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党的十九大·普陀新气象】架起社会组织与居民区的联动桥梁--曹杨新村街道社会组织对接平台“曹杨益家”正式启动

2020年10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7/8/18

打开电脑,在网页地址栏输入“www.caoyangyijia.cn”,点击回车,曹杨新村街道社会综合管理平台——“曹杨益家”页面上一幅幅横屏宽幅海报照片映入眼帘。“企业与社区碰撞,线下与线上交融”、“社工SAP助力计划正式启动”、“以社区居民的名义聚焦同心楼组”等活动的照片交替滚动播放给予强烈的震撼,让人总有一种点进去一探究竟的冲动。而这些,仅仅是“曹杨益家”的小小版块,它更大的魅力,在于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架起了社会组织与居民区的桥梁,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社区自治项目的来源渠道、优化项目对接流程,提升项目落地率,助力社会组织深耕社区、惠及百姓。究竟里面有何奥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

五年发展 社会组织从量的普及到质的升级

十四年前,2003年7月,曹杨新村街道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五年前,2012年8月,曹杨新村乐活家园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一年半前,2015年12月,曹杨社区基金会正式成立,以项目化运作模式,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多途径。2003-2012年的十年间,曹杨辖区的社会组织仅有10家,仅以养老院、民办培训机构为主。而2012-2017年的五年间,辖区内的社会组织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尤其是近两年,社会组织数量从10余家迅猛增长到57家,同时,社会组织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涌现了一批专业性强、规模化发展的新机构。截至目前,街道20个居民区先后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打造出“同心巴士中转站”、“杏杨绿益”、“十号爱心汇”等一系列社区自治品牌,成为了提升社区治理能级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在与社会组织的对接过程中,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并不是顺风顺水,如,作为以居住区为主的老工人新村,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的途径比较单一,居民区与社会组织间缺少双向选择,致使公益服务流于形式;社会组织对社区需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了解不足,信息收集渠道不通畅,导致项目的落地性不足;还有作为服务接收方的居民区对社会组织缺乏了解和信任,给服务设置门槛,导致服务受阻甚至退出。面对这些问题,曹杨新村街道希望能够突破瓶颈,真正实现双社融合提升,由此搭建一个社会组织与基层自治对接平台的想法逐渐成型,“曹杨益家”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应运而生。

五大版块 探索破解双社联动瓶颈之路

从2016年10月开始酝酿平台框架,到2017年5月“曹杨益家”初步建成,网站的版块在不停的调整,以希望更好地应对双社联动的瓶颈问题,让网站的运营真正成为架起社会组织与社区自治之间的桥梁。

目前,“曹杨益家”网站上的版块之一“项目对接”——双向选择实现双赢。具体以项目化运作为基础,实现居民区项目需求发布、社会组织设计方案提交、双方洽谈达成合作的一条龙对接模式,拓宽了基层项目需求的发布渠道,让更多真正的“急难愁盼”、更多难以落地的居民需求寻求到智力、专业支持,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公益项目的方案设计,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力,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实现共赢。截至目前,平台上传各类项目需求15个,已完成对接4个。版块二“组织风采”——拓展视野提升信任。以开放式展示为基础,搭建起一个社会组织个性推介、宣传推广的公信力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宣传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发展目标、服务宗旨、服务内容等,让更多的专业化社会组织进入曹杨基层的视野,通过透明化的机构推介、严格的审核机制,在提升居民区对社会组织信任度的同时,也鼓励居民区走出曹杨,接触更为广阔的对接天地。版块三“新闻资讯”——增强活力展示风采。以实时性更新为基础,聚焦基层自治动态,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进度、成效进行展示,通过与手机端的融合适配,让网页的新闻用更为多维的方式转发推广,“一发多用”的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保障了平台的实时更新和高度关注。版块四“案例精选”——他山之石启发思路。以品牌化项目为基础,通过“经验谈”,对辖区优秀案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他山之石”,学习全市甚至全国优秀典型项目案例,让基层在学习中启发思路,拓展路径。版块五“咨询答疑”——答疑释惑提供支持。以专业性知识为基础,对社会组织的开业指导、基层小区物业日常管理等经常性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咨询答疑,为基础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此外,“曹杨益家”在这一年的运行期间,将逐步完善功能和添加内容,也欢迎社会组织和居民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双向对接 助力自治项目二次升级

8月8日,“曹杨益家”正式投入使用。而在之前试运行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它已带给基层新的活力。

“十号爱心汇”是花溪园居民区的常态化自治项目,从2010年启动至今,每月的10号,居民都会自发将家中的废旧报纸、纸箱、瓶瓶罐罐拿到活动室,让“卖废品”所得汇聚“爱心基金”资助小区困难居民。上千人次的居民参与是广泛的,近50户居民的受益效果是显著的,而已经运转7年多的项目,如何激发更大的活力,引起更大的效应,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让更多居民参与,让“爱心基金”帮助更多的人?曹杨新村街道一直在思索,决定将这个难题放到“曹杨益家”项目发布需求中,让更多社会组织了解“十号爱心汇”,加入“十号爱心汇”。

在“曹杨益家”发布后不久,海豚寻物的负责人无意间留意到了“十号爱心汇”这个需求。海豚寻物认为可以将“十号爱心汇”的物资回收提升到“爱心义卖”,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随即在“曹杨益家”网站上进行了简单的四步操作后完成投标,同时,“海豚寻物”的这个方案也得到了花溪园居民区的认可。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的对接、活动设计。很快,第一期“十号爱心汇——海豚寻物”公益义卖活动在小区开展,居民区还向小区居民发起了物资征集,仅三天时间就征集到吉他、皮包、衣服、文具等义卖品60余件,除了线下义卖外,“海豚寻物”还向花溪园开放了自己的网上义卖平台,随时可将居民义卖品拍照上传到平台中,实现了爱心义卖的天天可做、人人可见,真正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案例在“益家”平台上发布后,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区学习,并在各自的居民区进行着自我创新。预计在8月底,桂杨园居民区融合“公益义卖与纳凉晚会”双元素的“市集纳凉晚会”即将上演。曹杨新村街道有关领导表示,“将引导更为专业的组织加入、更多元素的文化积淀,会有越来越多的经典项目在‘曹杨益家’的平台上上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