挑选购置,给予优惠,指挥部则与房产公司分期结算,这也为今后旧改积累了经验,闯出了新路。
得知大规模动迁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承诺,“两湾一宅”地块的100多家企业也用行动支持动迁工作。在市经委协调下,工业用地、企业搬迁不超过200万元一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湾一宅”改造开发的资金平衡。
“动迁铁军”入驻
“两湾一宅”动迁根据“先居民后工厂”的战略部署展开,居民动迁分为三期进行,分别为王家宅地块、潭子湾地块、潘家湾地块。
要打赢这场攻坚战,离不开多方配合形成合力,这就不得不提一支强有力的“混编”工作队伍——本区成立的五个协同作战工作小组,即稳定疏导组、政策咨询组、治安保卫组、监察审计组、新闻宣传组,各组发挥专业优势,分工合作。
稳定疏导组深入居民家庭,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治安保卫组组织、疏解搬迁现场的交通,处置动迁中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治安;监察审计组推行“双保优”工程,督促协调全区各区属单位居住在“两湾一宅”地区职工的搬迁工作;新闻宣传组营造氛围,弘扬先进,激励斗志,被干部群众誉为“攻坚战中的鼓动队”;政策咨询组进行政策指导和咨询,被居民称作是“公平秤”。
有着动拆迁“铁军”之称的西部集团动拆迁置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入驻动迁地块,脚步踏遍了每一家动迁户,他们详细排摸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经济、就业等细节都熟记于胸。每天,工作人员在指挥部和动迁地块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冒着酷暑,穿街走巷,主动服务,常常累得嗓子嘶哑,生病了还坚持工作。
一位居民曾在表扬信里说:“我送给工作组八个字‘动迁为民,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居民的共识。
原中山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华基动情地告诉记者,正是有了好的政策、好的干部队伍,好的党建基础,“两湾一宅”的动迁才得以顺利进行。
更令人动容的是,居民中不少党员、干部不讲任何条件、带头动迁。尤其是“两湾一宅”地区的街道、居委干部,他们既是被动迁对象,又是动迁工作人员。原万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梁慧丽就是其中之一,第二期动迁启动之初,她家第一个搬离潭子湾,从自家的小楼搬到临时过渡房,一住就是1年多。动迁期间,她还担任疏导组副组长,带领居委会干部每天一家家做工作、插红旗,直到所有居民动迁完了,她才签约。
此外,“两湾一宅”内还有1280户区属单位职工家庭,区内各单位党政领导坚持“自家的娃自家抱”,不将矛盾上交,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单位职工带头搬迁。
经过全体动迁实施工作人员与各部门的协同作战,“两湾一宅”动迁,实现了前一期推动后一期,后一期赶超前一期,形成了“良性循环”波浪式推动的工作成效。
第一期动迁仅用了25天就大获全胜,由于大多数居民已提前签约,王家宅地块动迁动员大会反而成为了总结大会。第二期动迁中,指挥部增加动迁实施单位,除了西部集团,还安排了万千、万众、伟龙等动迁公司参与,人员增加到500人,5个区协同作战工作小组也扩大了阵容,各方通力合作,仅20天就完成了任务,整个动迁进度大为提前。
1999年4月6日,第三期动迁启动,通过货币安置和消化空置商品房结合的举措,近600多动迁户在房产市场选购到了满意的住宅,同年5月30日,居民动迁完成99.6%,单位动迁完成90%,居民动迁工作进入最后扫尾阶段。
实现“民心工程”
“两湾一宅”改造这一“民心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众多因素都缺一不可:区委、区政府为民解忧的切实举措、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奔波,动迁居民和企业的理解配合、开发商的鼎立相助……这些有益经验也为日后开展旧改工作提供了借鉴,在加快普陀城市更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正如游华基所说,“‘两湾一宅’的动迁政策超越了以前的政策,也领先于后来的政策,这让当时百姓都欢欣鼓舞。”本区借助“两湾一宅”改造的东风,用好市政府“搭桥”政策的优惠条件,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动迁期间,既坚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又不断根据工作实际,对三期动迁实施方案作出微调。
陈敏感叹,“两湾一宅”坚持整体开发、一次动迁的原则,保障了动迁工作能够一鼓作气完成,也避免因开发商资金流不足等耽误动迁进程的问题。
市有关部门从政策配套到技术支持全力配合,主动协助处理疑难问题。比如:苏州河支流彭越浦的改道填平、轻轨高架的投影线确认、工厂的搬迁补偿费用等,一件件棘手难办的事情都在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得以落实。
动迁地块有着不少个体经营户,区税务局经过调研协商,按照上海个体户平均税收缴纳数给予补偿,区工商分局则做好分流安置工作,梳理全区市场情况,腾出600个摊拉,支持动迁。此外,区公安分局在户政、交通、治安、消防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宣传部门与中山街道组织开展“看看我们新家园”活动,下发万余册动迁资料。作为动迁后方基地的白丽街道,在安置动迁居民前夕,落实了3200户居民的户籍及煤气、有线电视安装,针对动迁户失业人员,还举办便民服务,为150人解决就业问题。
民心是杆秤,“两湾一宅”动迁中实现了“五少三多”:上访少,举报少,强迁少,遗留问题少,找领导打招呼少;锦旗多,感谢信多,赞扬多,各动迁公司收到居民自发赠送的379面锦旗,40余封感谢信。
工作人员以真心和诚心融化居民的心。一次,梁慧丽在巡视动迁地块时,发现居民徐阿姨想不开,她急忙拦住徐阿姨询问。原来,徐阿姨的老伴此前分了一室户的房子,写上了她的名字,根据动迁政策,她不能再分房,但徐阿姨没有入住之前分的房,如今家里两个儿子的居住问题也无法解决。梁慧丽答应徐阿姨一定会帮她解决。此时,动迁工作人员已经完成工作离开了该地块,梁慧丽就连续三、四次上门找到动迁公司负责人,详细说明徐阿姨的情况,请求公司出具证明,证实她可以享受动迁政策。最终,徐阿姨如愿得到了分房,家中的困境得以化解。
陆晔是“两湾一宅”地区外来媳妇中的一员,当年,她家中11口人都等待着动迁分房,但陆阿姨在上海没有户口,无法享受政策,这就意味着今后她的居住环境仍然无法改善。没想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群体的需求,居委会召集动迁户中的外来媳妇等听取意见,并向上级部门申请,最终,这一群体也被纳入动迁政策中,感受到了政策的“阳光”,陆阿姨心中的大石也终于放下了。
动迁中类似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也延续到了后来普陀的旧改工作中。
据不完全统计,“两湾一宅”改造期间,工作人员进行了5000多人次的上门疏导,600余次协调会,化解了矛盾100余起,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反响之好,在上海旧区改造史上写下了闪亮的一页。
“两湾”华丽转身
1999年7月,中远两湾城打下了第一根桩。2005年9月,中远两湾城1-4期竣工,“棚户区”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中远两湾城”。
接正琴一家在潘家湾住了许多年,以前7口人挤在18平米的小屋内,动迁时,她家选择了货币分房,没想到两年多后,她和家人仍搬回了老地方居住。她坦言,“在这里住了很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而且两湾城的环境越来越好,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中远两湾城”的规划坚持“大疏大密”,容积率高,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建有中央公园等8大主题绿化和苏州河景观岸线,构成了中心城区超大型社区的独有规划建筑风格,还曾荣获2000年上海最佳住宅特别奖,创新风景综合金奖,第二届上海市优秀住宅规划设计奖、优秀房型奖、生态环境奖,住宅科技奖等荣誉。近年来,连续多届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在两湾城和梦清园水域举行,成为了人们竞相参与的盛会,也向国际展示着中远两湾城的风采。
如今,站在中远两湾城高楼上俯瞰,跃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小区、宽路平坦的道路,和欢声笑语的人们……这里的居民早已告别了狭窄逼仄的环境,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