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如山、私拉电线如麻、污水粪便随处可见,堆满无证无照食品的无证无照冷库和餐饮小店混杂其间;无证照印刷厂连成一片,底楼作坊忙着印刷盗版书,油墨味熏天……2016年首个工作日下午,市委书记韩正对红旗村进行暗访调研时,还是这般光景。但现在走进红旗村,580多亩土地上原本杂乱无章的建筑已被夷为平地,大片平整后的土地罩上了绿色的防护织网。不远处,村民的安置房正在拔地而起。
红旗村综合整治原来计划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事实上,普陀区委、区政府自我加压,把完成整治的工作日程提前了185天。到6月底前,红旗村综合整治扫尾和宅基地动迁工作将全面完成,之后将启动地块建设更新。
坐落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红旗村,可能大多数人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说起山华果品市场、曹杨水产市场、铜川副食品批发市场,沪上市民肯定不会感到陌生。而原先,在这一占地面积约586亩的地块上,这样的大型初级集贸市场多达9个。随着长期经营和扩张,这里常住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房屋群租、作坊与小工厂混居现象严重,社会管理难度大,环境状况恶劣,让当地百姓和村镇干部仿佛坐在“火山口”。
红旗村成为了中心城区一块触目惊心的“牛皮癣”、普陀城市管理的一块短板。如今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目前中心城区规模最大、问题最突出的“城中村”正以始料未及的速度,演绎着一场蜕变与重生。
有共识下决心,定要啃下“最硬骨头”
在曹杨路北石村,年过六旬的归阿姨住在一条狭窄通道的尽头。通道口一条粗壮的油烟管子一直通到三楼,管子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油垢,私搭的水斗台沿着通道排开。像北石村这样的自然村,红旗村区域内有7个。记者了解到,占地586亩的红旗村原本是一个农业村,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慢慢演变成企业和民宅并存,民居和店铺混搭的状况。人口密度一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8.2万人/平方米。
90家印刷厂、207个冷库、16家“四小”场所、9家市场,一千多家低端的经营户在此作业,卫生、环境、治安、消防等红灯频频亮起,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张阿姨是少数几个留守在村中的本地人,她告诉记者,村子里到处都可见私拉的电线攀附在墙壁上,大量房屋都搭建在高压线下。除了消防安全隐患,人口高度集聚给当地的治安管理也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据说,这里曾经的日均报警量竟然有15起之多。”
“五违”现象在红旗村沉积多年,普陀区多次下大力气进行整治。然而,历史原因再加上政策、资金等瓶颈因素,整治效果不佳。
2014年,上海出台“城中村”改造政策,并提出“五违四必”工作要求。2015年,市委、市政府将红旗村列为消防安全高风险整治重点项目。这些都为普陀区“五违”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氛围。
普陀区委、区政府作出决定,红旗村“城中村”综合整治,要符合普陀区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标准,要与普陀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目标相吻合。
红旗村,这个宿疾缠身的“问题村”,终于等来了它的治病良药。
人口清查,业态调整,“五违”整治,乱点取缔,租赁清退,土地清退……面对红旗村复杂的“生态系统”,面对庞大繁琐的整治任务,普陀区各级干部统一认识、坚定决心、迎难而上,定要啃下这块“最硬骨头”,回应好市民群众的期盼。
——历时一年,调集警力及工作人员300余人次,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厘清地块权属、房屋产权及租赁关系、单位场所负责人信息等情况。
——2015年5月,普陀区整合各个部门力量,成立了红旗村综合整治办公室,在组织架构上予以保障。
——2015年10月,华东地区最大的专业果品交易市场“山华果品市场”正式关闭,标志着红旗村综合整治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更释放出一个关键信号“百姓有诉求、政府有政策、管理有方法,红旗村改造势在必得”。
——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红旗村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整治方案,部署节点任务,并将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的节点,由今年年底提前至今年6月30日。
这纸军令状的下达,让周边居民提早享受环境改善带来的便利,更为普陀“十三五”的新一轮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转思路出新招,“问题村庄”脱胎换骨
压缩了185天的工作时间!
开弓没有回头箭,唯有砥砺前行。2016年的第一个普陀区委常委会在红旗村指挥部召开。区委常委全部出席,分管副区长及各部门、街镇主要负责人列席,明确红旗村综合整治工作要紧盯目标不放松,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强整改、落实责任,增强整治声势和氛围,坚定补齐短板的信心和决心。
全区各级干部统一思想后,便“捋袖上阵”了,没有讨价还价,没有畏畏缩缩。根据地块排摸情况及属地划分,整治办迅速成立了由公安、红旗村生产队、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特保、协管人员组成的10个工作组,“分块包干”推进存在消防隐患、无照、区属等三类企业和全部冷库的整治关停工作,并形成汇报、约谈、回访、交流的“四机制”。
条块深度融合,彼此不推诿、不挂虚名。除中环集团与区政府签订红旗村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外,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区公安分局牵头,会同城管、市场监管局、消防支队、拆违办等部门联合执法,加之石泉路街道、长征镇、房管局等的全力配合,逐步形成了“分工不分家”的“1+9+x”操作模式,打出强大合力拳。“由公安牵头,把由执法权的各部门整合起来,这是普陀‘独创’的整治思路。”分管综合整治工作的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刘宪华告诉记者,“综合战斗作用明显比先前各部门之间单打独斗的效果好上几百倍。”
事实表明,不肯干事的人总归编出好多借口,肯干事的人总会想出好多办法。
——强化法治引领。为重拳打击“五违”,公安、整治办敢于“亮剑”,会同各成员单位先后开展了52次治安、消防安全隐患、“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
——强化专业突破。为有效突击“违法经营”,区市场监管局扎实开展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对无证无照经营盒饭、从事食品加工等场所进行取缔。
——强化向基层倾斜。在处理部分涉及到农村集体利益分配的问题时,坚决贯彻区向街镇倾斜,街镇向基层、村队倾斜,村向生产队倾斜、生产队向村民倾斜的“四倾斜”原则,。
——强化联动配合。各成员单位每晚在红旗村指挥部碰头,研究最新情况,部署推进工作,把困难想在前头,解决在萌芽。区领导还牵头组建了“红旗村安全隐患整治微信平台”,“日日报进展、日日抓推进、日日促落实”,确保第一时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白天拆房,晚上清运的“连轴转”,让“问题村庄”脱胎换骨、重展新颜——
铜川路海蜇头市场内的经营门面关闭,市场大棚和连通铜川路的铁桥拆除;铁路职工宿舍租赁户清退,宿舍楼拆除;高压线下“五违”建筑物拆除,垃圾堆清理干净;地块内最大的废品回收站夷为平地……截至2016年6月20日,红旗村累计拆除各类建筑34.83万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28.67万平方米;清除建筑垃圾近50万吨、生活垃圾4000吨;清退冷库207间、印刷厂90家、“四小”场所16家、经营户1272家、租赁户4817家,实现了“五个100%”。
除了“五个100%”,让参与综合整治工作的基层干部们最引以自豪、津津乐道的是“第六个100%”——村民动迁率实现100%。
动拆迁难,难就难在这是桩动利益的事儿,涉及巨大的利益调整。那段时间,村委会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交涉”的村居民。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方星坦言,“最初,压力非常大。”对此,区、镇、村干部一起,先是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再进行地毯式走访,上门做宣传解释工作,听听村居民的意见。“听着听着,心里渐渐有了底。”绝大多数村居民心里清楚,红旗村综合整治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自己的利益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村干部会不会有特殊对待?这碗水,政府究竟是不是端平了?
为了制定出科学的补偿方案,工作组连开了21次专题会,修改了12稿,最终文字量接近52万字;为了做到全程阳光透明,指挥部设立信息查询屏,每天都会有村居民前来查询动迁面积认定、安置房源、评估情况和动迁进度等信息;为了让村居民签得放心,党员干部带头签,同时他们还想办法协助解决无证无户住户的搬迁问题;工作组还强化了征收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并针对家庭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类型推动签约,这种“切一刀又不一刀切”的做法,只为满足群众利益最大化;为了让签约过程更便捷,工作人员提供从房型参观、选房资讯到补偿政策解读、信息确认、落笔签约的“一条龙”服务……
萦绕在村居民心头的“公平正义”问题得到了解答,村居民签约的积极性大大提升。243产村居民签约完成236产,签约率97.12%,“其中村民签约率100%,这可是近年来上海市集体土地农民征收签约率的新纪录”。
压担子考能力,“红旗速度”来之不易
“明年今日,红旗村里大变样。”2015年10月31日凌晨4点,通宵忙碌的红旗村“城中村”改造基地负责人老肖在红旗村指挥部许下了自己的生日愿望。算起来,这是老肖在红旗村过的第二个生日。一年前的这一天,他从市建管委带回了红旗村改造方案批复,红旗村正式启动改造。一年后的这一天,山华果品市场正式关闭。在这365天里,老肖几乎每天都是伴着星辰回家,踏着曙光出门。
红旗村综合整治是一场鏖战,在这场战役中,像老肖这样的基层干部,有许多。这些基层干部,永远出现在整治一线,与“五违”问题斗智斗勇,“不达目的誓不休”;他们为老百姓竭尽心力,无论面对怎样的冲突都保持耐心,“不怕热脸贴冷屁股”;他们不畏难,敢“叫板”,同心协力,智破难题……
“红旗速度”来之不易,成绩的背后,体现出的正是这些基层干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吃得了苦,压得起担子——
整治工作正式启动后,许多基层干部争分夺秒工作。清退拆房组的老朱整宿照顾发高烧的女儿,第二天简单洗漱后又早早来基地巡视;水电排摸组的一位女工程师被车撞掉手肘的一块巴掌大皮肤,忍着剧痛,第二天依然撑着伞在市场巷道里排摸“险情”;动迁管理部一名经理多次尿血,但仍坚持3个月连续奔走奋斗在一线,直到村居民签约期结束,才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不少基层干部晚上都睡不着,凌晨两三点还在想,要怎么找市场业主谈、怎么和村居民沟通、怎样让大家主动搬、主动拆。
依法依规的道理要和百姓讲明白,而涉及百姓利益的事也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记者在红旗村看到,出入口的墙体被砌成了有弧度的圆角,这与一般的直角墙不同,“直角的话,影响车子进出的视线,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种以人为本的小细节在红旗村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并不少见。为了方便未搬离村居民的生活,工作组在地块内增设了20多盏路灯,加宽了道路,改造了水、电、气及通讯线路,还着手改造了排水系统。“我们通过增加雨水收集口、增设排放管道等措施,大大增强区域防汛能力。”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和尽量少扰民,工作组要求施工队白天由人工搬运到指定位,并用网格布遮罩,防止扬尘漫天,夜间再由大卡车集体搬出。工作组还安排了24小时特保在基地值班巡逻,保障基地各方人身财产安全、设施设备完备。
机关干部实实在在沉入基层。区公安分局在基地建立“公安青年民警锻炼基地”,选派10名后备干部和20名优秀青年民警参加整治;区市场监管局抽调包括3名副所长在内的14名业务骨干支援一线工作;长征镇选拔了14名镇属企业后备干部和7名镇职能科室负责人……
“张某某是综合整治中的一个钉子户。”整治办的许晓燕是从长征镇派来支援红旗村整治的年轻干部,张某某是她接手的第一个难题。据许晓燕介绍,张某某的房子原属于是红旗村一个生产队,她是三房东,房子共两层,上面是70多户人的群租,下面有三个冷库和一个印刷厂。“因为是租赁户,租赁合同也已经到期。可她非但不走,还把她一家老小都带过来。”
整治办和张某某谈了三次均无果,眼看着3月30日清退节点要到,可谈判依然一筹莫展。许晓燕私下到张某某家和她谈了五次,“她和我一般大,儿子也一样在上小学三年级,她的丈夫早年和她离了婚,她一个人赚钱养活家庭,她爸爸还有糖尿病。”
许晓燕从她父母和儿子这块来入手,慢慢说服张某某。“将心比心,大家都是女人,我很理解她的感受。”最终,张某某在3月30日五违整治的最后时间节点搬离。许晓燕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和不同群体打交道,学习应对各种复杂状况,这对自己是最好的历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红旗速度”的诞生,正是普陀区各级干部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五违四必”要求的鲜活注脚。
调结构促转型,揭示普陀“未来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集中精力“补短板”,重点聚焦“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
普陀区城市管理基础弱、底子薄,“五违”存量相对较多。“五违”所带来的环境生态、安全隐患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普陀发展的短板。而这一短板,事关普陀的转型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区域竞争力能否永续,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能否提升。
排兵布阵,战鼓雷鸣。
一场与区域未来规划、“城中村”改造、“同心家园”建设、城市更新、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和群众获得感紧密结合的“五违”攻坚战在普陀全面打响。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区“五违”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涉及19个职能部门和全部10个街道、镇。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20项“五违”综合整治,继续完成剩余的19项高风险隐患整治工作,并明确了“1+10+20+85”的全年治理重点,即“1”个市级重点红旗村;“10”个区级重点,20个区级重点地块、全年拆除“85”万平方米的存量违法建筑。其中,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已经正式启动。小商品市场已经搬迁完毕,A地块内,区总工会两个直属单位办公场地搬迁工作已经完成,涉及27家商户清退工作也基本告一段落,B地块的商户清退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将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全力建设成为“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补齐短板、攻坚克难,用“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让城区可持续发展。
腾笼换鸟求发展,凤凰涅槃待重生。
如今,“红旗村”正从普陀的版图上逐渐消失,再发展的空间也腾出来了。但腾笼不是空笼,“老鸟”走了,换来的“新鸟”是什么?
区相关部门回应道,红旗村地块完成整治后,将按照城市更新的要求重新规划,突出生态、宜居、创新等功能,“要让这个往日的‘暗角’成为都市发展的‘亮点’”。未来,地块内将复合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绿化、交通等多种功能;高压走廊下将建设绿地公园,塑造特色景观;拓宽真如港,打造高品质滨河景观;地块内还将新建规划南郑路、真华路、静宁路3条市政道路,以完善区域范围路网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